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新疆人口问题及其调控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新时期论文,对策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1.3文献标识码:A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新疆作为西部重要的边疆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快这一地区的发展事关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问题,其中许多问题都同人口有关,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评价新疆的人口问题是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 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绿洲是干旱气候下、荒漠景观中,经济活动有序,有稳定承载力和清晰边界的镶嵌系统[1]。绿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 是干旱区人地关系互动作用表现最突出的区域。新疆拥有我国最典型的绿洲区,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决定了其人口分布具有明显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特点。
新疆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是分布不均衡,突出表现为绿洲人口密度大。绿洲人口是相对于区域人口而言的,与区域人口有很大的区别。通常所指的区域人口是指在新疆166万km[2]土地面积上的人口,以此计算新疆区域人口密度只有10.5人/km[2](1998年), 这也明显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干旱区适度人口密度7人/km[2]的标准。新疆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条件决定了不能只从区域的大小来考虑人口的容量,新疆绿洲面积只有5.9万km[2],仅占全疆土地面积的3.54%,以此计算新疆绿洲人口密度达296.1人/km[2](1998年),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30.0人/km[2])[3]。
人口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性。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水资源丰富的呈珠状分布的绿洲上,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分散特点。若从策勒—焉耆—奇台连一条直线,新疆被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其水资源量分别占全疆的93%和7%, 相应地西北部和东南部的人口分别占全疆的90%和10%[3], 水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人口分布不均衡性除了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外,还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北疆是全疆的经济重心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且交通便利,在占全疆1/4的面积上集中了近1/2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6人/km[2],远远高于南疆,南疆的人口密度仅为6.5人/km[2]。可见,新疆人口分布不均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人口增长态势分析
2.1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增长趋势分析
2.1.1 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主体民族人口增长更快
如图1所示:1978年以来新疆人口以年均25.7 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1998年全疆总人口为1747万人,净增加514万人。 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是自然增长率高的必然结果,新疆自然增长率除少数年份低于全国平均自然增长率外,均高出1—4个千分点,尤其是1990年高出近5 个千分点,达18.6‰(见图2)。1989至1998 年连续十年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自然增长率,其主要原因是,1987年以来,全国普遍加大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力度,而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主体民族维吾尔族只是在1988年下半年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政策比较宽松,因而自然增长率依然很高。据4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从1953年到1990 年新疆维吾尔族总人口净增359.66万,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8.9‰,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长率高出5个千分点。若分阶段来考察:增长率从50—60年代的9.3‰上升到了80年代的24.0‰,呈现加速趋势。主体民族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新疆总人口的增加。
2.1.2 自然增长率波动较大,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规律
1988年以前,自然增长率低于同期全国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医疗条件落后,婴儿死亡率较高的缘故,特别是南疆少数民族地区更为突出。1988年底,维吾尔族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增长的惯性使得增长率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1990年达到最大值。1990年以来新疆与全国的自然增长率同步缓慢下降(见图2), 一方面是由于八十年代末维吾尔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是东西部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人才大量流失的原因,这给新疆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留住和吸引人才,为西部大开发作好人才和智力准备,是新疆各级政府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2.2 未来人口变化趋势预测
人口预测是制定人口规划、确定人口发展目标和具体政策的先决条件,也是制定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它预示将来可能发生的人口问题,以便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和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为了能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抓住历史难得的机遇,有必要对新疆未来几十年的人口变化趋势有一个较准确的把握。
本文采用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未来新疆人口进行了SD仿真研究。为了提高人口预测的准确性,文中采用了1995年的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在预测中对所用的有关数据进行了科学评价和筛选。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未来人口变化影响的基础上,主要考察了自然资源、工业、农业、环境四个系统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并参考了全国和其它省区人口预测的总和生育率参数,结合新疆实际,提出了高中低三个方案,其预测结果如表1所示:
