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的比较研究——基于资源共享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封闭式论文,开放式论文,资源共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资源本位论认为,企业率先占有某种资源,将影响到后续资源获取、使用该资源的成本和收益,即资源位势壁垒,它会给先行企业带来先行优势[1]。有形或无形资源的占有与利用会为企业带来某种先占优势,然而,一个企业难以拥有其发展所需的所有资源。同时,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信息技术持续更新等外部环境因素,促使企业创新模式呈现出新表征——从封闭到开放、从零散到整合、从线性到非线性、从区域运作到全球化、从组织内部独立完成转为与外部伙伴协作进行。开放式创新模式应运而生,其最早由美国Chesbrough教授于2003年提出,是指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其商业化路径可在公司内部进行,也可在公司外部进行[2],他将20世纪及之前的传统创新范式界定为“封闭式创新”。在开放式创新体系下,技术创新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反馈机制,并且是科学、技术、学习、生产、需求等诸要素之间形成互动的过程[3]。这种创新模式意味着企业边界的模糊性,强调企业在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可与外部进行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而解决企业内部创新资源匮乏的难题。
开放式创新提出后得到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普遍关注,其与封闭式创新的比较是研究重点之一。Chesbrough认为,封闭式创新意味着企业的各种创意只能来自于企业内部,并只能依靠企业内部力量进行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其与强调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在创意思想来源、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管理和人才观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2]。之后的学者对开放式创新和封闭式创新的对比多是基于Chesbrough的研究,比较重点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有所侧重。如杨依依和陈荣秋从顾客在产品开发中的角色和价值对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进行了比较,认为如今顾客在新产品开发中扮演着资源、共同创造者及用户三种角色,顾客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决定行为、信息提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Laursen和Salter提出开放度的概念以区分开放式创新和封闭式创新,并将开放度划分为开放广度和开放深度[5]。陈钰芬和陈劲对开放广度和开放深度进行深入探讨,并根据开放度从“完全封闭”到“完全开放”将创新模式依次划分为封闭式创新、合作创新、开放式创新和网络组织创新[3]。
可见,以Chesbrough为代表的学者对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的比较研究聚焦在二者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方面,以Laursen和Salter为代表的学者侧重于以开放度作为区分二者的关键点。从资源依赖理论来看,开放式创新模式更加强调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内部资源有利于吸收外部资源,外部资源的利用有助于企业开发新的内部资源,两者的良好互动可形成价值网络[6],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产生积极影响[7]。相对于封闭式创新,实践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企业有可能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获取多样性的创新资源,并通过组织间资源共享获利。然而,如何界定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资源共享行为,并对资源共享度进行衡量与测度呢?是否可以将资源共享度进行维度划分以清晰识别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的差异呢?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2 资源共享的界定
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将资源共享度作为划分创新模式的标准,并从共享行为的实施主体、实施客体和虚拟空间三个方面将资源共享度定义为企业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整合并利用存在于企业内部(员工、股东等)和外部(领先用户、一般消费者、高校、科研院所、竞争者、经销商等)的创新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以实现企业与不同组织之间的功能耦合和企业创新资源集聚的程度。其中,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是资源共享的主体与实施者,创新资源是共享行为的客体与内容,创新过程各阶段则是共享行为实现的虚拟空间,而资源共享行为是主体之间在虚拟空间对客体所实施的共享行为。
2.1 创新资源类型
周寄中是国内最早对“科技资源”的概念进行完整阐述和分析的学者,他将其分为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陈瑶瑶和池仁勇从资源本身的特点出发,将创新资源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创新环境、创新制度和技术支持体系[8]。陈宏愚认为创新资源要素包括5大类17种,即:基本要素(科学知识、技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产业基础);主体要素(企业家、技术专家、政府);体制要素(制度、机制、法制);投入要素(资金、设备、服务);环境要素(市场环境、投资环境、文化环境)[9]。胡志坚等认为创新资源主要是指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科技技术资源[10]。陈菲琼和韩莹将创新资源分为资金流、技术流和物质流[11]。