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中血栓抽吸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100例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来我院行急诊介入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患者。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急诊介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血栓抽吸治疗,对照组不进行血栓抽吸治疗。结果 观察组介入术治疗后血流TIMI3级患者100.0%(50/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0%(47/50),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犯罪血管开通时间为(81+10)min,与对照组的(79+10)min相当,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hST段回落大于50%为78.0%,与对照组的74.0%,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hST段回落大于70%为7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0%,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的左室舒张末径和左室射血分数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实施急诊介入术治疗过程中实施血栓抽吸治疗,能够显著提高TIMI血流改善程度,同时对患者的ST段回落、心功能均有显著改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血栓抽吸
临床研究指出,冠状动脉病变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目前已经成为了危害居民健康的一个主要原因[1]。临床认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关键在于冠状动脉的再通再灌注,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较为有效的疗法就是介入术[2]。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时,常规的操作方式球囊扩张及植入支架,以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的方式达到开通患者血管,解除狭窄,挽救心肌细胞的治疗目的。但随着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认识的不断深入,在介入术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血栓抽吸的重要性被逐渐认识到[3]。笔者以下就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中血栓抽吸治疗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该临床研究所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就诊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共计纳入100例,按研究要求设置两组,即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包含26例男性和24例女性,患者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54.9+10.7)岁;其中12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血脂异常;犯罪血管分布:14例为左前降支、36例为右冠状动脉。对照组包含27例男性和23例女性,患者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5.4+9.4)岁,其中13例合并高血压、11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血脂异常;犯罪血管分布:16例为左前降支、34例为右冠状动脉。经SPSS17.0软件分析,以上2组研究对象各项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1纳入标准
(1)经临床诊断均均符合以下标准而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标准:缺血性胸痛或胸闷时间超过30min;心电图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0.1mV,胸导联≥0.2mV;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2)患者发病到入院时间≤12h。(3)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并同意[4]。
1.1.2排除标准
(1)合并感染的患者;(2)合并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3)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4)合并严重肝肾疾病的患者[5]。
1.2临床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急诊介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血栓抽吸治疗,对照组不进行血栓抽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TIMI血流改善情况、犯罪血管开通时间,术后2hST段的回落情况,并于术后1周进行心彩超检查,观察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径和左室射血分数的改善程度[6]。
1.3统计学方法
SPSS13.0是本次研究中实施数据分析的统计学软件,所有数据录入其中,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录入计数资料,t检验为组间比较方式;以百分比的形式录入计量资料,X?检验为组间比较方式;数据分析结果以α=0.05为检验水平。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TIMI血流改善情况和犯罪血管开通时间比较
观察组介入术治疗后血流TIMI3级患者100.0%(50/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0%(47/50),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犯罪血管开通时间为(81+10)min,与对照组的(79+10)min相当,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2hST段回落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2hST段回落大于50%为78.0%,与对照组的74.0%,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hST段回落大于70%为7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0%,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如下:
表1 两组患者术后2hST段回落情况比较
3讨论
易损斑块急性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堵塞冠状动脉是导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病理生理学基础,90%的STEMI患者血管造影可见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能够对相关的病变血管进行持续开通。尽管如此,但是临床研究发现,心外膜下大血管的有效开通,也无法实现心肌水平的有效灌注。文献报道[7,8]心外膜冠状动脉血流达到TIMI3级的患者中,仍有10%~30%的心肌微循环不能得到有效的再灌注,甚至发生心肌组织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30天病死率是正常者的7倍,大大降低的临床获益。究其原因,其发生无复流的机制目前仍不是十分清楚,主要包括微循环栓塞、内皮功能受损、缺血再灌注损伤、微循环痉挛、冠脉微循环应对损伤的个体差异等等,其中微循环的栓塞是比较公认的主要机制之一,而冠状动脉血栓病变又是远端微循环栓塞的高危因素。最大程度的去除血栓是改善微循环栓塞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对于血栓病变远端栓塞导致的心肌微循环障碍主要集中在预防性应用机械性去除血栓装置和药物治疗。
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的手工血栓抽吸导管,属于一种机械性去除血栓装置,该装置在临床应用早期,其去除血栓的疗效曾一度备受争议[9,10],但随着目前临床对该装置的进一步研究,对血栓抽吸的即刻疗效和远期临床疗效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EXPIRA [11]和TAPAS的研究[12]均证实,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治疗的过程中,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积极进行血栓抽吸,与单纯实施标准PCI患者相比,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基于这一研究结果,临床建议对于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存在解剖学异常的情况下,要积极地应用手动抽血装置进行血栓抽吸。
本次研究中,通过在STEMI患者PCI治疗过程中,实施血栓抽吸,去除患者心外膜下大冠状动脉内血栓,显著地降低了其远端分支栓塞风险。不仅如此,通过血栓抽吸处理能够充分暴露病变部位,这对于合理选择支架,有效降低支架长度,避免再狭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实施急诊介入术治疗过程中实施血栓抽吸治疗,能够显著提高TIMI血流改善程度,同时对患者的ST段回落、心功能均有显著改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循环杂志,2001,16(6):407-422.
[2]王猛,张弢,吴文海,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疗分析[J].吉林医学,2012,(6):1135.
[3]畅辉,岳黎明,宁小康.血栓抽吸导管在急诊 PCI 术中应用的回顾分析[J].吉林医学,2012(6):1260.
[4]Steg PG,James SK,Atar D,et al.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J].Eur Heart J,2012,33(20):2569.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3.
[6]马长生.冠状动脉造影的血流与灌注评价∥马长生.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与策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16.
[7]Sakuma T,Hayashi Y,Sumi K,et al. Prediction of short-and intermediate-term progno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sing myocardial contrast ech -ocardiography one day after recanalization.J Am Coll Cardiol.1998;32(4):890 -897.
[8]Iwakura K,Ito H,Ikushima M,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hyperglycemia and the no-reflow phenomen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 Coll Cardio -l.2003;41(1):l -7.
[9]施佳,金惠根,欧少君等. 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无复流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J]. 上海医学.2010;33(5).
[10]孙菁,沈洪.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后无复流的相关性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12(7).
[11]Camici PG,Crea F.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N Engl J Med.2007;356:8 30–840.
[12]Gaetano Antonio Lanza and Filippo Crea.Primary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 ction:Clinical presentation,pathophysiology,and management.Circulation.2010;121:2317-2325.
论文作者:张佑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血栓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急诊论文; 抽吸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