仿真预测的结果表明:
表1 不同方案主要年份总人口 单位:万人
Tab.1 The total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three projects in main years (ten thousond persons)
年份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2025
2030
高方案
1661
1895
2107
2326
2526
2828
3135
3484
中方案
1661
1835
1995
2142
2279
2408
2533
2649
低方案
1661
1796
1917
2024
2125
2218
2304
2374
高方案:保持目前的增长水平,年均自然增长率在22 ‰左右, 到2030年总人口将达到3484万人,是目前人口的两倍多。此方案易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但将导致人口的过分膨胀,给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是一个警告型方案。
中方案: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2030年总人口为2649万人。此方案虽然实现的难度较大,但是一个相对可行的方案,一是为少数民族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给了一个适应的过程,符合新疆的实际;二是此方案的人口增长率大大小于高方案,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小于高方案,是一个可以努力实现的较为理想的方案。
低方案:在少数民族中加大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力度,并从严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较低,人口规模也较小,2030年总人口为2374万人。此方案是一个最理想的方案,但实现的难度较大,一方面目前人口增长的惯性、育龄人口的增长是无法改变的,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生育观念和文化素质等状况决定了短期内生育率不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是一个目标型方案。
从以上分析可知,即使是采用较为理想的中方案,在未来几十年内,新疆总人口也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考虑到绿洲面积与承载力的变化,2030年预计绿洲人口密度为449人/km[2],区域人口密度为16人/km[2],将大大超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干旱区适度人口密度(7人/km[2])的标准。可见, 人口压力仍是影响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的条件下,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是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事关全局的问题。
3 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新疆气候干旱多风、荒漠广布,镶嵌其间的绿洲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和难逆转性。绿洲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取决于水资源、人口和土地三大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在人口压力增大和土地利用扩展的作用下,将导致水资源的紧缺,沙漠面积扩大、风沙危害加剧、草场严重退化、湖泊面积减少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人口过快增长也是新疆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提高的严重障碍。考虑到绿洲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必须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3.1 水资源紧缺
新疆属于干旱地区,平均降水量小,年均产水模数仅为5.32万m[3]/km[2],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5,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常有洪旱灾害发生。随着人口的剧增,将导致人均水资源量和生态用水量的减少,进而导致人水矛盾的紧张。加之对水资源的长期不合理利用,农业和工业用水浪费严重,使水资源更加紧缺。新疆农田灌溉年用水量为1.5万m[3]/ha,南疆高达1.7—2.25万m[3]/ha,高出实际作物需水量的一倍多,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乌鲁木齐市为707t,而节水最好的山东省青岛市仅为31m[3][2]。近年来,随着城市、 工业的发展,水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新疆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内陆流域,不利于污染物质的转移,而绿洲既是新疆的精华所在,也是产生污染的地方,干旱的气候使有害物质浓缩,危害加大,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3.2 生态环境恶化
3.2.1 绿洲外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绿洲面积和耕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加之人类不适当经济活动,使绿洲与周围的生态环境日趋脆弱、恶化。表现为河流缩短、湖泊萎缩干涸、植被减少、草场退化等等,如罗布泊、玛纳斯湖相继干涸,博斯腾湖、艾比湖水面锐减,塔里木河末端300km 河道干涸近30a。目前,干旱风沙的危害正向绿洲侵袭, “沙进人退”的现象没有停止,流沙面积在新疆绿洲边缘明显增加,70年代以来年均增加300多km[2][9]。沙漠面积的扩大,直接威胁着绿洲的存在和发展。
3.2.2 绿洲内部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农田和草场病虫害面积增加、沙尘暴天气增多、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等。目前新疆次生盐渍化面积占全疆耕地的1/3,和田绿洲、喀什绿洲、玛纳斯绿洲、石河子绿洲盐渍化都有增加的趋势。阿勒泰及北疆盆地周围部分地区蝗虫灾害明显增加,高发年达50万ha[9],造成农田和草场严重损失。 沙暴天气自90年代以来明显增多,造成的损失也相应增加,1998年4 月因沙暴造成的损失达3.22亿元。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煤烟型大气污染自80年代以来有加重的趋势,特别是冬季取暖季节尤为严重。
总之,由于绿洲生态系统的极端脆弱性,生态环境对人口增加过快会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生态环境的恶化将成为新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必须把人口问题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
3.3 人口素质提高和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人口增长既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双重作用,但在新疆人口增长过快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3.1 制约人均教育投入
