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研究“置盐定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定理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1)09-047-08
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本质的规律,在马克思以前包括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在内的一切经济学家都没能把它揭示出来。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和利润,彻底分析了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了这一规律。然而,一些西方学者就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关系问题,对这一规律提出了非议。他们认为,剩余价值率提高对一般利润率提高的影响,大于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对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影响,从而得出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不能成立的结论。在这些学者中,置盐信雄最为引人注目。他受前人思想的影响,否定了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计算方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一般利润率决定体系,并在这一体系下考察了遵循“成本准则”所引入的新技术对一般利润率的影响,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被后人称为“置盐定理”(Okishio theorem)的观点。该定理的问世,对一般利润率下降理论乃至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引起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争论。一些学者试图通过改变定理中一个假设条件①,来否定“置盐定理”,但未能令该定理的支持者们信服②。TSS学派后来试图通过对置盐信雄的一般利润率决定体系进行批判,进而从根本上推翻“置盐定理”,然而仍引起了争议。③本文认为,问题在于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所说的利润率指的是一般利润率,一般利润率的形成是转形问题的核心,而置盐信雄对转形理论存有误解,所以他对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否定也是错误的。因此,要想彻底否定“置盐定理”,首先必须对转形理论有一个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并且要具体指出置盐信雄的一般利润率决定体系的错误。
一、置盐定理
置盐信雄在《技术变革与利润率》④一文中,考察了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置盐信雄将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这一命题表述为:(1)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迫使他们引进新的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技术通常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3)利润率为m/(c+v),其中m表示剩余价值,c、v分别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于是,如果剩余价值率保持不变,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下降;(4)如果实际工资率不变,提高工资品行业及其相关行业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技术会提高剩余价值率,这个效应阻碍了利润率的下降,但作用有限;(5)于是,尽管有这些起阻碍作用的因素,由于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利润率仍有下降的趋势。针对上述命题,置盐信雄提出了三点疑问:(1)资本家引入的新的生产技术真的必然提高劳动生产率吗?(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技术通常会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吗?(3)新生产技术对利润率有着对立的双重影响:增加剩余价值率以及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然而为什么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呢?接下来,置盐信雄依次考察了这些问题。
首先,置盐信雄认为,“资本家是否引入一项新技术并不取决于其是否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取决于其能否降低生产成本。‘生产率准则’不同于‘成本准则’。”置盐信雄在数学层面上证明了这一观点,他将“生产率准则”表述为:
其次,置盐信雄认为在没有统计研究的情况下,无法回答“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技术是否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这一问题,因此,在文中他没有对此进行讨论。
最后,置盐信雄考察了第三个问题。置盐信雄先给出了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的解答和结论。他们认为,按照马克思的利润率计算式m/(c+v)分析,必然有下面的不等式:
即利润率不能超过活劳动量(v+m)与物化劳动量(c)的比值,并且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上限(v+m)/c是时间的减函数,从而(v+m)/c→0。由此,即使利润率会上下波动,但其趋势不可能上升或保持不变。置盐信雄认为,如果能够通过m/(c+v)来计算利润率,那么以上推理逻辑没什么问题。然而,马克思通过总资本以价值形式瓜分总剩余价值来计算一般利润率的方法并不正确。一般利润率r是由以下体系决定:
其中,表示劳动者付出一单位劳动所换得的一揽子消费品,称为实际工资率。在这个一般利润率决定体系下,置盐信雄考察了遵循“成本准则”所引入的新技术对一般利润率的影响。置盐信雄的结论是:在实际工资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引入新技术的行业是非基本品行业,则一般利润率不会受影响,如果引入新技术的行业是基本品行业,⑤则一般利润率必然上升。这些结论表明,当实际工资率保持不变时,无论资本有机构成有多大幅度的上升,剩余价值率提高都足以抵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而一般利润率上升;只有当实际工资率提高时,才可能会出现与之相反的情况。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考察,置盐信雄得出了与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相反的结论:“除非实际工资率有足够高的上升,否则资本家引进的技术创新不会降低一般利润率。”[1]53后来,西方学者把这个结论称为“置盐定理”。置盐信雄的结论无非表明,任何理性资本家的行为,不可能导致利润率下降,利润率下降只可能是阶级斗争所引起的真实工资提高的结果。
