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应农村税费改革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杜春林[1](2016)在《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研究问题来看,本文以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现象为起点,展开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与碎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现象是分税制改革以后,尤其是税费改革之后,财政资金不断上移,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任务主要由地方政府尤其是乡村基层组织承担,导致央地之间财权与事权的明显不匹配现象。中央政府为保证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采用专项资金的方式自上而下调动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项目制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成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方式。农村公共服务项目供给遵循科层制体系内部“条条划分”和“块块划分”的逻辑,在项目制运作过程中便表现出碎片化现象。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专业分工和地区划分的需要,但更多的表现为本文所关注的碎片化所带来主体不明,资金分散和利益负责等问题。从研究假设来看,项目制依附于科层制体系是本研究的前提假设。透过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碎片化问题本质上是由政府内部过细的专业分工和过度地区划分所致。整个项目制运作过程包括项目生成、项目实施和项目监管,这三个阶段实际上都是依附于科层制体系而存在的,缺少科层制体系的组织结构,项目制便无法发挥作用。项目制运作所包含的三个阶段:项目生成、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监管都与科层制体系紧密相连,正是由于项目制依附于科层制体系,才给我们进一步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奠定基础。从理论基础来看,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实际上是政府供给的一种方式,因此受政府运作方式的影响。本文所构建的碎片化政府理论是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的研究的理论基础。碎片化政府理论认为,碎片化政府或碎片化政府的运作是指科层制体系内部过度专业分工和权力划分导致政府间缺乏相互协调、沟通和合作,致使政府的整体政策目标无法顺利达成的现象。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正是由于科层制体系内部过度的专业化分工以及极强的属地管理意识所导致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经过政府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条线下达,形成项目的“条线管理”;不仅如此,项目在条线管理的同时,又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管理,形成项目制运作过程中的“块块管理”。正是由于项目制运作过程中的“以条为主,以块为辅、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才形成的所谓的碎片化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碎片化问题,而整体性治理理论也正为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问题提供了可循的治理路径。从研究方法上看,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案例为索引来探讨项目制与碎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文献梳理主要表现在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上。事实上,国内外对于农村公共服供给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十分丰富,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问题的研究。本文基于碎片化政府理论构建文章的分析框架,并在基础上,将农村公共服项目制供给碎片化分为:主体多元化、资金分散化和利益复杂化,并与项目制运作的三个阶段:项目生成、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监管相结合。指出项目生成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动力机制;项目实施过程中体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具体表现;项目监管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相互影响。另外,在此基础上将搜集整理以及实地调研所得出的案例穿插其中,用案例来说明项目制与碎片化之间的关系。就研究内容而言,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项目生成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动机机制。从项目主体、专项资金以及主体利益在部门与地区间的划分,可以看出项目生成过程依附于科层制体系的部门划分和地区划分构成了碎片化的内在动力;二是项目实施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表现形式。项目生成过程是碎片化的内在动力,并不存在明显的碎片化现象,只有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才会有诸如:主体多元化,资金分散化以及利益复杂化的表现;三是项目监管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现实影响。项目监管与碎片化的影响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项目监管不力加剧了碎片化所带来的对主体、资金以及利益的影响,而碎片化的诸多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给项目监管带来重重困难;四是项目优化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治理路径。针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所带来的问题,本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构建项目联动机制,推动主体、资金以及利益的沟通、整合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的整体性治理。从研究结论来看,农村公共服务的项目制运作逻辑从项目生成到项目实施再到项目监管都与碎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而整体性治理也成为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走出碎片化困境的必然路径。
王朝新[2](2011)在《中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创新研究 ——以江西省萍乡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水利又是农业的命脉。因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村水利工作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农村水利法规制度、配套政策和标准规范不够完善,规划建设体系不健全、供需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关融资制度和管理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饮水安全问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投资收益问题等也都不容忽视。因此,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制度方面的创新,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因为它能够在改变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福利损失严重的现状,只有打破水利基础设施规模的瓶颈,改变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弥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不断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构,充分发挥农村水利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才能打好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本论文研究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可以为改善和评价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提供理论指导,还可以进一步对建设好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的运用和投融资模式选择能够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由于水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党中央在2011年专门发了一个1号文件,提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中国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并把中国在新形势下的水利问题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的高度来认识。可以说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党和国家都要把水利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国家将在10年内投入4万亿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工作极为重要,但现实中存在许多问题光有投入是不够的,必须解决一些制度、体制和机制中的设计问题方可大大提高国家的投资效率,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第一,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等理论方法,将政府供给水利基础设施的活动归入交易活动,把市场供给和公共产品社团供给归入平等人之间的交易活动,这些交易活动都会产生交易费用,通过分析三个供给主体的供给链条和比较供给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成本的大小,为供给主体的选择提供依据。