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设置论文,类专业论文,中外论文,编辑出版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5)01-0113-06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目标能否充分地实现,也决定着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好坏和专业能力整体水平的高低。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几乎每个具有前瞻性和实质性的教育改革,都涵盖了课程改革。我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一直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中外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能使我们了解中外高校编辑出版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上的异同,进而了解中外高校在编辑出版教育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以便结合我国的国情吸收国外的经验,为我所用。这对改进我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提高我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大有益处。
一、中外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与分析
(一)中外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课程设置之异同
表1、表2为中外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统计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基本认识。
表1 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分类比较 单位:门
语言基本 编辑出版发行出版出版技术论文研究题专业
课程分类 史类项目参
文学类 理论类业务类 业务类 业务类 环境类 管理类 方法类观实习 课程数
京师范大学 14 3 1
6 0
11 0
113% 27
北京大学3 2 1
0 0
13 1
4 5% 15
北京印刷学院4 4 1
4 4
33 1
727% 31
广西师范大学4 3 2
5 0
13 1
1 / 20
河南大学6 1 1
3 0
00 0
013% 11
南开大学5 2 0
4 0
01 0
1 4% 13
中国科技大学/ 3 /
5 1
13 0
5 /
9
黑龙江大学 2 3 1
7 1
10 0
5 5% 20
西北大学3 7 1
1 2
10 0
019% 15
清华大学3 5 0
6 0
01 1
428% 21
湖南师范大学7 3 1
5 0
01 0
1 8% 17
东北师范大学2 2 1
7 0
02 1
1 6% 16
广西民族学院3 3 1
3 1
12 1
123% 16
武汉大学0 2 1
2 2
1(3)
1 1
2 / 12
四川大学5 2 2 11 1
02 1
1 / 25
内蒙古大学 3 5 5
1 1
00 0
010% 15
上海版专4 3 1
8 5
01 0 10 /
22
合计
68 53 26 82 20
9
23 9 40312
平均门数4 3.11.2 4.11.1 0.8 1.40.5 2.6 13% 18
表2 国外编辑出版类专业课程分类比较
单位:门
语基编出发出出技目 论 专
课程分类 言本
史
辑版行版版术参 文 业
文理业业业环管方观 研 课
学论
类
务务务境理法实 究 总
类类类类类类类类习 项 数
牛津大学出版中心312 2 2 1 4 5519
牛津大学出版中心(研究生课程) 211 1 1 1 1 3510
佩斯大学出版专业(硕士)104 3 4 2 1 9324
纽约大学出版专业101 1 1 1 1 33 9
纽约大学市场营销专业100 0 7 0 1 2研讨实习 11
加拉庭出版学院出版研究专业 200 4 2 3 2 1研讨实习 15
纽约大学图书出版证书课程105 2 6 0 2 3研讨实习 19
纽约大学杂志出版证书课程103 1 3 1 2 1研讨实习 8
斯坦福大学 303 317 1 2 6研讨实习 34
丹佛大学102 8 8 1 0 2922
拉德克利夫学院 204 0 4 1 0 1研讨实习 11
英国书商协会110 8 0 0 3 2
13
加拿大出版研究中心2 211 4 1 3 2 3319
日本编辑出版学校 2 132 1 3 1 1 3
14
日本图书发行学校 1 120 0 1 1 2 1研讨实习 9
巴西圣保罗大学 111 3 1 1 0 3研讨实习 11
德国慕尼黑大学 011 1 1 2 1 1研讨实习 8
法国出版职业学校 2 000 3 1 1 1 1研讨实习 10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102 3 2 2 5 4219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研究生) 111 1 1 1 1 2210
合计 527
10
344259262955
平均值
0.3 1.4 0.5 1.7
2.1
3.1
1.3
1.3
2.7
12
1.中外高校编辑出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有许多相同之处
主要表现在:
(1)在课程结构方面,中外编辑出版类专业都开设有基本理论、业务基础知识、出版技术、实习类课程。
(2)中外高校编辑出版专业都重视现代技术在出版中的应用。在上列两表所列的37所中外高校中,只有河南大学、西北大学、内蒙古大学没有开设现代出版技术方面的课程,其他34所高校都开设了与现代科技应用相关的课程,如纽约大学开设了网络出版的原理与应用、网上营销与电子商务、网络科技专业出版;佩斯大学开设了出版商务传播技术、高级传播技巧;丹佛大学开设了电子出版物/多媒体概论;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开设了电子出版、桌面出版;我国的清华大学开设了电子出版技术、多媒体应用基础、技术美学;上海出版专科学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形制作、计算机辅助编辑、计算机图像处理等课程。
(3)中外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无论突出何种专业特色,都开设有一定的编辑类课程。在以上两表所列的37所高校中,只有纽约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加拉庭出版学院、英国书商协会、法国出版职业学校、日本图书发行学校没有开设编辑类课程,其他32所学校都开设了编辑类课程。如美国纽约大学开设了图书编辑概论;佩斯大学开设了专业编辑知识、版本编辑改编、编辑理论与实务、杂志编辑学;丹佛大学开设了编辑角色论、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加拿大出版研究中心开设了写作与文字加工的理论与实践;我国高校编辑类的课程开设数量很多,平均达到4.1门,以编辑学、图书编辑学、期刊编辑学、报纸编辑学、编辑应用写作为主。
(4)中外高校编辑出版专来都开设了出版法律、法规方面的课程。在上列37所高校中,开设出版法律、法规类课程的高校有33所。在所开设的法律课程中,国外侧重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及案例分析,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则侧重于对出版法规与政策的全面介绍。
