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开展师生有效互动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我见论文,师生论文,课教学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学生“在思维”,更要让学生“会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自从新课程强调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来,师生有没有有效的互动,已成为评价一节课是不是好课的重要标准。那么,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在政治课堂上展开师生的有效互动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体会。
一、走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对教师开放
我曾经到其他学校去上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在备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以中国第一村华西村事例为情景精心设计了五个问题:(1)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道路有多种,这些明星村都选择了一条依靠发展集体经济,以村富带动民富,进而实现共富的路子,为什么这些明星村都要追求共同富裕?(2)许多人都向往明星村,但也有人认为“明星村并不好”,因为“明星村控制村民和财产,村民离开村子不能带走财产”。人们对明星村的不同看法说明:尽管从整个社会整体看,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但如果从个人和集体看,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不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你说呢?……完成教学设计后我很有成就感,可是一上课我就傻眼了:学生对华西村的事例很感兴趣,可对这些问题却保持了沉默。一节课下来就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师动生未动”,教学内容也没完成。期望中的师生互动未能有效展开。下课后我心里直嘀咕:这里的学生怎么这么差劲……
过了一段时期心情平静下来了,再回想起这节课,不得不承认,其实不是学生差劲而是我自己差劲。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至少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我不让学生讲他们熟悉的身边的事,却让学生讲远在天边的他们不熟悉的事。创设华西村情景本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经验平台,使师生能展开有效互动,激发学生思维,但是华西村的情景是从成人的现实生活中提炼的,学生虽然感兴趣却不熟悉,情景中的生活背景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能进行有效的“对接”,反而给学生人为地设置了一种信息障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又未能进行有效引导,最终使师生互动成为形式。第二个错误,我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能走进学生的学习,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对教师开放前,师生互动怎么可能有效地展开呢?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抓住本节课重点,选取更接近学生生活且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粉丝”现象设置了三个问题,使学生既有参与互动的兴趣又有参与互动的机会和能力,师生互动得以有效地开展,学生最终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由此,我认识到,教师要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的有效互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走进学生的学习。为此,教师“应真诚并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状态(真诚,就是说教师必须以帮助学生的心态去了解他,以爱学生的目的去走近他,而不是以批评或者苛责的目的去打探他;真实,就是说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在重难点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设置能调动学生思维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难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并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对教师开放,愿意对教师开放。
二、走进教师的教学,让教师对学生开放
学生对教师开放,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对学生开放,则是为了让学生能走进教师的教学。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只要给我一个站立的地方和支撑点,还有一根够长的木棍,我就能移动地球。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为我们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吸引力和足够的机会,师生互动何愁不能有效地开展?
我现在教的是高三年级,进入高三以来,学生的反应与高一高二相比大大减少。有一天我终于无法再忍受学生没有反应,便跟我的学生说,今天请同学们来做老师。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把复习内容分成四块,每组学生负责一块内容,要求每组同学先把每块内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列在黑板上,再派代表上台讲解,并回答我和其他组同学的提问。结果平时喜欢睡觉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平时喜欢东张西望的拼命翻着书本,平时默默无语的居然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每个人都争着抢着回答提问……面对这样的情景,我忽然有了一丝感动,有了一丝后悔:平时的我既急于将教材规定的任务完成,又急于将自己备课的内容讲完,霸占了整个课堂,学生也就只好当观众了。我才是学生没有反应的始作俑者,我才是师生无法开展有效互动的罪魁祸首。
由此可见,要在政治课堂上开展师生有效互动,教师不应以文化权威的身份独霸整个课堂,而应该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走进教师的教学。为此需要教师在各个方面做出努力,而其中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教师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坚持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分享课堂”的思想,确保课堂上学生权利的行使。“就教师与学生个体相比,教师在知识储备与学习方法上具有优势;可是,如果将教师与‘学生群体’相比,教师个体具备的优势就不再明显了,甚至并不占优势”。因而政治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个人的艺术品,而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经营与合作的结果,任何一方都不应独占课堂”。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只有始终保持这种开放的心态,始终坚持师生平等和分享课堂,展开互动,发挥师生双方的优势,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使师生的互动更加有效。值得指出的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课堂上的学生毕竟是处于弱势的一方,教师在督促学生履行课堂上学习义务的同时应注意确保学生享有课堂上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权利;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偶尔出错或“越轨”的权利;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权利等等。只有把这些权利落实到位了,学生在互动中的平等地位才能得到保障,互动中的一问一答和“七嘴八舌”才能和谐共存,师生互动才能更有效地展开。
三、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开展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对话
德国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曾说过,“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能不能开展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对话,直接关系到师生互动能否有效展开,关系到动态生成的课堂能不能形成。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运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分析优质优价现象。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所谓的优质优价就是说商品的质量好而商品的价格也比较实惠,可以用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原理去分析。我当时就愣了一下,马上说:优价的优应该是好、贵的意思,优质优价是说商品的质量越好商品的价格越贵,于是所有的学生都朝着我的说法去分析优质优价。下课后这位学生走到我身边,说他查了字典优应该是“好、美好”的意思,对于消费者来说优价不就是实惠的意思吗?我忽然意识到学生的理解是有道理的。这本来应是师生开展有效互动的一个绝好机会,但是这个机会被我的“预设”所打断,学生因为我的“预设”而成为课堂教学的被动参与者,原有的思维活动被打断,师生有效互动中断。
政治课堂要开展师生有效互动,需要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开展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对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教师至少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学会倾听,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给学生说“不”的权利。在预设生成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在课堂上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第二,教师要不断学习。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与教材对话之前认真深入地与教材对话;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各方面知识,从而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准确的判断,并能做出恰当的反馈,有效解决预设生成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做学生与教材对话的引导者。第三,需要教师与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有近乎一致的态度。“如果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将备课的内容讲完,学生因此成为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工具,那么教师就会按照自己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来展开对话,凡不符合预设的就会不断地被打断;如果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放松自己,教师成为学生达到放松自己或者捣乱课堂的工具,学生就会不断捣乱师生对话,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享受教学内容时,对话才会有效。”
总之,步入21世纪的政治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实践证明,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的有效互动,必须让学生和教师互相开放,开展师生间的有效对话。值得指出的是,不论是要让学生和教师互相开放,还是要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开展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对话,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其中加以引导。而引导是门难掌控的艺术,需要教师潜心钻研,细心揣摩,倾心打造。
标签:互动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