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测度及改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金使用论文,中国银行业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银行在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经营状况及效率也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命脉。然而,2013年6月,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钱荒”。其原因源于银行业的资本严重短缺。尽管银监会早在2009年就将资本充足率作为监管的核心指标,但因日益膨胀的存贷款规模使银行业的融资需求不断升级。数据显示,2010年,银行业的总融资规模超过了4000亿元;2011年,银行业将主要融资渠道从权益融资变为债权融资,发行了高达3132亿元的次级债,同比激增了241%;2012年,融资规模仍不断扩大,仅权益融资就超过了2000亿元。尽管银行业融资规模如此庞大,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充足率低下的问题,还导致银行业深陷“放贷—资本不足—融资—再放贷—再融资”的“循环融资”怪圈。可见,中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是寻找突破怪圈的出口。毋庸置疑,若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投向银行的每一元钱,则可大大降低银行对资本的依赖性。那么,中国银行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如何?不同类型的银行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银行对不同渠道的资金使用效率是否也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哪些因素影响了银行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银行业又应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些问题的回答将会强有力地支持银行业寻找有效突破“循环融资”怪圈的路径从而摆脱“钱荒”困境。 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银行业资金使用效率及影响因素,有如下探索与创新:(1)全新的研究视角,以往研究更多侧重于银行业综合经营效率,而本文关注的是银行业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即银行业如何综合利用所募集的各种资金创造最大效益;(2)较宽的研究期间,以往研究的数据大多截止到2008年,而本文的样本期为2007-2013年,不仅考虑了会计准则变更的重大影响,也涵盖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3)较深的研究维度,比较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率,还深入分析了资金使用的盈利能力效率和业务扩张效率,以及不同渠道的资金使用效率。本文还提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和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及研究设想,第三部分是研究模型及数据来源,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分析,最后是研究结论及建议。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设想 (一)研究内容综述及设想 学者们广泛研究了银行业宏观综合经营效率,微观效率研究较少,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不同类型银行的综合经营效率研究 银监会将银行业划分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四类①。诚然,银行的类型影响着银行的经营情况,Bonin et al.(2005)实证分析了保加利亚6个转型经济体的银行效率,发现外资银行的效率最高,其次是本国的民营银行,最后为国有银行;Fries and Taci(2005)分析了处于转型经济中的15个东欧国家289家银行的综合经营效率,按从高到低依次为外资持有股权比例高的银行、国内新成立的非国有银行、国有持股比例高的银行;Yao et al.(2007)也认为国有银行的效率明显地低于股份制银行。国内研究中魏煜和王丽(2000)的研究发现,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技术效率低于其他商业银行;张健华和王鹏(2009)发现股份制银行的技术效率最高、外资银行最低,城商行平均高于四大国有银行。与已有研究侧重于银行的综合经营不同,本文侧重于资金使用的角度,分析银行业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的差异,深入剖析产生差异的根源。 2.不同融资渠道的资金使用效率研究 银行业的融资渠道包括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及权益融资。尽管各渠道资金具有一定共性,但不同融资渠道具有独特属性。屈文洲等(2011)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等外部资金的投资者会产生不同的投资行为。与此同时,公司也会因信息不对称而轻易获取更多的外部资金导致投资过度。靳庆鲁等(2012)认为,不同货币政策对不同资金利用效率具有不同影响,特别当公司项目对资金吸引力较差或一般时,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过多的资金(尤其是外部资金)投入,从而降低资金使用效率。本文将测度商业银行对不同渠道资金的使用效率,即内部资金、债务资金与权益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不仅能引导银行业寻找有效的融资途径,也为银行业的潜在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3.不同角度的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学者们分析了银行业综合经营效率的诸多影响因素,Berger and Mester(1997)发现通过发行新股可引入资本市场对银行的约束机制,使上市银行的效率高于非上市银行。Fries and Taci(2005)及Bonin et al.(2005)证实了引入外资的确能改善银行的综合经营效率。姚树洁等(2004)认为所有制改革和预算约束的变化能有效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效率和竞争水平。