二、置盐定理批判
在置盐信雄看来,马克思之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对所谓转形问题的研究不够彻底,二是他忽略了在引进新技术方面资本主义行为的重要特征”[1]53。针对置盐信雄对马克思的两点批判,我们必须提出并回答以下问题:(1)马克思对转形问题的研究真的不够彻底吗?(2)资本家为什么要引入新技术?“生产率准则”真的不同于“成本准则”吗?接下来,我们将依次考察这些问题。
1.马克思转形理论的彻底性与置盐信雄一般利润率决定体系的错误性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马克思的转形理论。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九章,马克思阐述了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每个生产部门的技术不同,导致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从而导致部门间利润率的不同。然而,部门间资本的竞争要求等量的资本获得等量的利润,“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的。这些资本要求从剩余价值的总量中,分到和它们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2]196。于是,部门之间资本为追求利润而展开激烈的竞争,其结果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每个部门都得到相同的利润——平均利润,每个部门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就构成了生产价格。由于剩余价值在数值上和平均利润不再相等,所以生产价格相对于价值发生了一定的偏离。对于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丁堡骏教授将其概括为简单的马克思价值转化模型。用n部门模型表述如下:
马克思的转形理论是科学的,符合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本质。然而,西方经济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只解决了投入要素按价值计算的转形问题,如果投入要素按生产价格计算,那么马克思的转形理论是有缺陷的,或者说只走了半程。作为对此的回应,丁堡骏教授认为,投入要素生产价格化的转形理论的基本理论命题,已经由马克思自己解决了,只是没有展开分析。丁堡骏教授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中的多处提示,运用图表模式和线性方程组模式相结合的模型,完善了马克思的投入要素生产价格化的转形理论。丁堡骏教授所提出的扩大马克思价值转形模型为:
置盐信雄将模型(9)扩大到n个部门,并依据“工人的货币工资恰好能够购买按价格计算的工资品”对式(10)中字母的含义进行了改动,进而构造出了式(6)体系,实现了在同一个模型里同时求解投入价格、产出价格以及利润率。然而这种利润率决定体系是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本质的。这是因为,即使置盐信雄给出的一般利润率决定体系能够求出一般利润率,但却无法解释每个部门都必须存在的正利润的性质及其来源问题。这种体系下的一般利润率,完全是由外在条件决定的,看不到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之间、生产价格与作为转形出发点的价值之间的任何的联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置盐信雄把平均利润率当作起点,结合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矩阵来建模,并且默认工人得到的工资恰好能够购买按价格计算的工资品,让投入价格、产出价格以及利润率在同一个模型里同时被决定。于是,置盐信雄在无形之中受到了鲍特凯维茨等西方经济学家思想的左右,把简单再生产平衡公式(市场自动出清)引入到转形分析中来,把转形真正所要解决的问题给抹去了。因为,“真正困难的问题是:利润到一般利润率的这种平均化是怎样进行的,这种平均化显然是结果,而不可能是起点。”[2]195不幸的是,将简单再生产平衡公式引入到转形分析领域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国内学者丁堡骏教授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再生产的条件是否得到满足涉及的是价值或生产价格能否实现为货币价格的问题”[6]45,不属于转形所要研究的问题。因为转形既不考虑投入商品究竟是按照低于、等于还是高于价值或生产价格购入的,也不考虑产出商品能否按照价值或生产价格在市场上售出。转形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无论生产要素是按价值投入,还是生产价格化的投入,在生产过程中每个部门都会生产出剩余价值或者特殊利润。由于部门间的资本有机构成千差万别,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相对较高,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相对较低,这显然与资本间竞争的本质相矛盾。于是,不可避免会引起部分剩余价值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经过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再分配,最终形成了平均利润,显然,这个量与每个部门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之间存在着差额。每个部门的成本价格加上这部分平均利润就形成了生产价格,于是转形过程完成。至于市场价格在量上能否与生产价格保持一致,则与转形过程不相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转形分析是以微观层面的多个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为基础。然而,简单再生产条件的满足却不会考虑部门间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n个部门的划分只是为了更接近实际罢了。因此,这两者之间没有也不应该有关系,如果将简单再生产平衡公式硬拉进转形分析领域,那么,“满足再生产平衡条件所要求的利润率,与资本竞争平等地占有剩余价值这种资本关系的平均利润率(便)发生了矛盾”[7]。然而,毫无疑问,置盐信雄并未走出这一误区。这严重干扰了他正确地对待转形问题,使他忘记了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统一的生产过程,忘记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表面形式与它们所掩盖的本质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是置盐信雄把对于所有部门都相同的“成本高出率”当成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般利润率、把存在于庸俗资本家意识中的相对价格当成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原因,同时,也进一步干扰了他对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研究。
