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_校园文化论文

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_校园文化论文

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校园文化论文,视野论文,学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636年创立哈佛大学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开始。在此后三百多年高等教育实践中,美国十分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此,美国不仅重视对教学理论的研究,而且重视对“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这一特殊现象的关注,认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美国的一些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专家自八十年代以来加强了对校园文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对校园文化的一些基本看法,本文择其要点介绍之。

一、对校园文化的理解

校园文化是建立在母概念“文化”之上的,关于“文化”内涵,美国学者有一个比较通俗的比喻:阿拉斯加长年处于冰天雪地之中,那里的印地安人创造了大量的有关“雪”的词汇,其意义之多令人咋舍,学术界对“文化”内涵的解释同样也是丰富多彩。在对“文化”理解百花齐放的情况下,美国学者觉得可以摆脱“文化”多样性概念的困扰,从一定实用框架内来理解“校园文化”,给出一个规范性的定义,以统一校园文化的论域。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把校园文化界定为“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高校学生个体或团体行为以及为认识理解校园内外一些事件、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美国的一些学生事务研究专家认为,这样定义有利于加强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实事求是。这种好处体现在该定义所具有的三个特点上:其一,该定义通过强调诸如学校的使命、教育目标、物质环境、办学实践、庆祝典礼和有意义的行为等要素的作用,承认不同学校之间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二,该定义显示:尽管一所高校可能形成了统一的制度,但不同团体和不同的亚文化也照样可以共存于同一学校之中。第三,该定义揭示,学校历史和传统、在外部环境下出现的变化以及学校的特性对校园文化及其亚文化能够产生影响。

二、校园文化的结构

美国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由四种要素构成的,这四种要素也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有形文化(artifacts)。这种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可感觉到的具有一定感染功能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如物质文化、言语文化和活动文化等。

物质文化(physical)是指人们创造的事物,这些事物能够迅速给人们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情感薰陶和启迪。物质文化包括有形技术、室内外空间布置、艺术作品和建筑。一所高校的自然环境,包括固定的内部布局结构、学校所处的地域都能形成一所学校的物质文化。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内的绿色,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的Sproull大广场,哈佛大学的庭院,圣母玛丽亚大学的鎏金圆顶建筑等都是学校的典型标志,标志物的存在使这些学校与其他学校得以区别开来。校园绿色的建设以及象征意义的重要性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在埃尔汉姆学院的中心地有一片宽阔的草坪,四周是步行小道,站在这里可以将学校的所有建筑一览无余,加之埃尔汉姆人常常在这里进行政治集会,于是该地区被誉为学校的“心脏”。当都市大学开展“护绿”运动的时候,当学校将学生的雕塑作品在大庭广众之下陈列出来征求修改意见的时候,他们实际上也在向校外大众以及本校师生表明该校与附近学校的不同,鼓励人们要有独特的个性,这种信息的传递与学校的价值观和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种是言语文化(verbal)。不同人群中的言语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校园也有不同的言语文化,这言语体现在语言、故事、传说等主要方面。尽管高校校园内更多地使用着比较客气的话,但各校在言语使用上的个性却是客观存在的。在马萨诸塞大学,"oppressioneducation"(压迫教育)这一术语蕴含着学校消灭各种不同形式"isms"(主义)的决心,这些主义包括racism(法西斯主义),sexism(性歧视主义)等。在斯坦福大学,"running the dish"是指向校园边际上安有无线通讯设施的山丘上慢跑,是一种轻微的体育活动。不同的言语除了表示学校的差异以外,还能给新生提供一种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的暗示。

活动文化(behavioral)主要是指各类仪式、庆典等。各类庆典、仪式是一种现时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将现在与过去联系了起来。如好莱欧克山学院有一个传统,晚上学习的途中设有休息时间,以供学生喝点饮料、填些点心。一些活动仪式可以表达学校的价值判断,如颁奖活动,可以对学生和工作人员所取得成绩进行表彰,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强化他们与学校价值观一致的行为。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邀请当地社区人士来提名在公共事业活动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学生,并参加这些学生的授奖宴会,也是一种体现校园文化的有益活动。相关的活动还有聚餐、下班仪式、正式会议、休息茶会等。

第二层次:行为方式(Perspectives)。这是一种适用于相应环境下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标准。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种选择或使用某种行为的样式,这种样式可以解释、也可以决定各类学校中师生可以共同接受的行为。这种方式不是人为地在短期内制定出来的,而是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群体成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行为上打上本群体的烙印,折射出不同群体的文化理念。迈阿密大学和印地安大学的大学生联谊会会员常常穿着敞着领口的衬衫、卡其裤子、懒汉鞋子,这表明他们对美国传统的向往和对校园生活的热爱,而在长青学院和格瑞奈尔学院,人们的穿着就要随便得多,这反映了他们坚持人人自由平等的一种理念。在埃尔汉姆学院,人们习惯于在讨论会开始之初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一些学校在学院会议上决定某件事时往往采用秘密投票的方式,在许多小一点的学院和多数男生联谊会里,公开场合讨论性问题是忌讳的。这些都是各校不同的行为方式的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