2.中外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1)从所设课程的结构来看,国外注重对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设置,而我国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课程。在上表所列的20所国外高校中,无论什么专业特色,均开设了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经济类课程平均为3.1门,管理类课程平均为1.3门。斯坦福大学开设此类课程最多达17门。国外注重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不仅数量多,而且细分程度很高,针对性很强。这种特点在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出版教育中都有体现。在本科教育中,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开设有“出版市场营销”、“广告与促销”,“实用出版管理”,美国纽约大学出版研究中心图书出版课程中有“出版财务分析”、“图书市场营销”、“图书宣传”、“促销和公共关系”和针对图书中电子出版物的“电子出版物网上营销和网上服务”,可见其细分程度之高。美国佩斯大学出版学专业设有“出版财务学”、“出版的市场分析”、“出版利润规划”、“营销原理与实践”、“图书销售和发行方法”、“杂志广告与销售”、“出版商务传播技术”等课程,不仅讲授图书营销,而且还涉及杂志营销,针对性较强。美国斯坦福大学还开出了“如何激发你的竞争意识”、“变化的统计学:不断出现的市场机会”、“邮购市场”、“网络环境下出版商需要了解什么”、“新的发行渠道”、“宣传与促销策略”、“杂志何时需要重新设计”、“杂志订购销售”、“新闻杂志的销售策略”、“发行经济学”、“广告销售策略”等课程。这些课程生动具体,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有大量的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古典文学”、“中文工具书使用”、“文献检索”等课程,而经济类、管理类课程开设数量较少,且以理论为主,实践性不强。武汉大学发行专业开办最早,也最具规模,开有“出版发行学基础”、“书业营销学”、“书业经济学”、“书业企业管理学”、“书业财务管理”等课程;其次为北京印刷学院开设有“出版物市场营销”、“出版物的宣传与推广”等课程。除此之外,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各开设一门图书发行学,其他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根本没有开设这类课程。
(2)从核心课程的设置来看,国外出版核心课程涉及出版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出版的策划、编辑、生产、营销、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而我国则以编辑学、编辑出版史、编辑业务为主。
(3)从理论课程的设置来看,国外理论性课程少,我国理论性课程多。国外比较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开设的课程比较多,而且形式多样。美国丹佛大学在这方面的课程比重最大,其三部分课程中有两个部分是实习课程,如编辑实习、生产实习,“与某出版社经理的一天”、“参观某书店”、“访问某图书公司”、“职业机会座谈”、“求职指导会议”、“职业意见会谈”等课程;美国拉德克利夫出版学院,则是让学生独立创办新杂志,并提交创刊说明书和经营计划,或让学生提出出版物名单,并动手开展审稿、版式设计、促销、附属版权、市场等方面的工作;而法国出版职业学校对出版社高级人才进行专业培训时,要求他们在法国和国外的出版社中实习3个月。
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理论性课程太多,约占总课程的60%—70%。虽然我们现在也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反映出来的课程过于宏观,缺乏微观性。我国许多大学,在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上,安排了编务实习、出版社实习、书店实习、印刷厂实习、毕业实习,还有一些“参观”、“调研”活动,但由于对如何进行实习缺乏具体安排,因此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4)从课程的数量来看,国外的课程数量明显比我国少。对于本科学位课程,英国牛津大学只要求修满20—24个学分;美国纽约大学出版研究中心,图书和杂志出版学两种证书课程只要求修1门总论课和5门选修课;对于研究生的课程要求也非常少;美国佩斯大学必修课6门,选修课只要求4门;拉德克利夫出版学院也只开设了5门课。课程稍多一点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暑期出版培训班,其一般课程也只有11门,图书和杂志出版学课程分别有13门。由此可见,国外的课程数量平均在10门左右。
我国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的课程数量比国外要多出许多。如北京印刷学院的本科课程为31门;北京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有27门,差不多是国外的3倍。庞大的课程体系是我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与国外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的显著差异。
(二)造成中外编辑出版类专业课程差异的原因
造成中外编辑出版类专业课程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教育观念、专业设置、办学模式、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找出国外出版教育发展速度快、水平高的原因,从而为我国编辑出版教育改革献计献策。
1.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文轻商”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历代的出版家都以传承文化薪火为己任,以为天下出好书为理想抱负,从而使我国出版业形成了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突出编辑工作中心地位的传统。绝大多数编辑把创造、积累和传播文化作为出版的神圣鹄的,而谨慎地对商业保持着戒心。因此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类专业都以培养编辑人才为主,而只有少数专业侧重于培养出版管理人才和出版营销人才。同时我国受前苏联教育观念的影响很深,一直注重基础理论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当然也是以理论性、总论性课程为主。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有所改变,逐步开始重视出版物的经济属性,并开设了一些出版经济类课程,但总的来说仍未彻底摆脱理论性太强的窠臼。
