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_生物技术论文

如何看待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_生物技术论文

如何看待当今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当今世界论文,如何看待论文,高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美国新经济的疲软,学术界对高技术产业也颇多微辞。有学者认为高技术产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个别学者甚至提出“不管是土豆片还是芯片,能赚钱就是好片”的极端见解,并主张中国应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那么,事实究竟如何?未来的高技术产业究竟将向何处发展?这里不妨从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的角度出发,就这个问题提出几个基本判断。

判断之一,从大的背景来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正在成为一个新的主导产业群,这样一个基本趋势并没有改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在向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过程之中,信息通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个人计算机和网络是两大核心技术突破。迄今为止,高技术产业所涵盖的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海洋、宇航等六大技术产业部门都已经出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并且正处于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过程之中或者正在孕育着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可以预期,在未来的30-50年里,这样一些高技术产业将日益成熟,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一代主导产业群。

由于高技术产业均为知识密集型产业,而且具有强大的向下兼容能力即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导致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软化趋势,制造业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金融服务业与高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所占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美国和瑞士甚至超过70%。1987-2000年间,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3.2个百分点,而金融保险与房地产等服务业部门所占比重却从将近73%提高到77%以上。可以肯定地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软化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而且会越来越普遍。

高技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另一巨大变化就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竞争的战线进一步前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市场竞争的焦点已经不仅仅是最终产品的竞争,而是研究开发方向选择与速度的竞争。谁能够抓住正确的研发方向,并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出新产品,谁就能够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正因为此,美国工业界的研发支出在1992-2002年间翻了一番,从950亿美元增加到1900亿美元。其二,研发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根据美国《工程与技术指标》(2002)的数据,1998年有375家外国公司在美国经营着715家研发机构,其中日本251家,德国107家,英国103家;美国公司1997年在国外建立了186家研发机构,其研发支出在1997-1998年从17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美国母公司在国外的150亿美元研发支出的话,这个数字就更为可观了。

判断之二,信息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在近期(半年到一年),信息技术产业仍然需要一段调整期,以消化上世纪90年代在信息技术领域大量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在中长期,信息技术产业将在既有的大规模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网络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据国际半导体工业产能统计协会(SICAS)统计,目前集成电路晶圆的全球生产能力利用率为:1999年第四季度为93.9,2000年四季度平均为94.7,2001年四季度平均为71.8,2002年前三个季度平均为83.5。由此可见,晶圆工业的生产已经走出低谷,超过了2001年上半年的水平。但是,按美国全国电子制造商协会(NEMA)统计,美国电子制造工业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在2002年8月、9月、10月分别只有74.5、74.1、73.5,基本维持在接近75%左右的水平上。据此判断,目前的信息技术产业还处于调整过程之中,复苏乏力,但这一过程应该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目前利用硅晶体制造芯片的最新技术已经达到0.09微米,估计在2015年前后硅基芯片技术将达到技术上的极限,而新的芯片材料技术——砷化镓,在技术上还不成熟,因此,未来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在信息技术产品的制造方面,而在于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进行集成创新。美林公司分析师认为,信息技术产业的赢利点将由目前越来越趋于饱和的硬件部门转向软件、服务以及咨询部门。对于企业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是否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如何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的新的盈利模式;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目前的普遍感觉是信息技术产业中的技术供应已经足够多、足够好了,未来的关键是扩大应用,进一步大众化,摆脱购买一升级的恶性循环。

判断之三,生物技术产业在未来的10-15年左右将有可能替代信息技术成为新的主导产业。2000年提前完成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使人们对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有了新的认识和判断,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在对其他一些复杂物种的基因排序进行测定。因此,生物技术的产业发展前景无疑是非常可观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生物技术产业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在美国,2001年共有1457家生物技术公司,其中342家是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市场资本总额在2002年5月为2240亿美元;生物技术工业的规模自1992年以来扩大了三倍多,收入从1992年的8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276亿美元;生物技术工业目前雇佣着17.9万人。根据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的数字,1999年,生物技术产业的直接活动、间接活动和诱致活动就为美国经济贡献了437400个工作岗位和470亿美元的商业收入,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来自生物技术产业的税收估计在100亿美元左右。