第二,根据基础设施产业的制度性沉没成本的大小界定水利基础设施自然垄断性行业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提出采取不同的垄断和交叉补贴作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制度安排,为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管理的问题提供政策性建议。第三,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中,公有产权、私有产权和社团产权各有其有效率和无效率的地方。一般性基础设施供给制度的选择逻辑是:基础设施中的国有企业具有垄断性质,产权私有化又会出现很多问题。处理的原则应该是“两个凡是”。即水利基础设施供给制度是:凡是产权关系清晰的都可以由企业投资,凡是无法明确界定产权或者产权界定成本太高的领域都由政府投资。第四,在对供给制度中的相关产权分析的基础上,将政府与企业关系重构嵌入产权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并将引入竞争机制分解业务,从宏观层面政府职能的调整和微观层面政府规制能力的强化里研究政府层面的改革,探讨将非国有经济纳入到水利基础设施产业的相关制度安排中并配合以相关的融资模式的可行性。论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有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概括和梳理,主要从水利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主体选择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阐述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从基础设施及水利基础设施的属性与功能入于,分析基础设施及水利基础设施领域的一般理论,分别从水利基础设施对国内和国外经济发展贡献两个方面,研究水利设施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部分阐述对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有影响的主要制度理论,包括制度和制度变迁、交易成本、交易费用以及产权等,并分别从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需求制度、供给主体、供给原则和价格几个方面分析水利基础设施领域的供求制度;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阶段和现状,认为水利设施规划、建设的资金来源缺口、融资制度创新不足、管理及建设质量等是目前水利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城乡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不合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财政体制和供给决策体制不合理是导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环保及生态问题、收益与成本承担不明确等问题也是导致其发展受限的主要因素。同时,以江西省萍乡市为例,分析本区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概况、采取的措施、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所需要的对策等,从微观角度进一步分析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所面临的具体矛盾。第五部分则以国外发达国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为例,总结美国、加拿大、欧洲国家、日本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况及其制度创新的经验和规律。并得出了以下结论:每个国家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目的决定了其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各国不同的国情或同一个国家所处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对政府资本的需求,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国家和自由放任型市场经济国家都非常重视采取不同的措施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第六部分提出水利基础设施领域制度创新的建议,在对水利基础设施领域制度创新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产权制度改革、在市场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重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将非国有经济引入水利基础设施产业等方面,提供了制度创新的相关建议。第七部分对论文的内容、创新点进行总结,并结合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和论文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制度创新有关的未来研究方向。
董莉[3](2011)在《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豫南固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服务全局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紧紧围绕发展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的前提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把发展粮食生产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强县结合起来,通过农田水利建设,稳定农业种植面积、主攻单产、改善条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实现内涵式发展,逐步建立起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使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能够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本文以豫南这一地区的固始县为研究对象,在对豫南这一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现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从国家投入、广大农民的重视等不同方面对其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了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的基本关系。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内涵,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的重大意义,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的关系,它们是本文的研究基础,是准确把握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现状与对策研究的出发点。第二部分: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取得的成就。主要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农田水利建设在服务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第三部分: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河南省豫南为例,分析了这一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重多实际问题。第四部分: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现存问题原因分析。本段从认识方面、资金投入方面、自然及其它方面详细的分析了在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健全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对策。这部分从提高认识、增加投入、创新制度、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普及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农田水利服务农业生产中一系列问题的对策。
杨式卿,赵卫起,杨庆华[4](2010)在《鄄城县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鄄城县农村税费改革后,给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投入、管理等带来了显着影响,制约了其发展。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探索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水价改革,以及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民主议事决策等新路子,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基础。
赵长征,崔丽,崔声远,顾会玲[5](2009)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聊城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如何正确领会中央政策精神,正确认识大干水利与农民减负关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摆正水利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坚持走"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路子,充分发挥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大力推行股份制、合作制。同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水利工程的建设、维护和管理投入主要按照实行"谁受益,谁负担"。推广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提高群众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群众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和巩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成果。