国外普遍把教育当作一种产业看待,无论是其专业设置,还是其课程体系建设,都要考虑其经济利益,只有回报率高的课程才会被开设。为什么经济类、经营类、市场营销类课程如此流行?这是因为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较强的市场意识和营销观念,能帮助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能吸引出版家将其职员送来培训。另外国外是实用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开设一些能帮助学生迅速胜任工作的实用性课程也是必然现象。
2.专业口径设置宽窄不同形成的差异
我国专业划分过细,且偏重于编辑方面,其他则还有出版管理专业、书籍装帧专业、发行专业等。专业设置的狭窄性与不平衡性,导致各种专业各自为政,自成一派。其实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均以编辑出版理论课程为主,缺少市场营销类课程。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往往局限于本专业,而对相关环节缺乏了解。
国外大学基本上只开设出版专业,很少再细分为编辑、发行等专业,专业面较宽。他们意在培养具有全面出版知识的高级人才,并把重点放在出版经营、营销上,因此开设了许多市场营销类课程,以培养学生具备高级出版人才的能力。
3.办学模式的差异
国外出版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于多种渠道,因而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有私人办的、有出版协会办的、有出版企业办的、有社会团体办的,还有的是企业与学校联合办的。多种办学形式拓展了开办出版高等教育的途径,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出版行业协会与企业参与办学,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学校能及时了解社会对出版人才的需求信息;由出版专家授课,又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的出版企业还向学生提供许多实习机会,允许学生在其公司内实习,从而为学校实习课程的完成提供了物质和场所条件。办学模式决定招收对象。国外高校出版专业的招收对象包括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在职人员等,特别是各大学举办的出版培训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出版业在职人员或准备进入出版业工作的各行各业人员。这些人大多已接受过大学教育,具备了基本的知识结构和素质,因此只需对他们进行编辑出版业务知识的教育即可,这样就缩短了学习时间,相应地也就减少了课程数量。
我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由国家统一投资兴办的,培养目标、学制、学费等许多方面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学校与社会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对最新的市场及其出版信息了解不及时甚至根本不了解,导致课程陈旧,学生实习和就业困难。办学模式的单一造成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招收对象仅限于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进入编辑出版专业后,不仅要学习编辑出版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因此我国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数量要比国外多,学制也比国外高校要长。
4.出版业对人才要求上的差异
中外出版业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因而对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国外出版业竞争激烈,出版家不仅看重出版物的质量,更在乎如何将产品销售出去。为此,他们要求出版人员能够做到:加强责任心,扩大视野;获得其职业生涯中不可错失的机会;运用新技术敏锐观察市场;取得竞争优势的策略;扩大职业联系交流的网络;掌握技术革新手段,以实现有效的和高效率的管理。国外高校能根据出版业的这一要求灵活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综合素质,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新技术来进行出版。
而我国出版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垄断行业,缺乏竞争,出版家市场意识和营销意识淡薄,出版业本身的技术装备也不甚先进,因而对出版人才也没有严格的、专门的要求,这是导致我国出版专业课程设置中缺少经济类和实用技术类课程的原因之一。[1](p465)
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对中外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目的就是通过对国外课程设置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帮助我国找到适合自己的出版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提高我国出版高等教育的水平。下面谈谈对我国出版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专业结构,实施通才教育
随着通识教育、宽口径教育成为世界大学教育的潮流,我国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要“三注重”,即注重素质教育,注重个性教育,注重创新能力。根据教育部的精神,我国编辑出版专业首先应该进行专业整合,对分得太细的本科专业,如编辑学专业、出版管理专业、图书发行专业等,按照1998年颁发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编辑出版学”名称进行整合,这样既便于各高校明确教学重心,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也便于与国际出版教育接轨。其次,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之下,编辑出版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出版物编印发一体化的宽口径要求,培养出一大批系统掌握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
(二)统一、规范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