郭妍(2005)考虑了银行内部微观因素的影响,认为产权形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同因素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影响不同。柯孔林和冯宗宪(2013)认为银行体制改革能提高银行业的效率,但影响力度逐渐下降。本文考虑本研究的特定角度,将从宏观因素、行业因素和银行自身特征三个角度分析对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进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综述及设想 学者们采用多种方法研究银行业的效率,主要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 静态方法包括参数分析法和非参数分析法,其区别为是否需要估计前沿生产函数中的参数。常用的参数法有随机边界法(SFA)、自由分布法(DFA)和厚边界法(TFA),其中广泛运用的是SFA(姚树洁等,2004;张健华和王鹏,2009;Fries and Taci,2005均采用该方法)。常用的非参数法是数据包络分析(DEA)和自由可置壳(FDH),其中DEA是典型的非参数法。Sherman and Gold(1985)最早将该方法运用到银行业效率的研究中,后来陆续有学者也如此效彷(魏煜和王丽,2000;郑录军和曹廷求,2005;Staub et al.2010)。 动态方法可考察生产技术可变时的效率变动有效率指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Orea(2002)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广义Malmquist)分解为技术效率增长、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并根据西班牙储蓄银行的数据进行了验证。柯孔林和冯宗宪(2013)用Malmquist效率指数分析了我国银行业2001-2010年经营效率的变化。王兵和朱宁(2011)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度了中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上述这些方法各有利弊(Berger and Humphrey,1997)。参数法考虑了随机误差的干扰,得出的样本效率离散度较小,便于区分,可方便地检验结果的显著性,但主要缺陷是为最佳效率边界预定了函数形式,而一旦所定义的函数形式不正确,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所计算的效率值,从而导致效率计量出现偏差。与参数法相比,非参数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须预先确定生产函数的形式就可评价不同量纲的指标,较易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同时,其对样本量要求不大,并允许效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动,不要求对所有样本数据的无效率分布做先定假设。然而,其缺陷则在于假设没有随机误差的影响②。从属性上来讲,这两种方法属于静态分析,没有考虑到动态变化的影响。相比于静态方法,动态方法中生产率指数法虽能弥补这一不足,但指数法仅分解了既有效率,未能很好地指出问题的症结。 本文采用广义DEA和三阶段DEA相结合的广义三阶段DEA。传统DEA未能有效处理随机误差的影响,三阶段DEA有效剔除随机误差及其他环境变量的影响,足以矫正这一弊端。与此同时,DEA多为静态方法,而广义DEA属于动态方法,考虑了整体水平提高对效率的影响。因此,广义三阶段DEA克服了传统DEA及静态模型的不足,也规避了动态方法的弊端,较好地满足了本文研究的需求。 三、研究模型及数据来源 (一)资金使用效率的测度模型 1.模型构建 本文用广义三阶段DEA。该模型以“样本前沿面”为依据,剔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它具有传统三阶段DEA的全部特征及以下独特优点:(1)依据“样本数据前沿面”提供决策信息,除包含“有效生产前沿面”之外,还具有更广泛的含义;(2)根据任何决策单元子集和非决策单元集进行评价;(3)拓展了原有DEA理论,实际上,规模报酬不变模型(CCR)和规模报酬可变模型(BCC)都是广义三阶段DEA的特例;(4)可就有效决策单元给出改进信息(马占新,2012)。因此,广义三阶段DEA不仅能将“比较基准”设定为“决策单元”以外的前沿面,而且还可在整体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提供进一步评价,以彰显效率评价过程的动态性。步骤为: 第一阶段:广义DEA。采用投入导向型规模报酬不变假设的广义DEA为: 第二阶段:参数估计及变量调整。将第一阶段中得到的松弛变量视为被考察对象的实际投入量与完全有效率时理想投入量的差异。这可能是因管理无效、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的混合影响而导致。在调整投入量后重新估计不受环境因素及随机误差影响的效率值。可用随机效应的面板Tobit模型③来拟合第一阶段中各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参照Fried et al.(2002)的调整方法,对每个投入指标均设定松弛变量的回归模型,并允许环境变量对不同松弛变量具有不同影响: 是第一阶段第j个DMU在t时期使用第i项投入的松弛变量,的第i行,是投入指标的权重向量,对应产出向量在投入效率子集上的最优映射。松弛变量与环境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广义效率。将第二阶段调整后的各投入指标值替代原始投入指标,再次运用第一阶段中的广义DEA计算得到新效率值。 2.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学者们就如何定义多产品金融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仍存在争论(姚树洁等,2004)。已有研究中主要有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三种④。即使不同学者采用同一方法,但因关注的重点及数据来源不同,投入产出项目的选择不一样。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多采用将中介法与资产法相结合的方式。 本文的核心研究是银行对所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决定了投入指标应为不同渠道的资金量。基于Vanacker and Manigart(2010)和李科和徐龙炳(2011),选用如下指标:(1)内部资金:留存收益率,反映公司从内部积累的利润中转增资本的能力;(2)债务资金:资本性负债率⑤,衡量银行募集资本性债务;(3)权益资金:股权比率,反映权益性资金与资产的相对规模。 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产出指标。