王治平[6](2009)在《论新形势下政府行为在农建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指出政府行为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提出在新形势下应加强政府行为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发挥政府行为的组织领导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王恒[7](2009)在《浅谈六枝特区农村税费改革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已不相适应,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杨朔[8](2008)在《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内与国际环境的安定。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农村体制改革时期到农村税费改革时期三个发展阶段,上了三个台阶,取得了显着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快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步伐。但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很多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数量不少,但标准偏低,基础脆弱。长期以来,“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浑身是病,难以为继”的局面,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这种状况再不改变,不仅不能适应和满足农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田水利建设三个阶段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所面临的困境。目前仍然存在着责任不清,主体缺位;缺乏新的投入保障机制,投入缺口越来越大;工程效益严重衰减,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等主要问题。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农田水利发展提出了明确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进一步明确县乡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指导职能;加强对国家资金的协调和规范管理;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制度改革步伐等合理化对策措施。
李代信,陈兴才,王捷,赵嵩桥,秦秋次,黄力明,李金明[9](2008)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文中研究表明
杨海[10](2008)在《宁夏中卫市城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切实加强中卫市城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探索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效途径,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长效机制,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城区9个镇乡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提出了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
二、适应农村税费改革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应农村税费改革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与本研究的定位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农村公共服务 |
二、项目制 |
三、专项资金与农业专项资金 |
四、碎片化与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可能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碎片化政府的理论构建 |
一、碎片化政府:从现象到学术概念 |
二、碎片化政府的文献综述 |
三、碎片化政府的理论与框架 |
第二节 碎片化政府:理论契合性分析 |
一、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碎片化现象 |
二、依附于科层制体系的项目制运作 |
三、主体、资金与利益: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的三要素 |
第三节 建立在碎片化政府理论基础上的分析框架 |
一、碎片化政府与项目生成 |
二、碎片化政府与项目实施 |
三、碎片化政府与项目监管 |
四、碎片化政府与项目优化 |
第三章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生成构成碎片化的内在动力 |
第一节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生成逻辑 |
一、项目设立:中央政府发起的制度安排 |
二、项目重组:地方政府政策意图的植入 |
三、项目落户:县级政府的项目申请 |
第二节 项目生成过程中的主体划分 |
一、项目主体的部门划分 |
二、项目主体的地区划分 |
三、项目生成中的多元主体 |
第三节 项目生成过程中的资金配置 |
一、专项资金的部门分配 |
二、专项资金的地区划分 |
三、项目生成中的资金分化 |
第四节 项目生成过程中的利益划分 |
一、项目生成中的部门利益 |
二、项目生成中的地方利益 |
三、项目生成中的利益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实施中碎片化的具体表现 |
第一节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 |
一、项目分配:县域内的项目落实 |
二、项目招标:市场机制的引入 |
三、项目建设:市场主体的参与 |
第二节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多元化 |
一、县级部门主导的项目实施 |
二、项目下乡与县域治理结构变迁 |
三、主体多元化现实表现 |
第三节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分散化 |
一、部门主导的资金分配 |
二、乡财县管背景下的专项资金划分 |
三、专项资金分散化的具体表现 |
第四节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利益复杂化 |
一、项目实施中的部门利益固化 |
二、县域范围内的分利秩序 |
三、利益复杂化的具体表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监管过程中碎片化的现实影响 |
第一节 农民公共服务项目的监管体系 |
一、项目生成与事前监管 |
二、项目实施与实时监管 |
三、项目结项与后期监管 |
四、项目监管体系的评价 |
第二节 项目监管过程中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影响 |
一、项目监管与政府权威消解 |
二、项目监管与政府间协作缺乏 |
三、项目监管与政府间共谋现象 |
第三节 项目监管过程中专项资金分散化的现实影响 |
一、项目监管与专项资金的整合问题 |
二、项目监管与专项资金的效率问题 |
三、项目监管与专项资金的规范问题 |
第四节 项目监管过程中利益复杂化的现实影响 |
一、发包与打包:地方政府政策意图的移植 |
二、分配与建设:基层组织的选择执行 |
三、供给与需求:政绩导向下的供需脱节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项目联动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治道变革 |
第一节 项目联动机制的理论基础 |
一、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的有益成分 |
二、整体性治理:应对碎片化政府的理论基础 |
三、协调、整合与信任:项目联动机制的内在逻辑 |
第二节 宏观、中观与微观:项目联动机制的三层建构 |
一、中央政府:宏观层面的制度协调机制 |
二、地方政府:中观层面的资金整合机制 |
三、基层组织:微观层面的主体信任机制 |
第三节 项目联动机制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
一、项目联动机制与政府主体间关系的协调 |
二、项目联动机制与专项资金的整合 |
三、项目联动机制与利益主体间的信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2)中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创新研究 ——以江西省萍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一、水利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 |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主体的选择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三、技术路线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基础设施及其水利设施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和基本属性 |
一、基础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
二、基础设施的属性 |
三、基础设施的功能 |
第二节 水利基础设施的相关理论 |
一、水利设施的概念 |
二、水利设施的属性 |
三、水利设施的功能 |
第三节 水利设施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一、中国水利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
二、国外水利设施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
第三章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创新理论 |
第一节 对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有影响的主要制度理论 |
一、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与基础设施建设 |
二、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中的交易活动和交易成本 |
三、交易费用对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影响 |