每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范围和领域,学科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整个学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能体现学科的主要知识点。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是其专业的立足点和支撑点,也是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办出特色的基本出发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出版业与市场接轨已成必然。在出版社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今天,出版社人才需求的重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建设应根据这些变化迅速进行结构调整,将出版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由传播知识型向强化经营型人才的方向转变。编辑出版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内容也应随之转变,逐步从以编辑学为中心转为以出版经营为中心。因此,在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增加出版经营管理、出版财务管理、出版物市场营销、出版物宣传与推广等方面的课程。
(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编辑学属于应用学科”[3]、“编辑出版学专业属于应用性专业”[4](p115),这些观点已被编辑出版学理论研究界和编辑出版学教育界普遍认同。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编辑出版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过多关注理论性,而忽略了其实践性这一最基本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只注重理论灌输,而完全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要把本科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各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领导、教师和教学研究者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深层次上认同这样一个观念:编辑出版学专业属于应用性专业。它来自对编辑出版实践经验的概括,又用于指导编辑出版人员的实践活动。作为应用性专业,包括编辑出版人员的编辑出版理论和编辑出版的应用技术,这两部分都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研究内容。编辑出版学作为实践和应用性学科是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体系的核心理念,也是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中心内容。因此在新的学科体系建设中,我们必须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想,不仅大幅度增加学生集中实习的学时学分,而且在理论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编辑出版发行的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编辑出版的实践能力,变单一形式的理论教学为以编辑出版实践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既指课程学时之内的讲授、讲评、讨论,也指学时之外的专门的编辑出版发行实践教学环节。案例教学是在积极吸纳已有编辑出版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从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等多角度选取典型案例,交予师生一起解剖,共同研讨,既可以弥补本科生编辑出版实践经验的不足,又可以切实地培养学生分析编辑出版现象、解决编辑出版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此为手段,突破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办学模式上,各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力争与出版发行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建设教学基地,定期聘请出版发行界专家与实业家到高校举办讲座与座谈会,走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使学生能通过多种途径锻炼与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办出专业特色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培养途径与方式也应当是不同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专业,其涉及的领域包括文、史、哲、理、工、农、医、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无所不容。我国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设置也非常复杂和广泛,有的设在工科院校,如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有的设在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有的设在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有的设在民族大学,如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有的设在专门的出版院校,如北京印刷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就其所隶属的院系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有的设在传播学院、有的设在新闻学院、有的设在文学院、有的设在信息管理学院、有的设在蒙古学研究院、有的设在出版传播与管理学院等等,差异很大。每一所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科基础、专业特长都有所不同。因此,在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基本统一的前提下,应鼓励各高校有所侧重,增加一些特色课,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如设置“书业市场营销”、“图书编辑”、“期刊编辑”、“出版管理”、“版权贸易”、“电子出版”等专业方向,也可将出版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或者某个学位联合学科的一部分,如开设“儿童出版插图”、“书籍装帧”、“信息与出版”、“英文编辑”、“医学编辑”、“人类生态出版”等专业方向。这样做既有利于满足出版界对多种出版人才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全国48所高校都培养一样的编辑出版人才,学生就业就会出现紧张与困难。在推进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要特别遵循多样化的原则,包括办学体制多样化,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鼓励各高校办出特色和不同模式,以避免千校一面,从旧的单一模式到新的单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