张健华(2003)用商业银行的存款合计、贷款合计和税前利润总额;姚树洁等(2004)将其定义为税前利润的账面价值或贷款的账面价值;张健华和王鹏(2010)则采用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作为利润模型的产出,将总贷款、总存款和非利息收入作为数量模型的产出。结合本文的研究视角,选择反映盈利能力和业务扩张的指标作为产出指标:资本回报率、净利息指数、总资产收益率、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资本回报率、净利息指数和总资产收益率反映了银行使用资金赚取利润的能力,即盈利能力;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则反映银行使用资金不断开拓业务和占有市场的能力,即业务扩张。 此外,广义三阶段DEA中需剔除环境变量的影响,借鉴已有研究(郭妍,2005;张健华和王鹏,2011)选用如下环境变量:(1)宏观变量:人均GDP的增长率和货币发行量占GDP的比重,其有效度量了经济发展和金融环境;(2)微观变量:经营范围、资本属性、是否上市、市场占有率,其与银行自身密切相关。 (二)影响因素模型 根据已有研究(Berger and Mester,1997;Harker and Zenios,2000;Fries and Taci,2005;张健华,2003;王聪和谭政勋,2007),影响银行业综合经营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三类:宏观因素,如经济增长率和金融发展深度;行业因素,如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等;微观因素,即银行特征,如所有权特征、稳定性、存贷比率、银行规模、市场份额等。Maudos et al.(1998)从银行规模、专业化、银行及市场特征四个方面研究影响欧洲银行效率的因素。朱南等(2004)考察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比率、国有与股份制银行及银行总部位置四项因素对银行效率的影响。郑录军和曹廷求(2005)用所有者权益占资产的比重表示稳定性,以衡量银行的资本风险;用总资产的对数表示银行规模。郭妍(2005)用银行当年总存款占全行业存款总额的比重表示市场份额。Bonin et al.(2005)用国有银行占银行业资产的比重表示市场集中度。王聪和谭政勋(2007)用我国银行业存款的赫芬达指数⑦表示市场结构。张健华和王鹏(2010)用GDP名义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率,资本市场的市值占当年GDP的比重表示金融发展深度,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来表示存贷比率衡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资金使用率。本文也从宏观因素、行业因素和微观因素选取影响银行资金使用效率的因素。 选用Tobit模型⑧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为第i银行在t时的资金使用效率,各变量的含义见表2。此外,分别采用内部资金使用效率Internaleff债务资金使用效率Debteff和权益资金使用效率Equityeff作为因变量,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对银行不同渠道的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银监会要求银行从2007年依据《新会计准则》披露财务报表。新旧会计准则存在巨大差异。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采用2007-2013年期间在中国境内经营的68家数据完整的商业银行为样本,包括5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和43家城商行和8家外资银行⑨。数据来源于历年的《统计年鉴》、《金融年鉴》以及银行的《年度报告》。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图1 商业银行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率 图2 商业银行资金使用的盈利能力效率与业务扩张效率 (一)银行业的整体分析 1.资金使用效率的整体分析 以2007年的经营情况为基础构造“样本数据前沿面”,设移动因子d=1。将所有样本数据调整至相同“样本数据前沿面”,剔除环境影响得到调整后资金使用效率(图1)。 样本期内平均而言,调整后(1.1733)的银行业资金使用效率比调整前(1.6389)略有下降。调整前,样本年间各年的资金使用效率波动较大,但是,调整后的资金使用效率在各年间的波动明显下降,变得更加平稳。这说明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与刘勇和穆鸿声(2007)、甘小丰(2007)一致。进一步,将资金使用效率分解为盈利能力效率和业务扩张效率(调整后的结果见图2)。平均而言,盈利能力效率明显高于业务扩张效率,资金使用整体效率介于两者之间。这说明银行业资金使用效率主要来自于盈利能力效率。银行业利用资金创造利润的效率较高,而利用资金扩张业务的效率则不尽如人意。与资金使用效率一致,在剔除了环境变量的影响后,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效率及业务扩张效率也均有下降。平均而言,调整后(1.5194)的盈利能力效率比调整前(1.9392)略有下降,同样,调整后(1.1396)的业务扩张效率比调整前(2.2724)明显下降。盈利能力效率相比较稳定,其受环境影响的程度较小,而业务扩张效率受环境影响的程度较大。 2.各渠道资金使用效率分析 图3 不同渠道的资金使用效率(10) 分别将不同渠道的资金量作为该渠道的资金使用效率的投入变量,同时采用相同的五个产出变量,再次运用广义三阶段DEA模型,得到银行业对不同渠道资金的使用效率(图3)。 样本期平均而言,内部资金使用效率为4.2710,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为0.4370,权益资金使用效率为0.6649。银行业对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最高,各样本期中均明显高于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分析原因,其一是银行业过于偏重外部融资(粟芳、初立苹,2013),近年来的资金投入几乎全都是债务和权益资金,后文的投影分析也表明外部资金已存在严重的投入冗余,故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其二是外部资金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屈文洲等(2011)认为信息不对称对公司投融资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公司极易从外部获得充足资金,管理层因此会产生过度投资行为,导致外部资金的使用率低下。 (二)银行业的分类比较 1.均值分析 表3中股份制银行资金使用效率最高,且盈利能力效率和业务扩张效率亦如此;国有银行与城商行的资金使用效率平均表现差不多。