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新资源呈现可选择性、流动的多样性和双向性、非独占性、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减弱等特性[12],既包含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既包含企业内部的资源,也包含外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本文总结以往学者的研究,并结合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特点,将创新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2.1.1 有形资源 主要指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①人力资源是指企业进行创新活动中所需要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这些人员掌握着创新所需要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创新中处于主动地位。由于知识资源本身具有可重复使用、辐射能力强的特点,备受各创新主体的关注[13]。为了获得高产出的知识资源,各创新主体不断引进优质的人力资源。②财力资源是指企业创新活动所需的资金资源,该资源为其他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的获取提供坚实的基础,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后盾。物质资源的购置需要资金,企业信誉与品牌等无形资源的建立也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关系资源的维护同样需要资金资源的支持。③物质资源是指企业创新活动中的设备、基础设施、办公与实验场地等资源,这些资源是创新活动实施的基本场所,使无形的知识资源得以显性化。先进的技术设备、优质的技术设施、良好的办公与实验场地均可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形的物质保障。
2.1.2 无形资源 主要指信息资源、关系资源、信誉资源、经验与制度、技能与专利等。①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已成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共享将缩短企业单独开展创新活动的周期与时间,提升企业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进程。因此,许多企业建立了专门的部门或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收集存在于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资源。②关系资源是指企业在与其利益相关者(供应商、竞争者、零售商、消费者、政府等)合作过程中建立的良好关系。关系网络的建立与共享可以减少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结构洞约束,完善企业创新网络,加快创新过程。③信誉资源包含企业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通过宣传、营销策略等形成的品牌形象。所谓信誉,是指依附在人之间、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企业所拥有的信誉资源可促进消费者参与创新、供应商与零售商提出产品改进意见、政府加大对企业的科研资助力度、环保组织和慈善组织对企业的宣传力度等。④经验与制度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重要资源。经验既包含用文字表述的显性知识,也包含存在于管理资源和技术人员脑海中的隐性知识。规章制度则多表现为文字规范,是企业内部人员行事或工作的约束。这些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将有利于企业创新过程中隐性或显性知识价值的充分体现。⑤技能与专利是企业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或创新,将使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占据资源优势。然而,仅仅占据自身拥有的资源难以充分实现创新,只有通过与特定机构共享技能与专利,才能使自身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2.2 创新阶段划分
企业的创新过程一般分为模糊前端阶段(fuzzy front end,FFE)、新产品研发阶段(new product development,NPD)和产品商业化阶段三个阶段[14]。这三个阶段决定了内外部创意资源获取、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的成败。有学者认为在开放式创新的背景下,企业创新过程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参与者参与到由开放式创新逻辑做决定的创新过程中,包括情景阶段和创新产生阶段;第二个阶段,参与创新的企业将利用知识企业内部或创新网络开展创新活动[15]。本研究将从创新过程的一般程序比较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故将创新过程分为创意获取、技术研发和产品商业化三个阶段。
2.3 利益相关者类型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80年代以后。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经济学家是Ansoff,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就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之后,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有进一步研究。Freeman从所有权、经济依赖性和社会利益三个角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雇员、所有者、客户或消费者、供应商和分包商及其他商业伙伴、非政府组织、社区以及政府[16]。Clarkson根据相关者群体与公司联系的紧密性,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和提供基础设施和市场的政府和社会)和次要利益相关者(影响公司或被公司影响的个体或团体)[17]。国内学者陈宏辉和贾生华从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维度上对我国企业的10类利益相关者进行统计分析,并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股东、管理人员和员工)、蛰伏利益相关者(供应商、消费者、债权人、分销商和政府)和边缘利益相关者(特殊利益团体和社区)[18]。本文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将企业有可能参与创新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零售商、非相关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知识产权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政府。
图1 资源共享宽度空间图
Fig.1 Space figure of resource sharing width
3 资源共享度的测度
