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五位一体”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位论文,合作办学论文,欠发达地区论文,模式论文,高职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09)06-00216-0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能在实际中创造性地实施和完成工作任务。这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生的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和个性发展之根。显然,要实现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既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目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各高职院校除了重视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外,还特别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式以弥补学校自身的不足。可这对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欠发达地区如何整合区域高职教育发展要素,促使政府、社会、企业对高职教育予以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已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丽职院)地处经济发达的浙江地区,但属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之一。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既没有省内其他地市院校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不能享受国家对贫困省份资金等支持。虽然如此,丽职院近年来探索实践的院县、院企、院村和院校(所)相互联动“五位一体”的紧密合作办学模式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以下简称合作办学模式)。
一 合作办学的必要性
1.改善外部环境的需要
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是自然条件、经济、教育、文化传统、社会发育程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地方财政支持不足,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往往较难适应教学、科研及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需要。这既是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难点,也是制约学校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因自身办学时间较短,特色不明显以及科技创新和专利发明等优势不足,为企业、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力量有限。
丽职院优势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其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发展重点的确定中话语权相对受限,政府官员对高职教育重要性认识上难以统一,甚至会认为其存在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负担,加上地方财政收入紧张,出于现行体制“政绩观”的影响,难以举地方之力发展高职教育。因此,唯有高职院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主动寻找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接口”,才能引起政府、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使政府、社会真正认识到投资高职教育会有力促进当地的发展。无论是对地方产业发展还是新农村建设,高职院校都是一支重要力量。
2.实现共赢发展的需要
通过院县、院企、院村和院校的合作办学不仅可以使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大大拓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途径,而且也有助于高职院校研究了解社会和行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和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院县、院企、院村、院校如能形成四方联动“五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可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使职业教育与当今先进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等与社会、企业、行业结合能更加紧密;有利于学校“双师素质”师资的培养,从企业获得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促进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化;有利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节省学校的办学资金。同时,对于企业,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而言,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在技术研发、人才培训与供给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改善和技术与管理的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企业作为实习基地接纳实习学生,可以实时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以便选用满意的新员工。同时,企业依托学校的科研力量,共同完成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研项目,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繁荣地方经济,实现院县、院企、院村和院校(所)的共赢。
3.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较为紧密,其目的是为企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并使之成为企业创新的骨干和带头人,这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具有实践操作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而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这一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传统高校的教育活动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毕业生往往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经验,有的甚至是学非所用。由于这类传统教学模式的沿袭,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因此,探索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显得尤为重要。要改变这一状况,克服自身不足,争取政府、社会、企业的支持,通过院县、院企、院村和院校(所)紧密合作,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助下,高职院校通过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方式和方法,可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提高,尽量达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 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五位一体”办学合作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要在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企业中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高职院校实现“以服务谋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学校自身内涵建设,转变教育观念,强化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同时,要改善外部关系,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积极因素。
欠发达地区往往在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等方面发展滞后。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一定要从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促进区域发展的衔接点,力求建立促进区域发展的机制,搭建相互发展的平台。丽职院通过探索,形成了一个“高职与政府、企业、农村、校(所)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联动模式,即以学院为辐射源,建立了“院县”、“院企”、“院村”和“院校(所)”相互联动“五位一体”的联动办学模式,相互促进,有效实现“五赢”的格局(见图1),取得了可喜成效。
图1 院县、院企、院村和院校(所)“五位一体”办学模式图
1.院县共建
