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患者心理状况研究进展论文_唐斌

慢性疼痛患者心理状况研究进展论文_唐斌

(云南省陆良县人民医院 云南曲靖 655600)

【摘要】慢性疼痛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可引起患者情绪较大的波动,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上备受关注。疼痛属于较为复杂的一种主观感受,长期如此会引起患者不良情绪,多半是消极、低沉的心理状态。本次介绍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慢性疼痛与心理障碍的关系,进而达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目的。

【关键词】慢性疼痛;心理状况;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350-02

痛觉属于特殊的一种感觉,对人体造成损伤以及痛苦的一种复合性感觉。由于性质、强度、部位以及持续时间等因素会影响患者的疼痛感受,因此痛觉没有统一性的定义。国际研究会定义疼痛为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疼痛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疼痛对人体心理和身体造成巨大的损伤。本次研究重点是慢性疼痛患者的心理状况,以下是研究报告。

1.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研究

慢性疼痛是目前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消耗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目前由于没有慢性疼痛的标准定义,慢性疼痛患病率显示为10%~55%,该病患者占比约11.0%。欧洲有关慢性疼痛严重程度、发病率以及治疗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慢性疼痛(持续时间>6个月,疼痛等级评分>5分)占比为20.0%,其中中度疼痛(疼痛等级评分为5~7分)占比为67.0%,重度疼痛(疼痛等级评分为8~10分)占比为33.0%。疼痛持续时间为2~15年占比为58.0%,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占比为22.0%;不能外出工作或者是很少出门工作占比为63.0%,失去工作占比为21.0%,由于疼痛换工作的占比为16.0%。我国调查数据显示,成年人中慢性疼痛占比为35.0%,其中男性占比52.3%,女性占比为47.7%。因此,慢性疼痛的临床研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对疼痛进行有效控制和消除。

2.慢性疼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

疼痛属于人们的一种复杂的主观感受,造成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情绪状态是焦虑和抑郁。

2.1 慢性疼痛和抑郁之间的关系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发病率为52.0%,抑郁症患者中65%伴有疼痛症状。①慢性疼痛中的抑郁:临床实践发现疼痛和抑郁常常相伴而生。慢性疼痛患者中有40%~60%伴有抑郁症状,健康维系组织注册人数报告显示1个部位疼痛伴抑郁的占比为1%,2个部位疼痛伴抑郁的占比为8%,3个及3个以上部位疼痛伴抑郁的占比为13%。疼痛部位的个数代表抑郁,与抑郁有一定相关性[1]。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表明:按照慢性腰背痛发病率可对未来抑郁症的发病率进行预测。临床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采用抗抑郁治疗可缓解其症状或者是完全治愈。②抑郁患者的疼痛:60%抑郁症患者诊断有疼痛症状,欧洲调查发现抑郁症患者出现慢性疼痛的几率为正常人的四倍。抑郁障碍患者3年后胸痛、头痛以及慢性骨骼肌肉疼痛的风险性明显上升,8年后患者出现慢性疼痛的风险性是正常人的2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慢性疼痛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焦虑是人们面对压力的一种心理状况,包括心理和生理成分的情绪状态,若是患者个体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受到伤害会产生焦虑情绪。①慢性疼痛患者中的焦虑:慢性疼痛可引起机体不良情绪反应,影响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状况,引起焦虑。骨骼肌疼痛患者的有关调查显示,其中11%的患者伴有焦虑[2]。慢性腰痛患者出现焦虑的风险率为31.0%。相关数据显示,伴有颈部疼痛或者背部疼痛的人在过去一年内存在广场恐怖、惊恐发作、社交焦虑是正常人的2~3倍,女性纤维肌痛合并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以及焦虑是正常人的4~5倍;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是正常人的3倍。②焦虑性疼痛:引起疼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焦虑,该患者由于过度担心,应激反应过度,很难从压力事件中挣脱恢复健康。因此,这类患者对疼痛敏感度更加强烈,进而增强了患者的疼痛程度。患者以前的痛苦使其治疗期间产生焦虑,并逐渐增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惊恐发作患者中伴有肩痛、头痛以及下背部疼痛的慢性疼痛较多,部分患者需要每天服用止痛药;其中伴有关节炎的25%、伴有慢性腰背部疼痛的49%、其他各种潜在疼痛的26%,包括偏头痛等;其中无疼痛占比31%、胸痛占比35%、头痛52%、关节痛16%、溃疡9%、腹痛12%等[3]。

2.3 慢性疼痛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

慢性疼痛与抑郁、焦虑之间在临床上有几种病因学假说:①疼痛-抑郁、焦虑:慢性疼痛体验的直接后果或者是固有部分是抑郁、焦虑,这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个可理解或者是可期望的结果;②抑郁、焦虑-疼痛:抑郁、焦虑被认为是慢性疼痛的机体症状;③疼痛-共同的致病基础-抑郁、焦虑:慢性疼痛与抑郁、焦虑之间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④疼痛-中介因素-抑郁、焦虑:慢性疼痛本身不是抑郁、焦虑发生的充分条件,其介导是与其有关的认知行为,提高抑郁、焦虑的水平[4];⑤疼痛-抑郁、焦虑-更多疼痛:疼痛产生后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会显著性发展、转归等。

2.4 慢性疼痛与抑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慢性疼痛和抑郁障碍之间存在共同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这也是慢性疼痛和抑郁障碍两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①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制:该学说表明慢性疼痛和抑郁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有着共同的上行通路或者是下行通路。上行通路指的是疼痛来自于机体外周,通过感觉神经纤维经脊髓后侧角疼痛性刺激传入髓质后上行,经中脑、下丘脑、皮质区传导至后顶叶皮层、感觉皮质等,下行通路与上行通路平行向下进行传导。情感活动密切相关的脑部区域密切关系着参与疼痛信号调节的脑干结构[5]。②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慢性疼痛和抑郁均会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其改变的主要诱因是应激,产生紊乱状况,最终发生慢性疼痛与抑郁,因此,两者发病的共同中介机制可能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失调。大量临床研究发现抗抑郁药中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提高可缓解慢性疼痛程度,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6]。

3.结束语

慢性疼痛患者多半合并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疏导和治疗,目前临床证实可采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来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临床医师对患者慢性疼痛进行治疗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找出最佳的治疗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周江华,邹川,董碧蓉,等.老年慢性持续性疼痛的管理[J].现代临床医学,2015,11(5):390-392,396.

[2]曹芬.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新疆医学,2016,46(9):1209-1210.

[3]曹广菊,刘艺敏,陈晴妮,等.认知干预对骨科患者心理状况及慢性疼痛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7,13(2):85-87.

[4]刘小平.在骨科病房中开展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对患者心理状况及慢性疼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0(27):104-106.

[5]王东明,张润荣.慢性疼痛患者的心理状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7,11(4):197.

[6]生辉,王瑞华,徐虹,等.认知干预疗法在骨科病房中的开展对患者心理状况及慢性疼痛的影响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5(27):370-370,371.

论文作者:唐斌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  ;  ;  ;  ;  ;  ;  ;  

慢性疼痛患者心理状况研究进展论文_唐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