根据本研究对资源共享度的界定,它既包含为企业提供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中不同类型创新资源的利益相关者的类型多少(即资源共享宽度),也包括每一具体利益相关者的数量(资源共享深度),还包括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资源共享的频率(资源共享强度)。借鉴Laursen和Salter对开放度测量的研究[5],提出资源共享度的测度方法,用如图1所示的空间图来表示。图中X轴(横轴)代表的是企业的11类利益相关者,Y轴(纵轴)代表的是企业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创新资源,Z轴代表的是创新过程的三个阶段。若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从某一利益相关者处获得了创新资源的一种,则在空间图中形成一个实点。如A点表示企业在创意获取阶段,从“政府”这一利益相关者处获得了技术研发阶段创新所需的财力资源。
3.1 资源共享宽度
即图1中形成的实点的个数,计算方法为:
3.2 资源共享深度
可通过计算企业在图1中每个实点处合作的某一具体利益相关者的数量获得。如图中的实点A代表企业在创意获取阶段从政府处获得了财务资源,那么,资助其创新的政府机关的个数即为此点代表的资源共享深度。
3.3 资源共享强度
可通过对企业在上述空间图中形成的231个点处所进行资源共享与交流的频率来计算。频率从“每半月”、“每月”、“每半年”、“每年”到“从未有”分别记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通过计算得分的总和即可获得资源共享深度,得分高即表示企业创新过程中与内外部实现资源共享的程度较高,否则为未能实现较高程度的创新资源共享。
4 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的比较
4.1 基于资源共享宽度
资源共享宽度反映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交流的范围。相对于封闭式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模式强调的是企业在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实现与各种组织的动态合作。基于资源共享宽度的测度方法,可从创新过程、利益相关者以及创新资源类型三个角度对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加以区分,具体见表1。
4.1.1 创新过程 在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之下,企业的创意多来自内部员工;技术开发与研发多依靠内部的技术部门,亦有部分技术通过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展开,但是合作程度有限;新产品的商业化也是企业利用自身的销售力量进行市场开拓、市场试销、直至市场推广等各项活动的过程。与此相对的是,采用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企业,其创意的源泉不仅仅局限在内部员工,它们可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广泛吸收存在于领先用户、主流用户、供应商、零售商等各利益相关者处的创意;其技术研发过程中将结合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甚至竞争对手的技术实力,通过技术资源共享实现新技术的共同开发;其新产品实现商业化的过程中也充满了其与零售商、环保组织、公益组织等进行的合作,以共享市场推广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品牌资源、口碑资源等。
4.1.2 利益相关者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企业价值来源于在价值链的各环节与利益相关者展开各种交易活动。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实施与完成,都是在与不同利益相关者形成的网络结构中实现,每一个组织构成了网络中的节点,节点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网络之间的连线,这些连线代表着企业创新过程中对利益相关者资源的利用。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之下,由一个企业出发,到其各利益相关者的连线大大多于封闭式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网络密度大增。如企业在创意获取阶段通过网站上的留言板可搜集用户的新思想,通过零售商座谈会汲取销售实现过程中关于产品改进的意见等。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处于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可在更大范围上利用并共享利益相关者的资源。
4.1.3 创新资源 企业创新活动的实现是多种创新资源价值实现的过程,每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于是创新资源的搜寻与获取是企业实现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的创新资源范围与类型较为狭窄。为了实现企业创新活动的“蝶变”与创新过程的全方位成功,企业必须不断与外部环境交换能量,实现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共享与价值实现,这便是开放式创新模式,通过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与外部环境之间实现多种类型创新资源的全方位共享,以形成资源网络,加快创新速度,提升创新绩效。
4.2 基于资源共享深度
资源共享深度是对每一具体类型的利益相关者数量的度量。如在开放式创新的资源获取阶段,企业可从领先用户处获取创新资源,领先用户的数量可多可少,这就是资源共享深度的问题。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强调利用其内部的资源来实现企业的创新,而开放式创新强调企业在创新全过程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其合作的每一利益相关者的数量会比较多,但是过多的利益相关者需要企业花费较多的激励成本去维护,因此,企业会将合作边界控制在企业能力范围之内,努力实现一种平衡状态。
4.3 基于资源共享强度
资源共享强度建立在资源共享宽度与深度之上,测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与外界进行资源共享的频率、期限与层面。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交流、互动以及资源共享的行为多是短期的和离散的。而处于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企业,不仅可在创新过程各阶段与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多种创新资源的动态共享,而且这种共享行为具有频繁性、长期性、战略性。
4.3.1 频率 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各组织之间进行资源共享的频率是资源共享深度的关键表现之一。在一定时间内,实现资源交互与共享的次数越多,越能将存在于组织之外的资源融入本企业的创新活动。