2.资本家引入新技术所依据的“准则”
接下来我们分析资本家引入新技术的原因,并考察“成本准则”和“生产率准则”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单个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他必须以高于商品个别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同时,在企业间竞争过程中,单个资本家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抢占市场,必须以低于社会价值(市场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于是,资本家必须尽可能降低个别商品的价值,进而扩大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因为单个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资本家会引入新技术来提高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生产率。另外,如果资本家不引入新技术,由于“资本的积累需要,能够超过劳动力或工人人数的增加,对工人的需求,能够超过工人的供给,这样一来,工资就会提高”[8]673。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出售商品价格的下降,势必会威胁到资本家的正常利润,甚至会使企业濒临破产,资本家不得不采用新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资本家引入新技术的原因,一是对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追求,二是企业外在的竞争压力。
和投入要素按生产价格计算的一般利润率及生产价格决定体系: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考虑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浪费情况,那么成本降低,只能靠生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成本价格的降低来实现,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成本价格的降低,只能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因此,作为投入要素的成本降低,必须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再者,资本家用机器代替劳动从两个方面降低了成本:第一,由于“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界限是机器的价值要小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9]。所以,使用机器后单位商品成本降低。第二,由于机器排挤更多的工人,所导致的劳动力相对过剩,缓解了工资上涨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然而,机器的大量使用,使工人能在同样多的时间里转移更多不变资本价值,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生产成本的降低必然意味着生产率的提高。综上,我们说“生产率准则”和“成本准则”是等价的。
由此,置盐信雄对马克思的两点批判都不能成立,那么在此基础之上得出的“置盐定理”也就不能够成立。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利润率规律,不可能是置盐信雄用数学所证明的那样,“除非真实工资率提高,否则利润率不会下降”。仅仅推翻“置盐定理”仍未能令“置盐定理”支持者们信服。下面我们还需用马克思的相关理论来回答,置盐信雄针对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这一命题所提出的第三点疑问。
三、马克思一般利润率下降的论证
资本家引进新技术,采用机械化生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率以及资本有机构成都产生了影响。一方面,从前文叙述可知,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迫使资本家与其竞争者都会采用新技术。当新技术扩散到生产必需品的部门以及为之提供不变资本物质要素的部门时,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的商品便会降低。这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因此降低,从而,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率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新技术、机械化生产几乎都是以庞大的、先进的机械化设备来实现的,而这些机器设备普遍具有一个特征,即在一次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完全转移,而是部分地转移,通过几次生产过程实现自身价值的完全消耗。劳动力与这些机器设备结合后,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他们能够花费越来越少的时间推动越来越多的原材料与部分机器设备的价值。这样,在总资本结构中,不变资本部分不断增加,可变资本部分不断减少。可见,引进新技术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既然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了,那么,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为什么不能完全抵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利润率产生的负面效应呢?下面我们来回答这一问题。
