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县第一人医院 云南曲靖 652100
【摘 要】目的: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在慢性心衰(CHF)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因CHF伴焦虑抑郁症于我院就诊的5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25例采用黛力新治疗,观察组25例则采用双心医学模式干预,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抑郁状态(HAMD评分)改善情况,比较两组B型钠尿肽(BNP)、6min步行距离(6MW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改善。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EF、6MWD高于对照组,HAMD评分、BNP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心医学模式在慢性心衰(CHF)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缓解负面情绪,值得推广。
【关键词】双心医学模式;慢性心衰;焦虑抑郁症;心功能
CHF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见于多种慢性心脏疾病终末阶段,以体循环及肺循环瘀血影响下以进行性运动功能下降、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不全及心室重构等为为主要病理改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5年病死率约为50%[1]。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来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为全球性医学问题。研究表明,CHF患者常合并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高达31%,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影响。“双心医学”是心理心脏病学简称,旨在从患者心脏及心理入手以提高临床疗效。我们采用双心医学模式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将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因CHF伴焦虑抑郁症于我院就诊的5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数据表法分组。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4~75)岁,平均(67.46±6.19)岁。病程(1~12)年,平均(3.85±1.09)年。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II级17例,III级8例;观察组男性13例,女12例,年龄(43~74)岁,平均(68.07±6.35)岁。病程(1~11)年,平均(3.68±1.12)年。心功能分级:II级16例,III级9例。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诊断标准[2]:长期存在胸闷气喘,活动后加重,呼吸困难,LVEF<40%,HAMD评分≥8分以上。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且均与患者沟通知晓风险者;②经医学伦理会审核。排除标准:①存在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者;②凝血及肝肾功能障碍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调脂药、血管扩张剂、ACEI制剂、β-受体阻断剂改善心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并感染时给予抗感染治疗。抗焦虑药物对照组采用黛力新(丹麦灵北,批号H20130126),1片/次,2次/天;观察组:采用双心干预模式,即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及放松训练。心理干预:由具备心理学知识的心脏科医生实施心理干预,医生倾听患者倾诉,取得患者信任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以缓解其焦虑情绪,每周治疗1次,每次30min。行为干预:医生介绍心衰病因、诱因、临床特点、病程转归及治疗措施等知识,加强心理保健教育,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指导患者调整睡眠状态,动员家庭支持,多陪伴患者,增强其治疗信心。放松训练:指导患者放松静躺,在音乐诱导下行全身分段肌肉放松训练及深呼吸训练,每次30 min,每周1次,两组均以3个月为一疗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HAMD评分改善情况,评分越高表明抑郁越严重,由两位经过培训的主治医师评定;比较两组BNP、6MWD、LVEF等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其中BNP用化学发光法,深圳新工艺公司提供试剂盒,LVEF采用由我院彩超室检测完成。
1.4统计方法
SPSS20.0统计分析,采用双侧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各项心功能等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表示。疗效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两组HAMD评分及6MWD比较 两组治疗前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Hs-CRP降低,6MWD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更低,6MWD更高,P<0.05。详见表1。
3讨论
CHF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见于多种慢性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在0.7%~1. 0%。目前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交感神经系统等因素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可加速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心肌细胞外基质纤维化、心室重构,而随着心肌细胞损伤及重构日渐加重,又可加重机体神经内分泌障碍,提高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增大治疗难度。
慢性心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且临床症状往往控制不理想,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易诱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3]。对于心衰患者而言单纯药物干预往往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双心”概念被提出,更加强调了心理及心脏联合干预的重要性。同时,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差,活动受限,与人交流减少,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均是诱发负面情绪的重要因素[4]。焦虑抑郁情绪若得不到及时控制可兴奋交感神经,儿茶酚胺大量分泌,外周血管的阻力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功能恶化。双心治疗过程中“双心”医师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并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更客观认识疾病,从而缓解焦虑情绪。医师还指导患者放松训练,使焦虑情绪得到更好控制。
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LVEF、6MWD升高,HAMD评分、BNP则降低,患者心功能及负面情绪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综上,笔者认为双心医学模式在CHF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海伶,马春华,马骁.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CHF患者血清hs-CRP以及心功能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23):4736-4739.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0.
[3]林红,常丽,王瑛璞,等.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8):136-137.
[4]江均贤.双心医学模式在慢性心衰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5,6(6):946.
论文作者:杨树全,张睿,尚俊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患者论文; 焦虑论文; 心衰论文; 功能论文; 医学论文; 两组论文; 抑郁症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