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_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_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思想政治论文,关键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强化学科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的完善与成熟,当前最需要的是要重视并加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这是实现其学科认同,从学术意义上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问题之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建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体系虽已建构,却仍有许多基本问题未能得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性、科学性还有待于维护与发展。

问题之一:基本体系尚不完善。虽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仍存在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学科特色与优势尚未得以完整和深度展现。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究竟由哪些内容构成尚存在争议,主要有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管理理论三部分说;有基本理论、教育对象、工作规律三部分说;有基本理论、形成和发展、方法理论、管理理论四部分说;有历史部分、范畴体系、基本理论、方法理论、管理理论五部分说;更有学者尝试“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演绎过程,搭建起由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论、体系论、行为论、过程论、发展论构成的框架内容”①。而再具体到每一组成部分,更是争执频频,就连对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原理体系,学界也没有一致意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什么关系?原理是不是就是基本理论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体系能否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这些问题一直未能得以明解,而对于原理体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更是众说纷纭。虽然不同的争论有利于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但细而究之,却会发现体系结构差异、观点分歧、概念使用混乱是不争的事实,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面临着体系规范与创新的问题。

问题之二:概念使用混乱。在研究中,许多人不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出发进行分析探讨,而是不停地移植、嫁接他种理论。特别是部分人士或武断地将教育学、政治学理论单一地运用至思想政治教育,或将两者进行简单拼凑后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还美其名曰“创新”,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同于教育学理论或政治学理论的情况频频出现。正是这种随意的嫁接,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架构中空,概念模糊。许多基本概念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界定,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其意义截然不同。并且一些概念或提法本身就值得反思,例如:何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何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与现代如何界分?倘若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是现代的话,那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属于哪一段呢?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如何界定?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与现代的划分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为分界线更为合理”②,若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始,那么由于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现代”又是指谁的“现代”?

问题之三:片面抽象建构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抽象的理论建构,是进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但是如果脱离实践,一味抽象建构理论,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近年来,有的学者回避现实问题,不占有第一手资料,不进行实证分析,只是从理论到理论,“陶醉于自我思辨,从概念中来又回到概念中去,论题越来越玄、论证越来越繁琐,越来越小众化”③;也有人“满足于注释、汇编与组合,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寻章摘句’之学;不击问题、止步于形式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修辞写作之学;回避社会现实、躲进概念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空洞玄学”④;还有人完全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地从哲学角度对其进行“包装”,结果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搞成了教育哲学或哲学本身。当然,从哲学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解读的重心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哲学,哲学只是方法指导。

问题之四:研究“无根性”。有学者通过抽取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年内我国10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77篇、博士论文279篇作为样本,经分析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无根性”。这种“无根性”,“直接表现在研究成果中没有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无根性特点导致研究者产生‘去学科感’,这种去学科感从根本上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在人类知识分类体系中的‘漂泊’状态。尽管在学术建制上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成为客观事实,但是在学术声望方面,它的‘学科’地位仍然易于招致怀疑。不仅其他学科的研究者,甚至有些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事业的学者,也认为它至多是一门应用的具有宣传特性的学科或者更次等的学科,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性学科。”⑤

问题之五:专业(学科)建设滞后。在学科建设方面,虽然得以逐步发展与完善,但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存在着“杂、散、疑、平、虚”⑥等问题。而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近些年来思政专业的改革缺乏从总体上对改革方向的定位研究,改革举措常带有盲目和急功近利的倾向,还有的忙于利用本专业‘孵化’新的实用性专业,实行‘工作重点转移’,而思政专业这只‘母鸡’却备受冷落。第二,本专业在有效地研究和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方面不够主动,‘等’、‘靠’的思想比较严重,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导致本专业的社会地位日渐下降。第三,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直接需求逐渐减少,存在着学生不爱报考本专业,考上了不爱学,学了也不好就业,就业之后往往也不干本行的尴尬局面,造成了高校资源的严重浪费。”⑦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受到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学门下的二级学科时,遗留下来的“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争议”未解决的影响,也有其在明确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门下的二级学科后,虽然形式上定位明确,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理顺的现实仍存在。

问题之六:边界不清。学科边界清晰、研究领域明确,是一个学科得以确立的关键,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表面看来红红火火,实则存在着边界不清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其学科边界无限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学、教育学、德育之间有趋同之势。“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不清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科向外开拓研究领域迅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疆域过宽,主干学科发展受到制约”,“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设置随意。”⑧有学者通过对2009年210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招生方向的分析发现,“研究方向的设置略显随意,存在因人而设的现象,甚至有的高校将本不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研究’、‘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等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向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名称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反映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的模糊,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的不清。”⑨当然,个别高校招生方向的随意设置、个别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偏离,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严重问题,但学科特色不明却是显现之事实。因为,如果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可以在不同的学科与专业那里通过答辩,其学科建设就必定存在重大漏洞。