第一,马克思认为,“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不只是同积累的增进或社会财富的增长保持一致的步伐。它们的进展要快得多……资本的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假定原来是1∶1,后来会变成2∶1、3∶1、4∶1、5∶1、7∶1等等,因而,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总价值转化为劳动力的部分不是1/2,而是递减为1/3、1/4、1/5、1/6、1/8……因为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8]690因此,不断增长的总资本积累又会成为使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和不变组成部分相比再次迅速减少的源泉。既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变资本部分同不变资本部分相比,会迅速减少,那么,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是相对较快的。资本有机构成的这种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个别部门,而且发生在一切部门,或者发生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大多数部门。第二,在劳动时间量很难提高的情况下,并且由于受到劳动力生理、心理因素和历史道德因素的制约,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只能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然而,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的剩余价值率提高的速率是相对缓慢的。一方面,是因为“只有当一定的投资领域的劳动生产率有了发展……必要劳动量才会减少,即使在这些领域,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并且还会有各种抵消的因素起作用;工人本身虽然不能阻止工资下降(就价值来说),但是他们不会允许工资绝对降到最低限度”[10]。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会受到劳动者要求提高工资的制约。要知道,虽然每完成一次新技术的引进,能够生产出大量的后备军,但是资本积累的增长,在没有新一轮技术创新引进的情况下,会重新把劳动力供求矛盾摆在资本家面前。此时,工人在工资谈判中的地位会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慢剩余价值率的提高速度。第三,和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观点相同,由于必要劳动时间不可能减少为零,所以一般利润率始终小于总的活劳动量与总的不变资本的比值,即有不等式(5)。并且由于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同样多的劳动能够推动越来越多的不变资本量,所以,劳动时间总量v+m相对于不变资本总量c不断趋向于减少,并且这两者的比值在时间趋于无穷大时会趋向于0。
综上,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剩余价值率提高对一般利润率提高的影响,远不能抵消同样原因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一般利润率提高的影响。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一般利润率的运动趋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只是起着减缓或者阻碍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两个每天劳动12小时的工人,即使可以只靠空气生活,根本不必为自己劳动,他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也不能和24个每天只劳动2个小时的工人所提供的剩余价值量相等,就这方面来说,靠提供劳动生产的剥削程度来补偿工人人数的减少,有些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这种补偿能够阻碍利润率的下降,但是不能制止它下降。”[2]276
最后,还需要说明一点,如前文所述,一般利润率下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与真实工资的变动无关。真实工资提高是阻碍剩余价值率提高的部分原因,而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又阻碍了利润率的下降,所以,真实工资的提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力量,但不能说真实工资提高导致了利润率的下降。这样看来,马克思批判李嘉图观点时的话也完全适合置盐信雄,即“最荒谬的莫过于用工资率的提高来说明利润率的降低了,虽然这种情况在例外的场合也是存在的。”[2]267
四、结语
研究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前提上。首先,应对一般利润率形成有正确而深刻的把握;其次,应该全面地分析资本家的行为特征。然而,置盐信雄深受前人思想的左右,无形中把简单再生产平衡公式引入到转形分析中来,使他在对待转形问题时,不由自主地站在了反对马克思的阵营一边,提出了一个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一般利润率决定体系。原因在于置盐信雄看不清资本间竞争的本质,意识不到一般利润率的形成,是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导致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并且“割断了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经济联系,而去追求建立纯粹的数学关系”[6]47,48。这进一步干扰了他认识在引进新技术方面资本主义行为的重要特征。这两方面原因,使他未能意识到迅速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在一般利润率下降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必须以科学的哲学方法作指导,经济学的研究也不例外。然而,置盐信雄在研究一般利润率趋势时,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片面、孤立地看待问题,被资本主义经济的表象所迷惑,看不清其本质,这是阻碍他得出符合资本主义经济一般规律的正确结论的根本原因。
注释:
①克里曼概括了置盐定理包含的假设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包括n个生产部门;(2)每个部门仅生产一种商品;(3)除了劳动力以外,所有其他用于生产的资料都是被生产出来的;(4)真实工资率既定;(5)投入与产出价格相等;(6)每个部门都有均衡的利润率;(7)在不考虑固定资本的情况下,资本家引进新技术是为了降低成本;(8)引进新技术后,(5)和(6)仍然成立。(The Okishio Theorem:An Obituary,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1997,29(3):42-43.)