但是,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又是世界上研究密集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技术创新周期较长。美国生物技术工业在2001年用于研发的支出达到156亿美元;2000年五家最大生物技术公司平均每个雇员的研发支出是89400美元。不仅如此,美国政府也大力支持生物技术研究。在2002财政年度的美国政府1031.5亿美元研发支出中,非国防支出为496.72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投入卫生保健研究,特别是生物技术研究,约占美国政府研发支出总额的25.3%。据测算,一种生物技术药品的研发周期为2-10年,此后要经过实验室和动物测试、三期临床试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评审和进入市场后的检测等,而这又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因此,一种生物技术药品的平均上市时间为8-16年左右。据此判断,即使是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生物技术药品,进入市场至少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因此,至少从中短期来看,生物技术还不可能完全替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

判断之四,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在未来的20年内还不可能成为新的主导产业。虽然早在1998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尼尔·雷恩曾这样说,“如果有人问我哪一个科学与工程领域最有可能在明天发生技术突破的话,我会告诉他,那就是纳米层次上的科学与工程”,而且美国政府2000年2月发表的“全国纳米技术倡议”即以“导向下一次产业革命”作为它的副标题,但是,在未来的20年内,真正意义上的纳米技术还不可能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事实上,各国对于纳米科学技术的研发投资状况也充分说明了纳米科技的研究成果距离实际应用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1997年,世界各国政府对于纳米技术研究开发的资助总额不足5亿美元。其中,西欧为1.28亿美元,日本为1.20亿美元,美国为1.16亿美元,其他国家或地区共计投资7000万美元左右。2000年美国政府预算中用于纳米技术研究的政府投资只有2.7亿美元,2001年也仅为4.95亿美元。这样的增长幅度虽然惊人,但与美国每年投放在信息技术研发方面的448亿美元、生物技术领域的300多亿美元相比,这点经费投入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很显然,如此之小的研发规模不可能支撑起一个主导产业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判断之五,相比之下,航空航天技术产业化的前景可能更为乐观一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卫星通信转向数据传输、移动通信和电视直播方向发展以来,通信卫星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统计,到1996年底已经形成了一个年产值770亿美元、年增长率20%以上的新型空间技术开发与应用产业。目前,新型空间技术开发与应用产业规模近1200亿美元,到2005年其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关联产业如航天保险、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航空航天技术产业的规模还要大一些。美国国家安全空间管理与机构评估委员会2001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声称,国际空间工业2000年的利润已经超过了800亿美元,预计今后10年利润还将增加两倍多;有的学者甚至预计到2010年全球商业性航天活动的收入将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的规模。

那么,这样一些趋势对于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应该说,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使我们在信息技术产品的制造和应用领域奠定了非常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因此,简单地指责中国高技术产业没“心”(芯)没“肺”是不恰当的,因为由组装向加工向制造的转变既是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产业技术学习和升级的一个必然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产业才能够完成从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环节的转移,完成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从战略高度来审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继续坚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此,不应该有丝毫的动摇。

第二,在未来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中,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是双重的。一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产品的制造大国(组装大国),但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的价值链中,我国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如何沿着这个阶梯不断向上攀登,这是中国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固定电话网和电视网,互联网的规模在世界上也居于前列。如何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三网合一,在信息技术向服务领域的拓展中领世界风气之先,这是中国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第三,必须紧紧抓住生物技术产业不放松,增加相关研究开发投入。应该说,生物技术产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一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未来的5-10年内中国人口总数将达到历史峰值。要保障如此大量人口的粮食供应,农业生物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所在。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医疗保障问题,也必须寄希望于生物制药技术。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实际上是在生物技术领域中跑马圈地,世界生物技术专利的90%以上掌握在美、欧、日三驾马车手中,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越来越被动了。

第四,必须将空间产业的发展置于重要地位。空间技术并不仅仅是一种军用技术,它实际上还涉及到商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未来的三网合一,还是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信息的传输与处理来实现的,而卫星通讯在这个过程中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关键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必须将空间技术的开发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把它真正当作一个产业来发展,而不仅仅是从军事应用的角度来考虑空间技术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发达国家企业不仅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直接投资力度,而且越来越多地将其研发中心转移到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从而再一次体现了研发中心随着制造业转移的规律。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全球知识储备,促进国外科学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和应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标签:;  ;  ;  

如何看待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_生物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