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元阅读”,“在场”的生命也苍白论文_吴玉海

没有“多元阅读”,“在场”的生命也苍白论文_吴玉海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中学 737100

年轻的小陈老师要上《星夜》这一课了。课前,她通过多种资料反复阅读文森特·威廉·梵高,然后反复揣摩《星夜》的画面内容:它有一种强烈的生命力的奔涌,汹涌奔突,四处寻找出口,但找不着,所以只能在原地回旋挣扎,躁动不安,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生命的囚禁和突围,但是始终找不到出口……这一切相互渲染、衬托,对比,既亲近又茫远,诸多意象都表达出作者复杂的心情:迷茫、纠结、挣扎、不甘、奋进…梵高可真了不起,把这么复杂的心藏得这么深,但还是被陈永萍老师给发现了。当然,这得益于小陈老师课前的大量阅读。“爱其画”才能“亲其人”,陈老师在《星夜》的鉴赏教学中,她放下梵高的伟大,放下梵高的神秘,选择梵高的“失意和悲伤”,使梵高由一个“熊熊燃烧的烈火”般的斗士形象,变成了一个温情、有点绝望,但还心怀希望的小人物,一个在压抑之后肆无忌惮地放任和表达的人。从这样的小角度切入,终于使陈老师的学生不再对梵高先生敬而远之、望而生畏。陈老师通过不着痕迹的点拨,帮助学生阅读到更美的风景:如“画里面的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动律带给我们灵魂深处的震撼”,“底部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产生强烈的对比,体现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陈老师在上完《巨匠的童心》之后的博客反思中有这样的句子:“只有深入画家心灵的秘境,深入了解作品诞生的隐秘的背景,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切口……梵高真的太‘可怜’了,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三次夭折的恋爱经历、唯一一次卖掉油画《红色葡萄园》的无奈、贫困潦倒的一生……那天的课堂里,我似乎觉得梵高就坐在我的课堂里,他正沉思着侧首看着我和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这是怎样的一种相遇相知啊!”这岂止只是师生生命在场?同时在场的还有画家的生命——课堂散发着梵高先生的生命热度。陈老师的成功就在于“从画面的现象进入到画家的内心世界”,在梵高与画面之间“寻找生命的共通点”,使梵高成为师生“方期拾瑶草”的伴侣。

同样是《巨匠的童心》,教材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学习屋》:“法国画家卢梭是一位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但是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感受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创作出许多伟大的作品,并被世人称为稚拙派。”很多教师对这一内容一笔带过,如大雁划过天空,且雁过无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细究文本,发现正是这段貌似无关紧要的内容,才是引领孩子们“多元解读”和“独特感悟”极好的范例。“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意味着什么?“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又意味着什么?那么“卢梭”的身上究竟有什么值得开发的教学资源呢?对此,陈老师在上课之前,阅读了有关卢梭的大量作品,小陈老师终于读懂了卢梭所坚守的“艺术高地”:

正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才使卢梭的作品充满了神秘、奇特和丰富的想象力。有时,恰恰是“密集的专业训练”,扼杀了部分孩子们的灵性、童趣、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从范画、技法和画法中收获方法、智慧和手段,但是且不可以此为根基,以此为依赖,在原画的框框里打转转。如果,课堂中总是坐着一大群一旦离开了范画与步骤图就无从下笔的孩子,谁还“天光云影共徘徊”?谁还“千树万树梨花开”?

“不教而教”、“先学后教”才是点燃孩子们创新火花的“助燃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一定非要讲深讲透,有时可以“粗略”一点。有时,我们不妨这样认为:卢梭“技术上的不足”也许是一大缺陷,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至少,“技术上的不足”使卢梭避免了“先入为见”,避免了“循规蹈矩”。教育,也可以在“不教而教”中等待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那一刻,等待真教育的芬芳、温度和馨香。

美术教师应该像语文老师那样在课前多读书。“当我们远离阅读与思考,教室里就会显现浅薄与轻率……”做为教师,纵然他今天尚读得不够,也至少有一颗朝向读书的心,这样他才能带领孩子走得更远。就像陈老师在上《星夜》前,通过阅读文森特·威廉·梵高的更多资料,欣赏他,走近他,走进文本,走进学生,尽管似乎有点“高处不胜寒”,但整整好多天,她在梵高的世界里“蹙眉、惊喜、深思、惊诧和痴迷”。之后,才有她对梵高的洞见,才有那一课的厚重和精彩。阅读和教学中一种难得的境界应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一位专家的话也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境界:“把远的拉近了看,又能把近的推远了看。”就像陈老师上《星夜》之前,放下梵高的“伟大和神秘”,其实就是把梵高“推远”又“拉近”的具体表现。这样的一种眼光,正是教师上课所需要的一种眼光,更重要的是,这种不断“推远”又“拉近”的状态,才不会让教师上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丧失。想想,一旦教师粘滞于一种固定的视角而停止不前时,谁还在上课中“郁郁乎文哉”?

而这一切,需要教师阅读和教学中的独特感悟。如果众人都缺乏自己的“独特感悟”,缺乏对阅读或画作有效的品味、鉴赏和推敲,不见真正的自己的声音,我们又如何打开教学多重秘境?如果我们无法在阅读和教学之间进行深层次浸润、交互与印证,我们又如何在阅读和教学中快速成长?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清空”头脑中那些僵化的思维定势,很有必要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多元的环境,牢牢树立“没有‘多元解读’,‘在场’的生命也苍白”之观念,尽可能地少一些束缚,少一些“模式”的框定,擦亮属于自我发现和审美的天眼,才是教师的智慧所在,才是教师走向纵深,变得开阔的希望所在。

论文作者:吴玉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9

标签:;  ;  ;  ;  ;  ;  ;  ;  

没有“多元阅读”,“在场”的生命也苍白论文_吴玉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