第三层次:价值观(values)。价值观是一种满足何种主体需要的诀择,是对一所学校或一个群体业已形成的有关理念的支持,它为某一文化圈内人员在对形势、行动、目标和人作出判断时提供参照。尽管一些长期经受某种校园文化薰陶的老文化人(如资深教师,长期从事管理的人员)能够清晰地描述出这种价值观,表示他们与学校观念、学校使命是多么的和谐,但比起行为方式,价值观还是要抽象得多,难以作出详细的描述。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学校使命和学校观念,既能影响校园文化,也同时受制于校园文化,它的形成与统一都是比较艰难的。正如某一学校领导人所说,在办学目标上,学校希望充分考虑校内和校外各个方面对学校的期望,但事实上,现实的办学目标与对外承诺的使命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相吻合的。

伯瑞学院在制订其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时就非常强调劳动的价值,在其对外公布的七大办学使命中,就有一条突出了学生勤工俭学的重要性,它规定,一个学生,如果其家庭对其资助每年超过2300美元,就不可能被该校录取。在埃尔汉姆学院、格瑞奈尔学院和长青学院,“平等”的价值观受到格外青睐,在这些校园内,不管民族肤色,不分阶级等级,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待遇。在新奥尔良州的迈阿密大学和埃克萨维亚大学,具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培养精英领导的价值观可谓根深蒂固。这些价值观的存在对人们言行举止以及如何教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校园文化中的价值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告知型的,另一种是隐含型的。前者主要是由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来规定、引导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维护学校的办学意愿。学校下发的学生手册,以及校领导人的公开讲话,都能充分体现出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然而,告知型价值观有时并不能反映学校所有成员的利益,如学校对学生提出的一些要求,有时对于黑人来讲,会被误解为对他们种族的歧视,使之产生一种学校有意要疏远他们的感觉。隐含型价值观的最大特点是无法公开说出,只能靠个人去体会,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指导性政策、决策和实践行动之中。例如,在研究型大学中,科研成果被认为最重要,一所学校的学术水平和一个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科研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之中,因而在一些奖励制度中,科研成果的影响通常占有较大比重,而学校在公开场合则可能把教学质量宣布为头等重要或与科研处于同等地位。

价值观也在学生管理事务中常常发生矛盾。例如,尽管大多数学校宣称,他们希望其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求异,向不公平的政策和行动挑战,可当学生真的对学校的政策不满意而举行抗议活动时,学校则常常对这种冒犯行为加以限制。

第四层次:哲学意念(Assumptions)。这是未表达出来的一种认为是正确的信念,人们根据这种信念来扮演自己的角色、确定他们与其他人的关系、规定他们所在的组织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意念是一种内含的、抽象的原理,有形文化、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学校的师生员工并不认真思考他们已被圈定其中的哲学信念,因为这些东西对于人们来说已是不言而喻的公理,认为应该理所当然地去遵守。谢恩(Schein)认为,由于哲学意念高度概括,因而在数量上十分有限,其主旨在不同的文化中各不相同,为此,他归纳出5个方面的哲学意念。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学校领导、高级管理者和学生领袖如何处理好学校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看作是占支配地位的、和谐的还是服从性质的?在长青藤大学,学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和谐的、融洽的,这与生物学关于人类要有环境保护责任的呼吁是紧密结合的。二是现实与真理的本质。对这一哲学意念的把握规定了人们对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事实等问题的回答。三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是恶还是中性的?人类是至善至美还是相反?一些学院,如新奥尔良州的埃克萨维亚大学,向人们保证,在他们的学校内任何人可以学到任何东西(Anyonecan learn anything)。所以,这些学校制订有较为完备的政策,设置有较全面的课程,以供学生为了事业成功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四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如在学校文化背景下,活动的适合性与哲学意念的一致性是相联系的,与自然环境、人的本能也是相联系的。对人类活动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人们在举办活动或活动进行中是变得主动还是被动、独立自主还是互相依靠抑或?格瑞奈尔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埃尔汉姆学院都希望学生能够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行为负起责任来,在格瑞奈尔学院,这种希望表现为要求学生只必修一门课程即可,其他课程一律选修,听从自便,这就训练了学生在规划其学习计划时的独立判断能力。五是人与人关系的本质。这是指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相处的正确方法。大学的生活是合作型的还是竞争型的?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合作?是遵守传统的权威、遵守法律还是遵守神力?有的大学提倡合作,但在另一些大学,如理德学院,对独立自主开展学习就比较重视。

校园文化的上述四个层次因素是目前美国学者较为认可的一种划分。他们强调,这四个层次构成因素彼此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哲学意念是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但不同的哲学意念之间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谁也不具备嘲笑其余的资本。不同学校的这四个层次要素是有所区别的,至少是不完全一致的,美国学者创造了不同学校的“特定情景下的条件和因素”(context-specificconditions and factors)这样的术语,由于这种特定条件与因素的存在,构成了不同的校园文化,形成了各个学校不同的特色。