4.3.2 期限 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交流沟通的时间长短也是资源共享深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合作之间越长,越容易实现不断的、动态的资源共享。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之下,企业更加注重外部环境中资源的价值实现,因此更易与外部组织直接形成长期的合作契约关系。
4.3.3 层面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与外部组织进行资源交互的行为多是在公司总体发展战略中规定的,是持续的不间断行为。封闭式创新模式中的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多为离散行为,缺乏统一规划。
5 案例分析
宝洁公司始建于1837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品消费公司之一,也是开放式创新的最早实践者之一。其在创新过程各阶段,与不同利益相关者合作、实现不同创新资源的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佐证本研究从资源共享度对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所做的比较研究。
5.1 从资源共享宽度分析
在创新获取阶段,为了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变性,缩短新产品开发的周期,充分利用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创新资源,宝洁公司将研发转向联发(connect+develop,简称C+D)模式,打开公司围墙,联合外部松散的非宝洁员工(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群体智慧,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有目的的创新,然后再通过技术信息平台,让各项创新提案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配置。在技术研发阶段,由于宝洁公司在竹木产品加工领域并不擅长,因此希望能够通过与外部创新伙伴的合作来加快这项产品的研发。经过两年时间的寻找,2007年广州宝洁的一位员工通过阿里巴巴找到“味老大”。但是为达到宝洁对百万批量产品出厂误差0.5毫米要求,“味老大”需要把自己的产品精度误差缩小到1/2~1/4。于是,每星期“味老大”都要和宝洁开电话会议,而宝洁美国总部的人员在半年时间内也四次拜访“味老大”,共同研究产品设计。在产品商业化阶段,宝洁会在该网站上出售自己的专利。宝洁公司的一位领导者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次内部调查中发现,公司投入15亿美元研发资金所研制出的约2.7万项专利,只有10%用在了企业的产品上,于是决定把那些宝洁用不到的好点子放到“创意集市”,让它们在合适的地方实现价值,同时也能为宝洁带来可见的盈利。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宝洁公司开展的开放式创新活动为其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2004—2008年,公司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而这些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反而从3.1%降低到2.6%①。
5.2 从资源共享深度分析
宝洁公司网站上的创新资产列表和需求列表是利用联发模式通过联合公司外部所有利益相关者以发挥群体智慧的体现,并且相关资料表明活跃在该网站的消费者、供应商、零售商、相关企业数量众多。这与原来的领先用户座谈会等形式相比,实现了企业外部知识源的广泛参与,正如宝洁公司亚太区研发总裁阿尔·梅因格特所言,“宝洁在践行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成为了400多个知名企业的合作伙伴,现在我们希望借助网络的力量成为每一个发明者、研发机构和中小企业的首选创新伙伴。”合作伙伴类型与数量增加带来的成果,从品客薯片的推出也可见一斑。2004年品客薯片即将面世,但在其上印制图案的技术仍没有找到,在将这一技术需求匿名发布在InnoCentive上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收到了众多方案,其中来自意大利博洛尼亚地区一位大学教授的喷墨打印方法,因为能够在蛋糕上打出可食用的花色图案而中选。
5.3 从资源共享强度分析
宝洁公司的联发模式是从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与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大公司、中小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合作以研制产品。相关数据可以表明宝洁公司开放式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期性与战略性:近年来宝洁的新产品研发过程中有45%的内容包含外部开发的关键要素;在推向市场的新产品中,超过35%的原材料来源于外部,而在2000年这一数字是15%,2010年有50%的创新内容都来源于外部②。并且,这种开放式创新实践活动是动态演化与持续推进的,“当达到了预定的50%的目标之后,我们就设定了更高、更有挑战性的目标”③。
由宝洁公司的开放式创新实践案例可见,其在资源共享宽度、资源共享深度和资源共享强度等方面均成功地实践了这一模式并提升了经济效益。
6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创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使得开放式创新模式已逐渐成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模式。而这种模式的有效实施依赖于企业在创新过程的各阶段充分全面地实现与外部组织之间全方位的资源共享,不断拓展资源共享宽度,扩展可合作利益相关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实现共享的资源类型;增加资源共享深度,实现与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合作与资源共享;不断加深资源共享深度,增加与外部组织进行资源共享的频次,提升资源共享与利用的层面,并促进这种行为的长期化、规律化与战略化。然而,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资源共享度三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怎样?影响资源共享度的因素又有哪些?这值得进一步理论探究与实证探讨,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注释:
① 本案例参考文献:吴晓燕.开放式创新:从公司外部寻找创意[N].中国经营报,2010-01-10.
② 参考来源:money.163.com/09/0219/07/52GG6VUV002524SC.html.
③ 参考来源:www.p5w.net/news/cjxw/200912/t2716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