在投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均教育投入取决于人口规模,人口数量规模及其变动直接制约着人均教育投入。目前新疆人均教育投入少,仅占人均GDP的4%(1997年),严重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文盲半文盲人口在农村占有较大的比重,1997农村成人文盲率为16.79%, 中小学校危险房屋面积高达102万m[2],中小学生年辍学率在3.4%左右。进一步研究发现:学龄儿童入学率每提高一个千分点,人均GDP上升0.35—0.59个百分点[6],而学龄儿童入学率、 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赖于人均教育的投入。可见,人均教育投入少、教育水平落后引起的人口素质低下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投资于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是新疆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3.3.2 制约发展资金的分配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都要占用资金,人口增长越快,所需资金就越多,用于经济发展的资金就越少。目前新疆正面临着这种“两难选择”,随着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扩大,发展经济的压力进一步加剧,更多的资金需要用于经济发展,而人口增长过快势必占用有限的资金,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3.3.3 制约人均GDP的提高
人均GDP 及增长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均富裕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均GDP 与人口规模成反比。另外,人均GDP 与人口增长率还存在以下关系:人口增长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人均GDP下降0.3个百分点[6]。因此, 人口总量及其增长率会直接制约人均GDP的提高, 进而影响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目前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的是“以人为本”的“富民”政策,人口过快增长必将成为这一政策的严重障碍。
3.3.4 阻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需求的增加,部分抵消了经济增长的正效应,使资本难以积累。资本不足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沉淀于第一产业中的,无法转移,因而城镇人口比重低,城市化进程缓慢。1978—1998年间,新疆非农人口比重提高了10.4%,年均增长率仅为0.52%。另外,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的人口素质低下,影响了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所以工业多为初级产业,高技术密集型产业较少,产业贡献中工业比重较低,工业化进程缓慢。
4 绿洲人口合理容量的界定
绿洲人口合理容量,是指由自然资源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决定的,在自然资源生产力不被破坏,生态环境无不良变化及社会经济合理发展的基础上,绿洲所能养育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客观正确地估算绿洲人口合理容量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做好西部大开发准备的前提,对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需要依据新疆绿洲实际与未来新疆水资源、耕地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才能对绿洲人口的合理容量做出科学合理的估算。新疆绿洲人口容量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新疆绿洲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sonable capacity ofoasis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Xinjiang
绿洲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动态值,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生态承受容量、可预测的社会经济条件及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它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影响绿洲人口容量的因素是变化着的,具有不确定性。首先,资源的开发强度与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第二,干旱区生态系统的变化直接制约人类的生存空间—绿洲面积的大小;第三,一定数量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人们在满足了其基本需求后,将对社会经济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第四,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等等。这些影响因素变化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获得包含所有因素的合理人口容量的肯定数据是不现实的。
1840年Liebg提出的“最小因子定律”, 也称“水桶定律”(决定水桶容量的是最低木板的高度)[10],为研究这一问题提出了有意义的思路。依据此原理可以确定限制因素,并通过限制因素来确定合理人口容量,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可行性。新疆最紧缺的限制因素是水资源,水资源是绿洲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干旱区遵循“以水定地”法则,根据水资源量的地区分布可以估算绿洲的灌溉面积,进而根据灌溉面积估算绿洲的合理人口容量。本文根据“最小因子定律”,依据新疆绿洲“以水定地、以地养人”的法则,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未来新疆人口的合理容量进行了估算,在预测中主要考虑了水资源系统、耕地资源系统、人口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对合理人口容量的影响,并选择了现状和未来生活所消耗的粮食标准(温饱型400kg, 小康型450kg , 富裕型500kg[8]),对未来新疆绿洲人口合理容量进行了模拟估算,其估算结果如图4所示。 这一方法和估算结果提出的人口合理容量不是绝对的,因为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生产力水平的跳跃发展,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因此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由预测结果来看:在未来几十年内,新疆绿洲合理人口容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并经历三个阶段:①迅速增长阶段(1995—2003),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水土资源开发潜力较大,耕地总量增加所引起的人口容量的增长。②停滞阶段(2004—2015),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开荒受到严格限制,加之生态用水的增加,限制了耕地用水的规模,主要靠提高粮食单产来增加粮食总产,人口容量变化不大。③稳定增长阶段(2016—2030),这一时期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已取得初步成果,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渠系系数的提高、喷滴灌技术的推广等),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例的进一步合理化,使粮食总产稳步增加,相应地人口的合理容量也随之增加。
