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与核心价值_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论文

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与核心价值_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论文

论群众路线与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群众路线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13)06-0007-05

政党价值观是政党的核心要素,在政党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决定和支配作用。政党实质上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同阶级或利益集团高度分化的产物。政党价值观是立足于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取向的,一个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的基本理念取决于它采取何种价值观。政党价值观分为核心价值观和派生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政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文化积淀形成的,是其中最重要和最稳固的部分。从本质上看,政党的核心价值观是对政党宗旨的高度哲学抽象,回答了政党“为什么人”的问题,体现出该政党的性质。

先进性与否是政党价值观的根本问题。政党价值观的科学与否正是该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体现。当今世界各国的政党,无不努力向民众展示其价值观的先进性。衡量一个政党价值观先进性与否是三个标准的有机统一,即它能否必然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能否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否代表先进阶级的根本利益。历史与现实证明,一个政党能否在价值观念上吐纳新,涉及它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及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发展前途。例如,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确立的民主价值观是对封建“以君为本”观念的挑战,但是由于执政的国民党逐渐沦为一小摄官僚资产阶级和大地主等代言人,不能真正贯彻民主理念,最终丧失了统治地位。苏联共产党虽然宣称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代表,但它在价值观上只强调工具的合理性,在现实中确立中央集权式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高速发展,忽视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也避免不了解体的历史命运。

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立足点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最基本原则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价值观念,摒弄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的物本主义倾向,才能够使自身成为具有真正先进性的政党。尤其是作为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需要运用国家权力解决好人民对于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和“历史形成的需要”①的满足及实现程度,这要求党在执政中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以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作为其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执政价值观的本质和核心,为人民谋利益、创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是一个根本要求。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最高价值取向,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念和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观的内在同一性。

在党成立至今的90多年年里,其核心价值观经历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转换。“以人为本”价值观是中共在三次价值观转换中最终确立的,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观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发扬“为人民服务”理念,其出发点是动机合理性,然而,由缺少生产力支持和制度上的保证而难以贯彻。邓小平为落实“以人为本”,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建设,使动机的合理性在工具合法性的层面上加以落实。胡锦涛和习近平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复归。可以说,群众路线开辟了靠艰苦的群众工作而不是法律制度赢得领导和执政合法性新路径,并为党的权力来源提供了稳定、持续而深厚的民意认同基础。党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是人民哺育和培养了党的干部,才增强了组织的活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曾指出,党的真正优势表现在群众拥护上,把优势建筑在权力上是靠不住的。②靠艰苦的群众工作获得合法性,保障了中国革命在经济物质恶劣的条件下取得胜利,并在执政已经具有法律基础和保障之后,仍然能够依靠党的群众路线获得夯实执政基础。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作为党总结革命和建设经验的重要成果,其形成有着特定的理论来源和社会条件,反映出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特色。其一,群众路线有着牢固的理论基行,唯物史观是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党把这一原理运用于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和工作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其二,中国革命的特定国情是群众路线形成的社会条件。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国情,近代中国历次革命运动的领导人未能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不能够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现实目标,革命领导者能够把发动、组织和领导群众运动置于重要地位,并逐渐形成了群众路线。其三,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是群众路线形成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这决定了党必须把人民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这使得党必须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其四,群众路线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民族精神,体现着中国作风和气派。中国共产党人有意识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本思想和民族优秀文化。毛泽东就曾视民本思想中的精华为“民族土壤”,把它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加以改造,推陈出新培育出了群众路线,并使它形成了中国式的理论表述和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性实践方式,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其五,党的集体领导与智慧使群众路线在形成过程中充满了创造精神。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毛泽东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同时它又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他的党的领导人,如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朱德、陈毅等,均在理论上也有过出色的创造,并为群众路线的形成、丰富、推广、总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体现,其中贯穿着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首先,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的过程。同时,党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把群众观收当做自己的根本观点,把群众路线当做自己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体现“人民的权力”和“人民的权利”,即通过人民民主,最大程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这也是能够完成了全民族的动员的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重要保障。其次,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的原因在于,其中贯穿着“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价值观。“一切为了群众”是人的目的价值的充分体现群众路线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把人的目的价值引申到社会群体的关系上,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群众”把人的手段价值引申到社会群体关系中,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基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把人的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引申到社会群体关系中,它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方法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灵魂。总之,群众路线观与党“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有着本质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信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他在晚年还告诫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③邓小平始终坚持把一切为了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反复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员的价值观。胡锦涛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目的是要树立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形成和完善群众路线的过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群众路线已经渗透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方面面,成为党发展的原动力和生命线。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一系列成功离不开群众路线的贯彻和实施。在建党之初,中共“一大”上,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明确写入党纲;二大进一步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④发动工农大众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和北伐战争的胜利的重要原因。中共先后在城市发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五卅运动”等工人运动,在农村组织农民群众,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广大农村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群众路线是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要保障。毛泽东提出了“红军的三大任务”,即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他强调指出,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树立争取群众的观念,并多次使用过“群众路线”的术语。因此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和第一至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洛川会议便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先后建立了15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中共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写入党章总纲。在解放战争时期,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夺取政权的法宝。党坚持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掀起生产和支援前线的参战高潮。建国以后,共产党为了适应执政情况下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先后开展了整党整风、“三反”、“五反”运动,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一些失误是背离群众路线的结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陈独秀反对“包办民众运动”,否认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必要性。他错误地认为当前的主要危险是民众运动勃起并日渐向左与国民党军事政权日渐向右相矛盾,会导致联合战线的破裂,不惜牺牲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国民党右派妥协,放弃了党作为革命领导者的地位。正是这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中共领导权的丧失和大革命的失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了反“围剿”的失败。他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否认中间力量的存在,反对与资产阶级联合,更反对毛泽东在农村积蓄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将其总结为:“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⑤因此,这一错误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开始了长征这一战略性转移。建国后,“群众运动”等同于群众路线的倾向,导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失误。从50年代末开始,毛泽东等人先后推行“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大搞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官僚主义等,用搞群众政治运动的方式来促进生产建设,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从“四清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最终“群众路线”被“群众运动”所替代。刘少奇曾经在1962年严肃地批评形式主义的“群众运动”是违背群众路线的。“这种违反群众路线的所谓‘群众运动’,不仅不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而且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的威信。”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内改革的深化,给党的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国际来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各种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交融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于经济和传播媒介的优势,竭力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党的政府对文化渗透丧失警惕和缺乏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势必落入“两化”、“分化”的陷阱,使国家的主流文化精神丧失,核心价值理念的崩塌。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正在于此。只有加强党的价值观建设,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壁垒。

