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财务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它对中国财务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而言,体现出了极不平凡的色彩。如果从编年史的角度考察,它将是一个未来从事中国会计史研究的学者,无论如何都难以忽略的年份。从年初春寒料峭之时,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步入成熟;到炎炎夏日之际于南国广东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对中国会计学研究七大板块的全景式扫描;从枫叶正红之秋,《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发布和我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管理有限公司的成立;到飞雪连天的京城,李金华审计长主持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无不彰显了从“风暴审计”到“民生审计”这一中国国家审计导向的和谐主题。
概括起来,2006年的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可以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政府会计等方面来分别加以考察。
一、企业财务会计研究
1.会计准则与会计理论研究。新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并于2007年起正式实施。新准则的主要特点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与原准则相比,此次会计准则在基本理念、方法和程序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宏观与微观层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在2006年的中国会计研究中,对于新准则的适用性及具体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后果方面许多学者倾注了较多的笔墨。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会计准则规范体系建设,许多研究者将关注的重点转向其他会计规范,以期为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求恰当的答案。
新准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生变更的部分,包括公允价值、债务重组与非货币交易等项目的“恢复”、投资的变动以及金融工具相关系列准则的出台等,这些内容将极大影响上市公司的会计利润与财务状况,如何最大程度规避准则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发挥新准则的导向作用,这是今后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借鉴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为己所用,已经成为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种学科的交叉融合突破了传统会计研究的框架,为会计理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曾经被认为是“雕虫小技”的会计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背景,提升了会计研究的学术地位。
似乎可以想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下列问题仍将是财务会计研究的热点:第一,中国会计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包括会计法制体系的完善,并针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施行展开专题研究。第二,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会计问题。包括会计准则趋同的动态研究、反倾销会计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与应用、公司治理与会计行为研究等。第三,会计监管制度的改革问题。包括会计舞弊与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问题、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问题等。第四,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第五,会计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研究。第六,相对传统会计的拓展领域研究得到进一步推进,包括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法务会计、行为会计、社会责任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等的研究。
2.实证研究。随着上市公司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和实证会计研究逐渐得到认同,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审计和财务领域目前已经成为主流方法。财务会计实证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包括:(1)盈余管理及会计政策选择,涉及盈余管理的动机、方法等,主要发现是,我国盈余管理的目标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圈钱和规避监管条款等,如提高IPO定价和增发价格,满足增发配股的法律要求,避免退市等。(2)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主要的研究方法为事件研究,通过针对某一会计事件设立“事件窗”,观察该事件发生前后的市场反映,以推定会计信息在该事件中的作用,以及会计信息的发出是否增加或改变了市场的信息量。研究结论一般认为会计盈余的披露,会影响市场价格和交易量,但是该种影响并不是瞬时的,而是有一个滞后期,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相对不高。此外,近期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会计盈余时间序列与股票收益序列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二、管理会计研究
与财务会计研究成果的数量相比,管理会计的成果相对较少,这也和管理会计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的地位相关。作为企业内部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会计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但是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所以许多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成本控制的层面上。但是,实践中应用的落后,并未影响会计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热情,以下几个问题大体构成了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重点:
1.作业成本及其对管理会计的整合
管理会计的基础是成本会计,但是如何反映企业真实成本却是非常困难的。作业成本建立在企业业务流程基础上,在制造业中已有一定应用,这导致传统管理会计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成本的关注已经从制造过程拓展到包括产品设计开发的全部流程,采用价值工程等方法在保持和发展产品功能的基础上降低产品成本。同样,“作业”的概念也可以推广到非制造业和非营利组织,因为这些组织的业务也是小批量、多品种式的,完全符合作业会计的应用前提,这样基于作业的分析将降低整个社会的服务成本。
2.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会计是通过收集、加工、存贮、提供以及利用价值信息对公司的价值链进行规划、控制和评价。当前需要加深价值链会计的可操作性,逐步摆脱传统财务会计的束缚,以作业为基础,以业务流程为主线,适时反映与评估价值的增值过程和实现过程。通过价值链分析的研究。推进企业自身及企业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提高企业的战略地位。
3.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组织构架、人事管理、业务流程、薪酬制度、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信息处理、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由于企业性质的差异、规模的不同,导致在内部控制程序设置、控制方法选择等方面也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要求。2006年的中国内部控制制度研究,也大体是围绕上述内容加以展开的。
三、公司财务管理研究
我国公司财务管理研究与市场经济国家接轨较快,原因在于企业的投融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研究的问题包括投资、融资、分配和企业治理等方面,研究方法基本以实证研究为主,得出了一些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研究结论。其中,企业资本结构、资本成本、股权分置改革、企业内部激励与约束、公司股利政策、公司治理机制与股权结构等领域,仍然是研究热点。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利用国外已有的理论,解释我国当前公司财务问题的力度将更强。
关于公司财务体系的重新构建,近来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命题。当前公司财务研究的问题并未与实际完全吻合,一些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学术含量不高”而未能被研究者足够关注。此外,因为一些财务理论假设前提的严格限制,妨碍了其研究结论的实践应用价值。如何在今后弥合理论研究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仍将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公司财务学的研究生教育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对于该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应当讲述什么,如何讲述等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今后学术界尤其是高校教育界的研究者应当给予适当的重视。
四、审计与政府会计研究
审计研究大致分为民间审计和国家审计两个方面,就近期而言,对内部审计的研究相对显得较少。
对民间审计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涉及审计定价、审计质量、审计声誉、会计师的变更以及事务所的整合等问题,并得到了一批较有价值的结论。这些结论对于规范会计市场,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国际职业会计界的不断变化,这些问题仍将保持较高的研究频度。此外,随着新独立审计准则的推出,对民间审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计职业界也进行了相对深入地分析。
国家审计问题的研究,大体循着审计技术变革和审计推动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这样两条线索加以展开。就审计技术而言,主要集中于绩效审计的方法改进与模型构建、国际以及国内典型地区(如深圳)的经验研究,并尝试引入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就我国绩效审计的制度变迁演化路径,加以了适当的考察;就审计与民主政治而言,主要探讨了我国的国家审计价值取向走向“民生审计”的理念转换、国家审计在中国宪政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重要问题。
就政府会计问题而言,结合2006年出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重点探讨了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关系、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计量基础的可行性以及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构建等前沿性问题。
标签:会计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 财务与会计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