根据限制因素—水资源确定的绿洲合理人口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特定时期新疆绿洲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实际人口规模在理论上应该与同期合理人口容量相当,绿洲生态系统的人口压力才不会加剧,才能实现绿洲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人口容量的变化与人口增长的各个方案的对比发现:合理人口容量高于低方案,低于高方案,2010年以后,与高方案的差距将迅速扩大,因此,应避免人口按高方案增长。中方案略高于合理人口容量,差距不大,无差距扩大的趋势。因此,从合理人口容量的角度来看,中方案也是较为理想的方案,应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未来新疆人口按中方案增长。
图4 新疆绿洲人口合理容量
Fig.4 The reasonable capacity of oasis population inXinjiang
5 对策建议
适度人口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坎南提出的,它是指从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关系出发,以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为目的而确定的最佳人口规模,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规模的正常标准或理想值。从上述分析可知,目前新疆总人口已超出了适度人口规模,因此,需要对人口增长过快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要把人口问题放在新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立足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大坐标,坚定不移地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这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新疆的成功实施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5.1 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
5.1.1 重点抓农村地区
边远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是难点,也是重点。要避免早婚、早育、超生现象的发生,特别要注重培养少数民族计生干部,提高他们的待遇,以确保计划生育政策在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执行。
5.1.2 转变生育观念,降低生育率
计划生育政策在新疆的实施受到的最大障碍是生育观念,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不理解、不接受,加大了计生工作的难度,这也是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十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需要加强教育与宣传,以提高人口意识与环境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够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5.1.3 做好宗教人士、老年人的工作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宗教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世界观,支配着广大穆斯林的行为,宗教神职人士的话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老年人在家庭和社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让他们正确理解和支持国家的人口政策,然后去宣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应大力推广。
5.1.4 增加对计划生育经费的专项投入
1998年新疆人均计划生育经费只有3—4元[6],占人均GDP的比重在千分之一以下,计生工作投入过少也是新疆人口增长过快的重要因素。加之降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专项投入,对少数民族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免费服务,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社会服务体系。
5.2 提高人口素质
发展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治穷先治愚的根本战略措施。强化对人的教育和对知识的投资,提高人口素质,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并最终决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约为1060万人,多生活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为此,要把加快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发展,强化对他们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作为重点,尽快消灭农林地区,特别是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盲;要努力提高青少年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提高未来人口的素质;要加速普及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技术人才;要强化对少数民族人口的教育投资,实行免费或部分免费的特殊政策,为提高人口素质尽可能提供条件。
5.3 打破“二元”人口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新疆经济发展与人口文化素质的地域差异性,如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和天山南北的蒙古等民族和塔南的维吾尔族过着封闭、半封闭的生活,对外界的接触和接受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机会少,对现代科学知识重视不够,受教育程度低,形成了全疆范围内的人口低文化素质区域,与之共存的是城市人口高素质区域。加之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各种限制阻碍了人口在全疆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与文化交流,形成了典型的“二元”人口结构,影响了全疆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
要打破这种“二元”人口结构,一是有赖于教育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发展教育和改善基础设施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会随着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明显改善。二是实施鼓励就业和促进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取消对劳动力的种种限制,使民工参与城市就业竞争,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区域间流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三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加速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有利于革新农村地区的思想观念和商品经济意识,实现城市对农村地区的有效带动。只有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这种“二元”人口结构。
收稿日期:2000—04—25;修订日期:2000—06—19
致谢:本文承蒙导师毛汉英研究员悉心指导,张豪禧研究员与师兄贾绍凤副研究员、王黎明副研究员、余丹林博士、赵明华博士、王书华博士也给予了许多帮助,谨致感谢!
标签:自然增长率论文; 绿洲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人口密度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绿洲农业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