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淮安运河传统文化与现代特色文化融合发展论文_李倩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淮安运河传统文化与现代特色文化融合发展论文_李倩

(中共淮安市委党校江苏淮安,江苏省 淮安市 223000)

摘要: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大运河淮安段是大运河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变迁最复杂的河段,是古今运河最重要的枢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水利、生态和经济功能。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淮安段,是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淮安市聚焦打造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淮安是大运河连接淮河、长江、黄河的重要节点城市,在中国大运河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淮安都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大运河;淮安;传统文化;现代特色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伟大的劳动创造,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巨大的财富。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中国大运河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不仅是活化千年文化资源、打造世界级文化发展平台、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更是强化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提升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战略选择。

1、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定位

运河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交通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非常重视,自隋以后的历朝历代,一直到清朝后期,无论是大一统时期政权,还是分裂时期的政权,都注重运河的疏凿与完善,他们或疏浚旧河,或开凿新道,或建堰埭、置水闸等,把漕运看作是“国家命脉攸关”,并以运河为基础,建立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以便将全国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都城的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对古老的大运河也进行了部分的恢复和扩建工作,并制定了一些改造大运河的计划,对运河的很多区段进行了疏浚以及扩展等。目前大运河虽然还不能实现全程通航,但季节性通航里程已经达到了上千公里,对于发展地区的经济和加强南北的联系与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大运河也必将换发新的青春活力。

对于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备受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8年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王江建议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并支持江苏率先启动大运河文化公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并呼吁沿线城市共同传承保护、共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江苏省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18年6月,我省积极成立大运河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会议,深入学习并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推动江苏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打造江苏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

大运河淮安段是大运河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以及变迁最复杂的河段,至今仍然在航运、水利、生态、旅游和经济功能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其实,早在2013年的年初,我市就先行一步,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的战略决策,一期启动大闸口至堂子巷,全长约15.6公里,面积达10.8平方公里的规划建设。近年来,淮安市按照中央一级省委的要求,持续发力、聚焦打造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名片,提升淮安城市的品质,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遗产,淮安里运河长廊已初步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

2、淮安运河传统文化建设

淮安位于淮河和运河的交汇处,握邗沟入淮处末口和泗水入淮处清口,“居天下之中”,“扼运道之冲”,在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史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淮安与大运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吴王夫差开通邗沟,邗沟的北端就在淮安,其肇始、其兴衰,都与运河息息相关。之后淮安得兴衰就与大运河一直密不可分,两者相伴一起走过了2500年,大运河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改道或者修浚,但从未绕开过淮安。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淮安的城市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和杭州并称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

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淮安段就有2处遗产区、1段河道、5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淮安段的物质文化遗存,主要包括运河河道本身、河道上的闸、坝、桥等附属建筑及岸边的粮仓、会馆、寺庙等相关建筑,以大运河为业的人及两岸居民在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中及从事精神生活中所创造的各种器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别是清口枢纽遗存状况极为丰富,包含有人工河道,自然河道,各类水工设施如闸、坝、堰、堤、涵洞、转水墩以及各类相关遗产,涵盖了大运河遗产的大部分类型。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运河沿岸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人们口传心授、口耳相传、世代传承的,是一种鲜活的扎根在民间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

3、淮安运河传统文化与现代特色文化相得益彰

淮安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淮安的现代特色文化也因运河而相得益彰,丰富多彩。

利于文化升级,打造运河淮安特色区。2008 年10 月9 日,淮安市被中国古都学会授予“运河之都”称号,淮安以及淮安运河更是声名大振,随之淮安运河研究也达到了一个高潮。2009 年在大运河申遗及申遗成功的时代背景下,全国运河研究形势一片大好,淮安运河研究也随之再上新台阶。此外,淮安市委了打造 “运河之都”城市名片,由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了一套《运河之都丛书》(共计9册)。截至2015 年底,这套研究文集已先后出版五辑,收录文章近百篇。

另外在遗产保护方面。淮安是大运河沿线的非常具有标识性的城市,为了保护珍贵的运河记忆,构建了严格的运河遗产保护机制。淮安在全省率先编制了《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规划》,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还将《文物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让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有法可依。全面排查勘测运河沿线地下遗址,新确定9处遗迹分布区,漕运总督公署、淮安榷关、清江浦古城遗址、板闸遗址等重现于世。2018年成功举办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与运河沿线41座城市共同打造“后申遗时代”大运河文化盛宴。

利于生态做美,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核心区。大运河文化产业呈线性分布状态,为现代产业的空间集聚、融合发展提供了载体。一是注重功能融合。要统筹安排运河沿线区内功能布局,规划形成“创新核+创新轴+创新网”的区域创新格局。二是交通融合。运河文化产业促使该区域内的交通网络实现整合,要努力打造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三是配套融合。运河文化产业要深入强化统筹规划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区域内健全的公共服务系统,支持发展区域内住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发展,促使运河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当地品质较高的样板区。四是空间融合。运河文化产业要与工业园区联合起来展现出联合的优点,规划特殊政策区域作为创意产业实施空间联合先行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创意产业实现空间联合。五是生态环境融合。大力推动运河文化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和环境联合处置,构建运河文化联合、良好分工的工作体制,携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文化与产业融合如果难以达到市场的要求,那么就仅仅单一地提升产业生产率,也就难以为产业的升级与拓展提供保障。所以产业融合发展不仅需要融入创造力,而且应当具备将市场需求进行优化与升级。文化产品供给如果难以从根本上达到要求,就没有任何意义。文化与产业融合创造的产品不仅需要达到市场的要求,而且应当符合与激活潜在的需求,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创新。假如产业融合所衍生的产品价值不能达到顾客的要求,融合是无意义的。文化产品需要确立价值主张才可能赢得消费者与社会认同。淮安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是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所在。

利于产业创新,打造绿色发展引领区。比如运河旅游开发方面。作为大运河的起源地之一,淮安有责任有义务积极推动运河文化带建设,以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份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淮安积极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为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成全国先行带、示范带作贡献。

里运河横穿淮安市的东西,沿线的风景优美,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非常丰富,承载着千年运河的文化。淮安市围绕着运河,开展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聘请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率领的上海世博会规划团队按照历史的长廊、文化的长廊和生态的长廊的定位制定了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方案。致力于把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成集文化交流、高端论坛、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及特色主题板块于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和旅游度假胜地。为再现漕运盛景,又邀请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组组长刘峰博士带领的北京巅峰智业团队,完成了中国漕运城的总体策划。为纪念清江浦开埠600周年修建“清江浦1415街区”,已初见成效。文化与产业融合创造的产品不仅需要达到市场的要求,而且应当符合与激活潜在的需求,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创新。假如产业融合所衍生的产品价值不能达到顾客的要求,融合是无意义的。文化产品需要确立价值主张才可能赢得消费者与社会认同。淮安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是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所在。

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色。在当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淮安的运河文化更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改善,才能越来越助力淮安的经济发展,越来越造福淮安的百姓生活。

论文作者:李倩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淮安运河传统文化与现代特色文化融合发展论文_李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