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网审计适用范围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适用范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联网审计的概念及背景
联网审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得到全面应用,社会经济单位将经济运行情况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审计主体以计算机审计为基础,运用联网技术与审计客体相关信息系统实时联通的计算机审计新形式。简而言之,联网审计是在计算机审计的基础上运用网络通信技术开展的计算机审计新形式。
刘家义审计长早在2002年金审工程建设初期就提出要建设“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就是联网审计。联网审计既区别于传统的现场审计,也区别于计算机辅助审计。传统审计以现场审计为主要形式,而联网审计通过计算机、网络等非现场的方式采集数据信息并加以分析,不仅降低了审计成本,而且便于更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突出深度数据分析、风险管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通过网络对审计客体建立实时的监控系统,强化了审计管理的作用,增强了审计的时效性,从而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审计。因此,开展联网审计是在审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总体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联网审计的特征
(一)信息性。联网审计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审计客体包括财务信息、业务信息等在内的各项经济活动信息均纳入相应的信息系统中,并与审计主体实现了网络互联,与审计主体间能安全、高效地传递开展审计所需的相关信息。
(二)时效性。联网审计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数据传输,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建立实时的监控系统与机制,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为解决现场审计事前对风险预警能力不足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与手段,提升了审计主体监督的全面性,增强了审计的时效性。
(三)过程性。联网审计的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对审计客体的财务资料、业务信息进行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监控。审计人员通过相应的审计信息化工具对异常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实现对审计客体全过程预警、分析、核查等。
(四)动态性。联网审计相较于以往传统审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由以往的静态审计变为实时的动态审计,将审计活动由在特定时间进行的静态活动发展为多时点、多维度的系统性动态活动。
三、联网审计的适用范围
(一)开展联网审计的必要条件
1、信息基础。联网审计必须具备完备的信息基础,包括相应的审计客体信息基础和审计主体信息基础。
(1)审计客体信息基础包括两方面:一是具备完整反映、管理审计客体各类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审计客体包括财务信息、业务信息等在内的完整的各项经济活动信息,均能通过完整的财务信息系统、业务信息系统等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二是具备安全稳定的网络基础。审计客体的各项信息能够通过安全稳定的网络进行信息传输,具备与审计主体间进行实时网络连接的硬件、软件基础。
(2)审计主体信息基础也包括两方面:一是具备与审计客体进行实时联网的信息基础,包括进行网络连接各类网络软硬件、保证网络连接安全的软硬件以及用来控制信息传输、存储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二是具备对审计客体信息进行审计分析的信息基础,包括对审计客体信息进行采集、转化和存储的计算机软硬件、对审计客体信息进行实时审计分析信息系统及方法模型等。
2、机制保障。联网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实现对审计客体的全过程预警、分析、核查以及多时点、多维度的系统性动态审计活动,审计的组织、实施以及程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必需形成相应的机制,用以保障联网审计的开展。
(1)法律保障。联网审计的组织方式与审计内容与传统审计相比均有较大的变化,开展联网审计必须从审计法及审计实施条例相关条文为依据,取得法律法规保障。
(2)制度保障。审计客体与审计主体间自联网审计开始时,就已形成了实时的、动态的审计关系,该审计关系由以往的特定时间范围的审计关系变为持续的、实时性的、全过程性的审计关系,因此,必须从制度上保障联网审计关系的明确和稳定。
3、人力基础。联网审计的特性决定了审计客体与审计主体均须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人力基础。
(1)信息人力基础。
对于审计主体,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能够开展联网审计所必备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知识等相关基础知识,能够设计构建联网审计所必需的网络环境,能够设计并应用用以联网审计的审计分析系统及相关审计分析模型,形成有效地联网审计分析方法、审计分析模块,能够就相关的审计分析结果进行核查、取证等;对于审计客体,联网系统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构建数字化财务、业务信息的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存储的数据库以及管理维护信息系统的网络环境的相关能力,能够就联网审计的相关结果与审计主体进行沟通等。