②例如,谢克(Shaikn,1978)指出置盐信雄没有考虑固定资本,而马克思的利润率是考虑固定资本的,当固定资本足够大时,利润率可以下降。作为对谢克的回应,罗默(Roemer,1979)利用冯·诺依曼模型给出了考虑一般固定资本的“置盐定理”的证明。萨尔瓦多瑞(Salvadori,1981)在考虑联合生产条件下,构造了一个满足所有条件,但是利润率下降的“置盐定理”反例。随后,比达德(Bidard,1988)给出了联合生产条件下“置盐定理”成立的具体条件:存在一种正性标准商品(a positive standard commodity)。TSS学派代表人物克里曼(Kliman,1996)认为,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涉及的是持续的机械化,在这种情况下,投入价格与产出价格相等不可能出现。如果按照同期方法来计算利润率,则势必会人为地提高利润率。对此中谷(Natakani,2005)有不同的看法,究竟是采用同期还是分期来计算利润率,应考虑它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采用分期方法计算利润率不仅不符合理性资本家的行为,而且有悖于马克思基本定理。莱布曼(Laibman,1982)放弃了固定真实工资率的假设,取而代之的是固定剥削率的假设,并且随着引入新技术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真实工资会同比例的增加,从而利润率下降。莱布曼并未推翻“置盐定理”,因为和置盐信雄一样,他把利润率下降归因于真实工资的提高。国内研究者(例如,骆桢,2010)也普遍认同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导致真实工资的提高,不同的是,他们认为真实工资的变动并不能影响利润率的长期变动,但却没有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论证。
③克里曼(Kliman,1997,1999)对置盐信雄的一般利润率决定体系产生了质疑。他认为,置盐信雄的体系是一种割裂价值和生产价格关系的无限决定体系。然而,马克思的价值和生产价格是在历史范围内相互决定的,即产出价格依赖于利润率(总预付资本瓜分总剩余价值),且预付资本的价值依赖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生产价格而非价值。克里曼继承了TSS学派的分期方法,对一般利润率决定体系和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利用生产价格递推法,证明了“节约劳动的技术变革能够引起一般利润率的下降”。但是,克里曼的分析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理论实质。因为他把不变资本的生产价格引入到作为转形出发点的新商品价值构成中来,曲解和庸俗化了马克思的价值概念,他的体系也未能说明劳动价值论与生产价格决定的相关性。因此,克里曼未能真正为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理论辩护,也引起了随后的争议(Dong-Min Rieu,2009)。另外,国内学者薛宇峰教授(薛宇峰,2010)认为,置盐信雄所采用的一般利润率决定体系在《资本论》中并不存在,“置盐定理”使用非马克思的分析方法硬性编造了马克思的观点。但是,薛宇峰教授在其文中并未对该体系的错误性展开具体分析。
④“Technical Changes and the Rate of Profit”是置盐信雄于1961年,发表在《神户大学经济评论》(“Kobe University Economic Review”)(英文版)的一篇论文,骆桢等将其翻译为《技术变革与利润率》并发表在《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7期。
⑤置盐信雄将基本品行业定义为,生产工资品的行业以及与生产工资品密不可分的其他行业。
标签:剩余价值率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