四、产权多样性对基础设施的影响 |
第二节 水利基础设施领域的供求制度 |
一、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 |
二、水利基础设施的需求制度 |
三、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主体 |
四、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原则 |
五、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价格 |
第四章 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沿革、成就和问题 |
第一节 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沿革与成就 |
一、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沿革 |
二、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和未来的前景 |
第二节 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水利设施规划疏漏 |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缺口 |
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创新不足 |
四、水利基础设施管理较混 |
五、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亟需提高 |
第三节 形成中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主要问题的原因 |
一、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不合理 |
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财政体制不合理 |
三、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体制不合理 |
第四节 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 |
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环保及生态问题 |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受益与成本承担对称问题 |
第五节 江西省萍乡市水利基础设施发展 |
一、萍乡市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概况 |
二、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国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的经验 |
一、美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安排与水价的管理 |
二、美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制度创新措施 |
第二节 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的经验 |
一、加拿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特点 |
二、加拿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的政策措施 |
第三节 欧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的经验 |
一、政府在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主体中定位清晰 |
二、欧洲国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的措施 |
第四节 日本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经验 |
一、日本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特点 |
二、日本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的主要措施 |
第五节 国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一、发展的目的决定着改革方式 |
二、国家的基础制度决定着政府对资本的要求 |
三、基本国体决定着民营资本进入方式 |
第六章 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制度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水利基础设施领域制度创新的界定与政策原则 |
一、界定 |
二、政策原则 |
第二节 产权制度改革——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解 |
一、坚持水利基础设施的国有 |
二、经营权非国有化改革深化 |
第三节 市场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的制度创新 |
一、产权清晰市场的有效竞争 |
二、业务分解引入竞争机制 |
第四节 重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
一、“政企分开”政府层面的改革 |
二、“政企分开”企业层面的改革 |
第五节 非国有经济进入水利基础设施产业的市场制度安排 |
一、改变国债投资的运作方式 |
二、完善资本市场和项目市场创新融资模式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 |
一、国内目前研究和实施中的薄弱环节 |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二节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法律及规划的完善决定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性和合理性 |
二、找到供需平衡点才能保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 |
三、水利设施建设依然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
四、制度创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 |
五、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豫南固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目的和依据 |
1.2 国内外学术研究综述 |
1.3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2 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的基本关系 |
2.1 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内涵 |
2.2 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的重大意义 |
2.3 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的关系 |
3 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取得的成就 |
3.1 农田水利建设有效的促进了三农的发展 |
3.2 改变了区域内自然面貌 |
3.3 进一步健全了体制机制,提高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 |
3.4 水资源在农业中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
3.5 农民的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
4 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
4.1 豫南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 |
4.2 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
5 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5.1 认识不到位 |
5.2 投入不足,是农田水利建设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
5.3 农田水利建设相关规划不完善,技术人才缺乏 |
5.4 良性的水利运行机制尚未建立 |
5.5 自然及其他原因影响了水利对农业发展的促进 |
6 健全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对策 |
6.1 要清醒的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
6.2 加大农田水利服务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
6.3 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
6.4 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 |
6.5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
6.6 以水利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鄄城县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鄄城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现状 |
2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紧迫性 |
2.1 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
2.2 保证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需要 |
2.3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保障 |
3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对策 |
3.1 更新思路,提高认识 |
3.2 不断创新,探索改革新路子 |
3.3 综合配套,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健康发展 |
(5)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税费改革后, 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几点经验做法 |
1.1 转变领导方式, 注重宣传引导 |
1.2 创新资金筹措使用机制,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 |
1.3 落实政策, 调动群众治水积极性 |
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形势 |