(2)管理人力基础。联网审计项目的设计、实施、管理均与传统审计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组织联网审计项目实施、相关专业人员分配、审计过程与程序设计以及审计结果管理等问题,均对联网审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具备对审计业务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均具有相当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力基础。
(3)法律人力基础。联网审计的开展,直接套用适用传统审计的法律法规会存在着缺陷,因此,如何紧密结合现行的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联网审计,对于审计主客体法律人员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实的法律人力基础对于开展联网审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联网审计的局限性
联网审计作为审计发展中的新内容、新形式必然存在着其局限性,其局限性制约着联网审计的适用范围。其局限性主要包括:
1、技术条件的局限性。开展联网审计对于信息化程度要求较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相当程度的要求。包括:
(1)信息系统局限性。一是审计客体信息化程度,信息系统建设是否完善,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数据是否能够完全反映审计客体完整的经济活动情况;二是审计主体信息化程度,能否安全的存储审计客体信息,能否设计应用审计信息系统实时高效地分析审计客体信息等。审计主客体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能否开展联网审计。
(2)联网环境局限性。一是审计客体内部网络的安全密级要求,审计客体的信息系统按照一定的安全要求运行在客体内部网络,能否安全的对外传输信息数据;二是审计主体网络环境,能否与审计客体间建立满足安全密级的联通网络,能否保证审计客体的信息数据在联通网络安全稳定的传输。
(3)信息数据局限性。一是审计客体信息数据本身的安全保密要求以及客体信息数据传输量,联网审计对审计客体的信息系统运行是否会有影响;二是审计主体获取信息数据后的存储安全和保密、审计主体对信息数据的使用权限和范围以及对获取的审计客体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如何进行验证。
2、法律法规的局限性。联网审计的开展在当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无明确的解释和规定,其适用依据需依赖其他条款。
3、管理的局限性。联网审计项目的制定、组织、实施及报告等过程与传统审计主客体间的沟通交流方式有较大差异,如何就联网审计的主客体间实现审计项目科学管理,审计结果如何交流取证出具报告等方面对审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4、审计方法的局限性。联网审计是一种计算机审计,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运行审计方法模型进行审计,是一种面向信息数据的审计,而传统的面谈、询问、观察等面向审计客体的审计方法受到较大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效果。
(三)联网审计的具体适用范围
1、国家审计方面
当前,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化,国家审计机关通过与各部门的实时联网,能够高效整合有限的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扩大审计覆盖面,最终实现“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国家审计模式。具体包括:
(1)国家财政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包括财政预算组织及执行联网审计、预算执行单位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国库集中支付联网审计等。
(2)国家税收征管及海关联网审计。包括国家税收征管联网审计、地方税收联网审计、海关征收联网审计等。
(3)国家基金联网审计。包括社保基金联网审计、福彩体彩基金联网审计、重点建设项目基金联网审计等。
(4)国家金融监管联网审计。包括银行业监管联网审计、保险业监管联网审计、金融安全联网审计等。
(5)国有企业监管联网审计。包括全资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
2、内部审计方面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目标市场的全球化,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精细化要求,大型企业、公司内部也逐步实现了信息化,企业内部经济活动信息也通过各种信息系统(如各类ERP等)进行集中管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专用审计模块对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反映的经济信息进行联网审计,具体包括:(1)国有企业内部联网审计;(2)上市公司内部联网审计;(3)跨国公司内部联网审计等。
3、社会审计方面
因承担社会审计工作的主体主要是事务所这类社会经济单位,其审计关系受委托方制约,因此,对于联网审计此类需保证一定稳定性审计关系的审计方式,一般不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但是,接受审计委托的社会审计单位,对于某个特定审计项目,可利用国家审计或内部审计的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开展相应的联网审计,提高效率,节省审计成本。
四、结语
联网审计作为信息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审计方式,为提升审计质量、强化审计系统性和全面性、改进审计模式、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审计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审计项目管理逐步优化,联网审计的应用也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适用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