当前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呈现出诸多的新特点。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分配的不公正导致贫富差距的日趋拉大,组织吸引力的弱化,上访、请愿、游行和罢工等群体性事件频发,虚拟化的网络世界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等,使传统深层次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其一,各种矛盾汇集带来了多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不同阶层均根据自身的利益去评判和选择价值观,对于原有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冲击,致使一些人在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这就迫切要求党的价值观能够对深化改革中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其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人的拜金主义思想,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形成以物为本的价值观,是金钱和物质对人的异化,是与党努力实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背道而驰的。其三,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等观念沉渣泛起,对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左”的和“右”的思潮泛滥,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四,作为党的政策的执行者,各级政府在理念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偏差和失误,管制型政府观念的影响致使一些官员认为政府应当支配一切,盲目追求以GDP为主的经济增长,大搞政绩工程,违背“凡是市场能做的都由市场做”的准则,忽视市场经济中主体和利益的多元化,经常以人民的利益为借口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造成党和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由于党的一些领导干部在值观方面的偏差,使党群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遭到破坏,因此,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必由之路,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可以说,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遵循“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在现实条件下切实的贯彻和应用得出的必然结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⑦这为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群众路线是衡量党的核心价值观工作的标尺和准绳,在新时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就要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党要把在新时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问题。这就要特别强调党广泛代表群众利益的政治使命,不能够视群众路线为一项具体的政策,必须采取强制的体制、结构上的改变,通过民主、法制建设确保群众的政治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进而确保群众合法权利和利益的实现。同时,把满足群众的切实利益作为着眼点,正确处理群众的长远、整体利益与眼前、个人利益的关系,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这意味着各级政府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群众的长远利益,损害群众的积极性。

其次,促进“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提升,切实树立具有时代内涵的群众路线。“以人为本”的确立,人民开始前所未有地构建新的和谐的社会主体,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再次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主题;以科学发展观承将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命题,从“群众”到“人”的理念演进,最大程度扩展了“群众”的内涵,完成从革命型群众路线向和谐型群众路线的历史性转换。群众路线在新时期中内涵的丰富,是要以现代民主政治理论为指导,正确理解政党、国家、人民的关系及党的权力来源和本质;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为了人民,强调发展要依靠人民,凸显发展成果应由人民共享的共同富裕的道路。

再次,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解决影响群众路线运作的问题。题中的首要之意是推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发挥党员积极性,紧密结合党组织的职能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来开展群众工作。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各种制度的优势,着力建立情绪处理渠,为群众的利益表达提供制度化的渠道,采取治本之策,有针对性地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基本矛盾。推进干部管理制度建,突出强调加强干群关系的相关制度,既要确立正确的工作评判标准,把干部的提拔使用与其作风表现挂起钩来,又要要健全、完善干部政绩评议制度,加大竞争选拔的民主性公平性,强调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切实解决影响群众路线运作的社会公正问题和腐败问题等。

最后,要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工会、青年团、文件、报纸、电台等传统载体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社区、行业协会、民意调查机构的职能,听取群众呼声。创新宣传说教、学习讨论和行动示范等传统的交流形式,以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沟通,就要积极创造如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参与的走访、诚恳咨询、政务公开、决策公示等有效形式。其中要利用新兴网络技术,如官方网站、政务微博、网上发布会、网上党校、网络发言人等新形式,努力规范疏导上访、抗议、网络维权等体制外政治参与形式。这些做法使信息公开、群众的知情权逐渐扩大,增强了政府与群众的互动。

总之,只有破除当前群众路线存在的观念性障碍、制度性障碍以及技术性障碍等,才能构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样才能把党的优良传统的一般要求,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局面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把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光大,实现党的核心价值观。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4-285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1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⑥《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4页。

⑦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

标签:;  ;  ;  ;  ;  ;  ;  ;  ;  

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与核心价值_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