三、校园文化的形成

美国学者认为,校园文化的产生是一种不断强化、不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当人们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互相交谈、一遍又一遍地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共有的文化。学院与大学具有文化承载的优越环境(culture-bearing milieus),在这里,一种文化被组织起来以鼓励人们之间可持续地相互影响,从而使这种文化得到加固。诸如居住大楼、群团组织、学术院系、课程设置机构都从不同的侧面来吸引一定人群的注意,形成一定的活动,产生与其他群体的不同。在这过程中,当人们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学校做事的时候,彼此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得到进展。这种关系对大家相互理解、形成一定的共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对形成某一范围的特殊性形成了有力的支持,从而使人们不断认识自己也认识外界,弄清他们自己代表着什么,成员之间应该如何处理,对群体外的人又该如何处理。

经过相当一段时间以后,群体内成员的相互影响逐步滋生出一种共同的归属感和彼此之间的感情,并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指导性的哲学理念。在这种哲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判断是非的真理和对所在群体的忠诚。该群体为了表达这种真理和对群体的忠诚,便逐步建立了一些能反映这种哲学理念的共同的标志,这种标志便体现出这种群体的特殊性。如果这种群体是一所学校,便形成了这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有性质。对群体的忠诚使这一群体的成员,如毕业生、资深教授、管理人员等与学校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比较深厚的文化薰陶中,这种感情上的纽带愈益紧密,形成一种特有的相对独立的公共社区组织,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粘合剂”,它使组织成员能合成一团。

由于校园文化的研究者们多为学生事务管理研究人员,因此,他们常常把校园文化中的学生亚文化分离出来加以重点研究。

学生文化抢眼看上去似乎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而实际上,根据观察,学生文化是由各个分散的子群体组成的,美国学者便把学生文化限定在学生子群体这样的范畴以内。由于它是校园文化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而便把学生文化称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

既然美国学者把研究学生亚文化的触角放在学生子群体上,那么,这种亚文化就既关注同一群体内的共性,也关注于该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个性。同一群体存在着一系列共同的组织行为(如,在这个特殊的群体里我们正在一起干什么、采用的是一种什么方法)、语言和认识的认可与忠诚,当一名成员决定加入这一群体时,他就在方方面面受到组织共性的制约,这种实际存在的限制性标准,创造了一种“我们与他们”(we-they)的关系。一旦成为这种群体的成员以后,就由“他们”变成了“我们”。一位大学生联谊会领袖描述他所在的群体时说:“我们与普通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他在使用“普通”这一字眼来描述其他学生时,已经暗示着这一群体学生的行为与群体外成员是有所区别的,尽管他想强调与其他人的共性。

学生亚文化存在于管理活动当中,也存在于全体教职员工之中。在美国的大学,有些校园内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口号,诸如“学生就是我们的顾客”、“关注学生的成功”等,从这里可以感觉到,学生事务管理与学生亚文化息息相关,学生事务管理者可能成为学生亚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可能是学生事务管理圈内知名的权威,可能是为了提高校园生活质量而从事学生服务工作的学生代言人,可能是具有较全面素质的领袖式人物,也可能是一个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思想家,或者是一个成功地解决了学生的困难的公寓管理人员。

校园文化特别是学生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新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哈佛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哈佛的学生,耶鲁培养的学生只能是耶鲁的学生,把哈佛的所有教师请到耶鲁来上课也培养不出哈佛式的学生。

在美国,新生进校时便立即要接受一种"Orientation"(入学教育),用该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特别是学生亚文化进行薰陶。在许多大学,学生中每年至少有30%是新生。新生刚来到学校时往往对教学具有较高期望值,考虑到学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在几个星期内,新生从学生文化那里接受到新的信息,如,想拿到该校的文凭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努力等等。尽管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作一归纳,可以发现,不管在哪个学校,学生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变量上,这些变量在特殊的环境方式下共同发挥作用便形成了学生的行为方式:其一,吃饭、睡觉、学习和社交活动的方式;其二,对校园内哪些活动是要强化的,哪些活动是要加以限制的理解;其三,班级内外可接受性行为的判断准则;第四,学生中传播的好班差班、好教授孬教授的小道消息。简言之,学生文化多多少少为他们的新成员提供指南,指导他们如何得到一种教育并且解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所以,学生文化为新生能早日扮演该校学生的角色起着很大的作用。美国学者把校园文化比作“社会化链”(chains of socialization),因为高等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从大学生向社会工作人员转变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校园文化便是促进学生向高级阶段社会化的一根链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生接受新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以这种行为方式与新群体的希望是紧密联系的。人们不断地从一种文化背景进入另一种文化背景,他们的行为方式便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从而不断成为新文化背景所期盼的文化人,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化是一种期盼式的社会化氛围。当然,从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背景并不意味着第一种文化衰败和第二种文化的强大,不同的级别学校和同级异校的校园文化都对学生的成长共同产生影响。美国学者甚至认为,新生必须做好准备来摆脱来自他们的入学教育时学校所表达的对他们的期望,因为这种先人为主的文化只是一时一校的价值判断,学生要勇于在校园文化中学会具有自己的思考。

标签:;  ;  ;  ;  ;  

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_校园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