二、开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问题的反思

通过学术梳理,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还不十分完备。与学术意义上的完整建立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许多基本问题的无解正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这里的基本问题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基础、最根本、最小单元的理论问题,它们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得以建立与发展的最基本要素。而在这其中,起源及发展、研究对象、基本矛盾、基本范畴、本质与特性、基本规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的核心。基于此,我们认为,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质的飞跃,必须强化对基本问题的认识与探究,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做出新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即开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问题的反思。当然,对基本问题进行探究,不是就问题研究问题,就范畴研究范畴,而是旨在回答思想政治教育何以能、如何能、怎样能的问题,试图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合法性、政治合法性、学术合法性。而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我们有勇气、有信心,更需要我们有学科意识、“整体视野、学术思维、实践精神”⑩,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探究,要有学科意识。即不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务而是一门科学来对待。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往往引不起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是科学,除却政治上的界定外,人们似乎又不知如何解释。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是一门科学,这是因为:其一,它有自己特殊的研究领域,在这个研究领域里有特殊的矛盾和研究对象,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客观规律;其二,较其他学科,它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与特色,不仅有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其三,它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与社会的需要,更推动着个人与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实用化、工具化的作法与倾向,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得不到重视,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虽伴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存在,但其科学化与学科化的历史却比较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我们国家,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得尤为明显,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为战争、经济建设服务的工具,是一种实际的工作,而真正将其作为科学来认识与对待则不过30余年。由此,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并推进其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其发展的重要诉求与趋势,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学科建设的要求。

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探究,要凸显学科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个学科,要科学地对待它,这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存在价值却取决于它的独有特性——意识形态性、政治性,而不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它作为意识形态活动的认识和表现时,即在它成为围绕特定阶级及其政党的中心工作进行服务的方式和手段时,才算尽到自己的应有职责,才如黑格尔所言‘实现了它的特有目的’并‘获得了自己独立的地位’。”(11)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单一强调政治性忽视科学性不对,但片面强调科学性而忽略政治性也不正确。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伴随教育的回归,各类学科纷纷高举“以人为本”的大旗,淡化意识形态,排斥政治性,试图恢复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性,单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完善功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键在于培养合格公民的论调正在崛起,并且越来越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这也是目前部分学者主张以“公民教育”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论据。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具有属人性,它有助于一个人打好人生底色,对于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健全心智和完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一切的前提与存在理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这门学科的阶级立场,是这门学科得以存在的内在根据。倘若没有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思想教育的差别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独立设立的缘由又是什么?一言以蔽之,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性与科学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但两者的地位并不等同,“作为本质属性的政治性或思想性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而科学性或知识性则处于从属地位,以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系统,突出政治性依托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不二法则”(12)。

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探究,要强调规范性。这里的规范性。主旨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而进行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探讨与思考,而不是海阔天空的任意浮想与假设,即研究的思路、方法,甚至研究的语言都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入手,形成研究的规范体系。诸如,有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命题进行了较长时间、较为深入的研究,最终也形成了几十万字的研究成果,但倘若研究或只是叙述而没有思考,或有思考却只是表象之思并未深入实质,那么对这样的研究如何评述?更为可怕的是,表面看来研究深度足够,结论也让人信服,但如果试着将所有文档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词替换为“思想教育”、“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词语后,发现研究成果没有任何损失的话,那么对这种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又该如何评价?所以,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建设的规范性势在必行。当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规范性,并非因循守旧,并非以规范为名阻止、妨碍发展,更绝非妨碍创新,而是在于批判性地检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问题,重审学科规范,以规范促进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良性化,繁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13)。

最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探究,要有实践意识。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围绕实际教育活动展开,要解决现实问题。一个学科的存在,不仅在于理论意义上的证明,更在于它有满足实际需求的价值。如果没有现实需求,无论在理论上设计得多么好,任何一个学科的寿命都不会长久,甚至根本不可能产生。相对于一般学科而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性有着更为强烈的要求,期望其能解决现实问题。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却广泛存在,并且在部分区域还比较严重。例如,在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员,只管理论探讨,单纯地进行体系的所谓“架构”,对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困惑”与“不解”视而不见;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将课本上、文件中的内容进行机械传输,对于传播内容的价值与意义则不予以揭示;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是沉迷于日常管理,对大学生新出现的诸多思想问题不能科学认识与分析。正是由于“两张皮”现象的存在,虽然理论成果越来越多,从事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人们往往发现,研究是一回事,教育是一回事,而现实又是另一回事。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围绕问题展开,不回避问题,要在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中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理论研究者,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深厚的学科意识,更要有实践关怀,时刻关注现实问题,既要眼睛向上,进行理论反思,建构体系,又要眼睛向下,关注需求,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最基本的责任与学术品质。

注释:

①陈义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建构的若干问题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②闫立超、刘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之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9期。

③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④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0期。

⑤郭彩琴、邢玉兰等:《从学位论文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发展的紧迫性》,《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0期。

⑥骆郁廷、佘双好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9期。

⑦杨迎春:《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目标转向》,《肇庆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⑧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⑨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0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54页。

⑩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0期。

(11)曹一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前提及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12)李春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4期。

(13)代玉启:《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规范性》,《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1期。

标签:;  ;  ;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_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