国有银行盈利能力效率也与城商行相似,但业务扩张效率明显略低。外资银行资金使用效率表现最低,基本一直在行业末尾。 不同类型银行对不同渠道的资金使用效率也存在明显差异(表3和图4)。内部资金使用效率排序为股份、国有、城商和外资;债务资金使用效率排序为城商、国有、外资和股份;权益资金使用效率排序为股份、城商、国有和外资。相对而言,股份制银行内部资金使用效率和权益资金使用效率比较领先,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却明显落后。国有银行各渠道资金的使用效率均处于行业中上水平,表现也较不错。外资银行内部资金使用效率和权益资金使用效率均明显落后。各类银行对不同渠道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样本年间的波动也相似。 图4 不同渠道的资金使用效率——不同类型 2.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简称ANOVA),又称“变异数分析”或“F检验”,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表4)。 平均而言,F值均显著。这说明不同类型银行间的整体效率、盈利能力效率、业务扩张效率及各融资渠道效率都存在明显的组别间差异。进一步以国有银行为参照组,将其他类型的银行与之逐一比较。同样发现,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资金使用整体效率、盈利能力效率和业务扩张效率的差异均在1%显著。这表明股份制银行资金使用效率明显高于国有银行。除此之外,股份制银行的权益资金使用效率也明显高于国有银行。但城商行的资金使用效率与国有银行的差异均不显著。外资银行与国有银行在资金使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内部资金使用效率和权益资金使用效率明显低于国有银行。这与上文分析中资金使用整体效率的排序一致。 受制于样本期间和样本范围的限制,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也不完全一致。一些学者认为股份制银行比国有银行的综合经营效率更高(朱南等,2004;王聪和谭政勋,2007;Kumbhakar and Wang,2007;Berger et al.,2009;Fu and Heffernan,2007;柯孔林和冯宗宪,2013),而且认为产权制度是造成差异的关键原因(郭妍,2005;刘勇和穆鸿声,2007)。张健华和王鹏(2009)认为股份制银行的技术效率最高、外资银行最低,而城商行高于国有银行。但刘玲玲和李西新(2006)认为1998-2004年四大国有银行利润无效率的改进速度为行业最快。姚树洁等(2004)认为1995-2001年国有银行同股份制银行一样具有盈利性和有效率。何韧(2005)对1999-2003年上海市各银行的研究则显示四大国有银行的整体效率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杨大强和张爱武(2007)则认为1999-2005年四家国有银行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略高于股份制银行。本文的研究表明,股份制银行的资金运用具有明显优势,但国有银行资金运用效率也表现不错,特别在业务扩张方面表现不错。姚树洁等(2004)认为城商行被限制在本地区内开展业务,因而效率无法大幅提升。Yao et al.(2007)认为,与国内银行相比而言,外资银行的经营效率也一直偏低。本文与这些学者的结论基本一致。 理论上,中国银行业改革依据委托代理理论和预算约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银行业改革之前,国家(委托人)委托国有银行(代理人)从事代理业务,并承担一切经营风险。因此,国有银行经营效率低下,改革之后,所有国有银行都上市变为股份制公司,基本具有真正商业银行所需的资本结构。依照预算约束理论,上市银行必须更多地依靠股东筹集资本,为股东利益而非国家利益负责。银行的竞争力取决于盈利能力和向股东支付股息的能力。因此,上市银行转变了经营风格,转向以利润导向的经营模式。同时,根据相对市场力理论,市场份额大且产品差异化的银行能获得超额利润。国有银行持续的高市场份额使其能在更优的平台竞争,并获取较高利益。的确,国有银行从2004年已大幅缩小了同盈利能力较强银行之间的差距。这充分表明国有银行经过改革,已逐渐焕发经营活力,竞争力显著提升。 股份制银行大多是上市银行,需严格遵守信息披露制度并受严格监管约束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因此权益资金使用效率较高。样本期中,股份制银行采取主动负债为主的营业模式,主动从资金市场以拆入资金、附回购的卖出资产、从中央银行融入资金等方式融入资金。这一模式使股份制银行的债务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李维安和王倩(2012)认为,银行面临的监管压力会影响对融资渠道的选择、融资规模和资金使用效率。当银行面对很强的监管压力或处罚时,会先选择级别较高的权益资本,而非债务资金等附属资本。只有当资本压力并不大时才会同时考虑权益和债务资金予以补充。因此,略微宽松的监管使得银行在运用资金时较为自由,而忽略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影响因素分析 利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因素(表5)。在宏观因素中,(1)经济发展对银行业各种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均显著为负。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都显示,GDP增长率与银行综合经营效率显著正相关。当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时,银行业的综合经营效率会显著提高,利润也比较充裕,从而带来了充裕的资金投入,继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另外,利润升高使银行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增大,无论是举债或增发股票,都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这也使得银行的筹资更为容易,继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2)金融深化程度对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为正,但对其他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这说明金融发展深度对银行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有限。