3 几点建议 |
3.1 要把创新贯穿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全过程 |
(1) 创新思路。 |
(2) 创新机制。 |
(3) 创新制度。 |
3.2 在领导组织、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
(1) 领导组织保障。 |
(2) 政策保障。 |
(3) 资金保障。 |
(4) 技术保障。 |
3.3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前期规划工作, 强化工程质量, 提高管理水平 |
(6)论新形势下政府行为在农建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政府行为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
2 不断增强新形势下政府行为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宏观调控能力 |
3 积极发挥新形势下政府行为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组织领导作用 |
(7)浅谈六枝特区农村税费改革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
2. 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
3.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 |
4.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对改革的对策 |
4.1 加大各级政府的扶持力度。 |
4.2 进一步注重水利工程的效益。 |
4.3 深化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
4.4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引导工作。 |
4.5 要正确处理好建与管的关系。 |
4.6 多渠道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 |
5. 结束语 |
(8)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 |
2.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水利建设的展开与成就 |
2.1.1 恢复时期的农田水利(1949-1952) |
2.1.2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农田水利(1953-1957) |
2.1.3 “大跃进”时期的农田水利(1958-1961) |
2.1.4 调整巩固时期的农田水利(1962-1965) |
2.1.5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田水利(1966-1976) |
2.2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水利建设的政治与组织基础 |
2.2.1 人民公社体制建构 |
2.2.2 人民公社体制的组织特征 |
2.3 人民公社体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 |
2.3.1 提供了启动、推进水利建设所必需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
2.3.2 保证了资源分配的宏观性和有序性 |
2.3.3 提供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所需的劳动力资源 |
2.3.4 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和精神支持 |
第三章 农村体制改革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及管理 |
3.1 农村体制改革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
3.1.1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中的农田水利(1977-1979) |
3.1.2 农村改革大潮中的农田水利(1980-1989) |
3.2 农村体制改革时期的农村治理结构改革 |
3.2.1 人民公社体制的消亡 |
3.2.2 农村治理结构的重新构建 |
3.3 农村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水利体制改革 |
3.3.1 基层水利管理机构体制改革 |
3.3.2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
3.3.3 农田水利收费制度逐步完善 |
第四章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农田水利建设 |
4.1 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 |
4.1.1 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进程 |
4.1.2 农村税费改革对基层财政的影响 |
4.2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 |
4.2.1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的缺失 |
4.2.2 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 |
4.2.3 “一事一议”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
4.3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 |
4.3.1 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 |
4.3.2 农村税费改革已基本完成 |
4.3.3 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部分劳动力需求转变成资金需求 |
4.3.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
第五章 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
5.1 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责任不清,主体缺位 |
5.1.2 缺乏新的投入保障机制,投入缺口越来越大 |
5.1.3 工程效益严重衰减,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
5.2 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措施 |
5.2.1 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主体 |
5.2.2 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 |
5.2.3 进一步明确县乡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指导职能 |
5.2.4 加强对国家资金的协调和规范管理 |
5.2.5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制度改革步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宁夏中卫市城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卫城区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
2 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
2.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严重, 配套程度差 |
2.2 农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总体呈下滑趋势 |
2.3“一事一议”操作难度大 |
2.4 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
2.5 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责任不落实 |
2.6 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 组织作用发挥得不够好 |
3 加强中卫市城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
3.1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
3.2 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 |
3.3 进一步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
3.4 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 |
四、适应农村税费改革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碎片化”研究[D]. 杜春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6(12)
- [2]中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创新研究 ——以江西省萍乡市为例[D]. 王朝新. 武汉大学, 2011(05)
- [3]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豫南固始为例[D]. 董莉. 河南农业大学, 2011(05)
- [4]鄄城县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对策[J]. 杨式卿,赵卫起,杨庆华. 山东水利, 2010(06)
- [5]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探讨[J]. 赵长征,崔丽,崔声远,顾会玲.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12)
- [6]论新形势下政府行为在农建中的作用[J]. 王治平. 山西水利, 2009(03)
- [7]浅谈六枝特区农村税费改革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 王恒. 科技信息, 2009(17)
- [8]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研究[D]. 杨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 [9]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J]. 李代信,陈兴才,王捷,赵嵩桥,秦秋次,黄力明,李金明. 经济研究参考, 2008(23)
- [10]宁夏中卫市城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与思考[J]. 杨海. 现代农业科技,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