院县(市、区)合作共建是促进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往政府更加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发明专利的购买,这点虽然重要,但往往更具宣传效益。成千上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业者是政府无法购买和引进的,而这是区域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是劳动者首创精神实现的前提条件。通过合作共建,依靠本地丰富的人力优势——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结合科技引进、应用和推广,可有效推动和实现自主创新,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要充分研究地方发展战略,了解政府、社会的愿望和需求,通过自我展示,构建政府与学校的“互动平台”,加深政府对高职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如浙江丽水自然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这既是丽水落后的自然原因,也是丽水具有后发优势的潜在资源。为此,丽职院根据建设“山水丽水”的区域发展战略,恢复原已停招的林业、商品花卉等专业,新增了林区旅游、林业经济等若干专业或专业方向,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二是社会服务与民生工程紧密结合。关注民生已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如2008年发生特大冰雪灾害,学院主动派出大批师生,深入林区、农村等灾区,为灾后生产的恢复尽力尽职。三是学校发展目标与政府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学校不但要与地市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还要与辖区内县政府保持良好关系,并在发展目标上有所体现,以彰显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作用。四是学生创业、就业与政府导向、政策紧密结合。学校要尽可能推动政府出台措施鼓励、支持、扶持高职生创业、就业,同时要研究已出台的政策、办法如何真正落实执行。五是利用学校优势专业和资源组建实体性公司,在政府支持下,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校办公司虽有体制不利的限制,但如能运作好,也可成为优势。一方面通过这些实体公司,可加快实验、实训室的更新与发展,转变教师理念,真正提高双师素质;另一方面,可借助“国资”号,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参与各类工程项目,赢取利润。
2.院企共建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职业院校现状发展的必由之路,与企业合作可实现三方面提升。一是使师生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二是汲取企业的管理经验使学院的办学理念得到提升;三是学习企业的文化精神,使学校的精神层面得到提升。在实践中以“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为基础寻优势、设载体、找合作、共培养,与企业一起探索共同发展、校企共赢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在实践中,以技术服务为先导,为企业提供了技术与智力支持。近两年丽职院主动完成了“松阳农场”、“莲都特产场”两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场的规划,完成市农办农村土场咨询调查,完成部分县林业咨询调查等。
合作培养人才为主导。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学校与大型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实行订单培养。这样既为企业培养了人才,又为学院有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这种按用人单位要求“量体裁衣”的“订单式”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了毕业与就业、专业与岗位的“零距离”。
3.院村共建
院村共建是高职院校走向社会、走向农村实践活动的大舞台,也是院县共建的深化。“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史所赋予的重任。高职院校因它“距离最近、技能实用、易操作好推广”,可大量解决农村、农民最急需的实际问题,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所以院村共建可大有作为。如合作共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技术推广和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开发新品种、作物改良、规模化养种植等);农民培训等等。
高职院校需要鼓励和引导师生贴近“三农”,号召师生真正树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的办学理念。在对“农”服务上,要求纯农专业,深化服务;涉农专业,强化服务;非农专业,主动服务,争取打造一支“心中有三农,术业有专攻,身上有泥土,农民有口碑”的教学团队,为破解农林专业工学结合的难题,丽职院创建了“专业-基地-农户”教学平台,构建并完善了“校内学技能、基地练技能、农户用技能”的开放式教学体系,为同类院校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范式。
院村共建还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一是专业教师下乡入村可以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比如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食用菌生产、蔬菜种植、旅游策划等方面的专家可为农户开展农业技术、农家乐开发提供科技咨询等。二是派遣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对口支援新农村建设。派遣的骨干教师担任农村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他们常年驻村,从事农业致富项目开发、技术指导和移民安置等工作。三是学生依托专业服务新农村。各专业每年假期组织学生到结对乡村集中开展科技支持、文化普及、卫生服务、知识宣讲、文艺演出等对口支援活动。
4.院校(所)共建
强化特色办学,增强创新能力和为地方服务的能力是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落脚点,也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导向,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基于自身办学力量不足,高职院校主动联合本科高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并与其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上进行深度合作,寻求支持,借力发展。近年来丽职院与浙江工业大学全面开展了“十一五”科技教育合作,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合作。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进行了联合办学合作;与浙江省林科院签约共建浙西南林业研发中心;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签约,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平台,促进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院校(所)共建的不断拓展和深入,为学校全面、系统地服务地方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较好的条件。
校校企合作是院校(所)合作的又一新平台。所谓校校企指的是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及企业三者合作、联合进行科研攻关、技术创新。丽职院在当地政府、科技局的关心和支持下,与浙大、浙工大、南林大、南农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及市内企业开展了校校企科技合作签约,共签订了《工业缝纫机用高速无刷离合器电动机》等校校企合作项目20余项。通过合作攻关,进一步提升了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能力,使企业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同时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了学校的教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尤其是近几年来,丽职院的校企合作的科技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承担横向课题80项,其中1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星火奖、丰收奖等。
实现院县、院企、院村和院校(所)相互联动“五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关键在于项目驱动。在“五方”携手合作共建中,其项目是大量存在的,如技术转化、人员培训、顶岗实习、营销调查、项目攻关、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等等。高职院校也可将学校优势专业、优势资源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在服务和生产中发展自己。
“五位一体”合作办学的实质是形成“专业——人才——区域经济发展”三维互动关系。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要摆脱困境,就应在为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上下工夫,根据欠发达地区经济的特点来设置专业,培养适用型人才,通过专业建设和适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为社会、企业、行业的生产和服务中促进欠发达地区及高职院校的发展,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并形成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和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