另外,金融发展深度越高,资本市场越规范,有规范的制度约束和信息公开制度,从而使银行在使用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时必须谨慎,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有所遏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行业因素中,(1)市场结构对各种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基本均为正,其中,盈利能力效率和业务扩张效率,以及对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和权益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而对其他资金使用效率不显著为正。这说明规模较大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而高市场份额使得其对行业的影响力较大,因此抬高了行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这也与下文市场规模对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相一致。(2)市场集中度对大多数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为负,尤其对债务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分析原因,当市场集中度较高时,少数银行会因近似于垄断而缺乏竞争。因此,这些垄断性银行会高高在上而无心进取,对各种资金的使用都不足,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张健华和王鹏(2011)认为,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会降低银行的综合经营效率,与Bonin et al.(2005)、Fries and Taci(2005)的结论一致,也与本文的结论相似。 在银行特征因素中,(1)所有权特征对所有资金使用效率存在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所有权特征是解释我国银行效率差异的重要变量。国有银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受到干预,因此改变所有权结构能很大程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前文一致,国有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比股份制银行明显偏低。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还发现,国有银行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资金使用效率在不断提升之中。(2)稳定性对各种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也显著为负。理论上,稳定性较高的银行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需保持较高的所有者权益,由此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因此银行需在稳定性和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3)存贷比率对所有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为正,对内部资金使用效率显著为正。张健华和王鹏(2011)认为,存贷比率对银行业综合经营效率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这说明银行的存贷款关系对资金使用效率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但存贷比较高的银行具有较高的内部资金使用效率。(4)银行规模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债务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Yildirim and Philippatos(2007)表明,银行规模对综合经营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规模优势能带来较高的规模报酬。本文分析则表明,规模较大的银行在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对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较差,而对权益资金的使用效率较好。(5)市场份额对所有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这充分说明市场份额较大的国有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没有明显优势,这与前文的分析结果一致,但与郭妍(2005)不一致。市场份额高的国有银行并未表现出明显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路径分析 投影分析,通过考察松弛变量的分布情况和数值大小,从而发现样本银行所存在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的严重程度,并通过删减某些投入或提高某些产出,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以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提高中国银行业资金使用效率的路径(表6)。 绝大多数银行均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内部资金的投入冗余比较小(28%)。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投入冗余非常大(100%)。这与前文完全一致,内部资金使用效率明显高于债务和权益资金的使用效率。近年来,受资本市场限制,银行获得权益资金的难度增加,各家银行则狂发次级债,股份制银行也采取了主动负债的经营模式。巴曙松和王文强(2005)认为,次级债的发行对改善银行资本构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发行次级债已成为银行资本金补充的重要途径。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已存在非常明显的冗余,各家银行应谨慎增加。向银行投资的外部投资者也应引起警惕,向银行谨慎投资。 产出方面,银行业利用资金创造的净利息收入几乎已经达到极限,仅4家银行还可通过提高利息收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总贷款的空间也不大,大约一半的银行还有提高空间。这说明银行赚取存贷差的效率还较高。但资本回报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存款规模等均有较大提升空间。投影分析结果与前文也一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尚可,但规模有待提高。因此,银行可以通过扩大存款规模,进一步提高总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回报率,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验证分析的正确性,选用d=1.1替代d=1进行稳健性检验。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五、结论及建议 基于投入导向型广义三阶段DEA和Tobit模型,分析了68家银行在2007-2013年的资金使用效率,并细分为盈利能力效率和业务扩张效率,还分析了对内部资金、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了不同类型银行资金使用效率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影响因素分析和投影分析有助于确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路径。结果表明: 1.整体上,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剔除外部环境影响后,资金使用效率普遍下降。银行利用资金创造盈利的效率相对高于利用资金进行业务扩张的效率。2.各渠道上,银行业对不同渠道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同。内部资金使用效率较高,由于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对外部的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使用效率相对偏低。3.不同类型中,股份制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最高,城商行和国有银行次之,外资银行最低。具体而言,股份制银行内部资金和权益资金使用效率明显偏高,而债务资金使用效率明显偏低。国有银行则一直处在行业中流。4.影响因素上,经济增长率和稳定性对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金融发展深度、市场结构和银行规模显著为正,市场集中度、所有权特征、存贷比和市场份额不显著。不同因素对不同渠道的资金使用效率还有所区别。5.投影分析上,各银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内部资金的投入冗余较轻,而所有银行的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投入都存在严重冗余。产出方面,净利息收入和总贷款的提高空间不大,但仍可通过扩大存款规模,提高利润和总资产收益。 基于上述研究,各家银行应深入分析和学习股份制银行的经营管理;外资银行也应努力向本土银行学习;银行监管部门应通过调整市场结构,维护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各家银行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银行应努力扩大存款规模,通过提高规模效益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可通过改善权益资产比,提高财务杠杆的利用。 本文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①下文简称为国有、股份、城商、外资。暂不考虑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②对于非参数方法,由于忽略潜在的偏差,随机误差的影响可能会包括到效率项的估计,即如果存在随机误差,则该方法确定的效率可能偏离实际前沿效率,并最终导致效率的估计值是有偏差的。 ③对于面板数据,固定效应的非线性模型通常不可能得到一致的估计值(吴洪和赵桂芹,2010),尽管Heckman and Macurdy(1980)认为当年数足够长时(如超过8年)的非一致性不严重,但样本时间跨度不到8年。因而,选择单向随机效应的Tobit模型(Random-effect Tobit)。 ④生产法以银行各服务交易账户的数量为产出,但忽略了不同存款账户的贡献不同的问题。中介法将银行视为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机构,以存款和贷款为产出。它虽考虑了账户金额,但忽视了其他投资收入,未考虑新兴业务。在资产法中,银行产出被严格定义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主要是贷款和证券投资,而不考虑银行存款情况。 ⑤2007年后,银监会统一的资产负债表中不再区分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为非资本性负债和资本性负债。存款等业务是银行业务的负债,是非资本性负债。而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等途径获取的负债称资本性负债。 ⑥据银监会统一的资产负债表,资本性负债=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向中央银行借款+拆入资金+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应付债款。非资本性负债则是与存贷款业务有关的负债。 ⑦赫芬达尔指数反映了市场规模的差异性:为各家银行存款的市场份额。HHI大于0.18时是高度集中市场;HHI在0.1到0.18之间时是属于适度集中市场;HHI在0.1以下为集中度较低的市场。 ⑧回归分析中的因变量为效率值(大于0),满足选用Tobit模型的条件。 ⑨因数据限制,仅收集了2007-2013年8家外资银行,样本数不大。故对外资银行的分析仅供参考。 ⑩后文仅汇报调整后的资金使用效率,不再汇报盈利能力效率和业务扩张效率。图3中2013年内部资金使用效率明显较高,这是因为:第一,2013年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较好,但内部资金的投入规模基本不变(留存收益率仍保持在2%左右),因而表现为2013年的内部资金使用效率较高。2013年银行业净利润为1.42万亿元,是历史最高,比2012年增加了14.5%。第二,银行业越来越依赖于外部资金,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因此尽管2013年银行业利润等产出表现为历史最好,但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和权益资金使用效率却未明显较高。2013年银行业资本利润率为19.17%,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标签:银行业论文; 国有银行论文; 资金使用效率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盈利能力指标论文; de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