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新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1 D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1)01—0043—03
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互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直至今日,这两制之间的斗争看来仍未有穷期。七、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日趋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各国加快改革开放,世界范围内包括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加,经济上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把两制之间的斗争置身于一个新的背景和条件之下,从而使两制之间的斗争与过去相比,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也进入了新阶段。比较两制之间的斗争在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特别是了解冷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新挑战,对于我们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今天,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以苏东为戒,沉着应对来自资本主义的挑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特点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等以市场为中介的跨国流通和扩散的趋势与过程。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改革与开放,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展,各国经济以此为基础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经济全球化超越原有的范围向全世界发展,这表明其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一般认为,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六个方面:(1)冷战的结束, 特别是苏联的解体使两极格局对立的局面彻底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国际形势进一步缓和。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各国进一步把发展经济科技作为中心任务,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世界主题。(2)冷战结束后,东欧、独联体国家推进私有化改革,使原有的计划经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至此几乎一统天下。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经济真正以市场为纽带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经济全球化的全球局面的形成和深入发展奠定了最根本的体制基础。(3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进一步控制垄断世界市场,极力鼓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并利用所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经济困难,推动各国开放市场,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国际金融自由化政策。(4)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取代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使世界经济进入制度化的阶段,有利于保证各国在全球统一市场内自由、公平的竞争。(5 )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不仅数量急剧增长,还在加强兼并的同时,纷纷建立“战略联盟”,实施全球经营战略,这促使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更加呈现生产国际化、经营多元化、交易内部化和决策全球化的特点,由此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6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根本的动力。网络技术凭借较强的渗透性,大大突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心理和制度障碍,使各国经济通过网络而连接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由此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近一二十年来的经济全球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 )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深入的发展为它奠定了体制上的基础。(2 )跨国公司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主体。(3 )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为它提供了经济和技术支持,并成为推动它发展的主要动力。(4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推动。(5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拥有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以及凭借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占据主导地位。
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使之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不与别国发生经济往来而能够依靠自力更生、对外孤立地发展现代经济了。对任何国家来说,都必须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把本国的发展同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要不断地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代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讲,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注:龙永图:《经济全球化丛书》总序言,刘力等著《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7月,第2页。)因此,必然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迅速、大量的自由流动,为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充分利用外部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与市场网络,加快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正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不仅仅是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包括客观现实、主观战略以及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发展进程三个层次的内容。然而,无论从哪个层次讲,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都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边缘地位,是被“卷入”全球化浪潮的,不得不按照西方国家制定的规则,加入一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游戏”。(注:李景治:《经济全球化与西方霸权地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1999年第12期,第32页。)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因发达资本主义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在客观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和各种痼疾必然通过经济全球化而扩散开来,而对社会主义构成挑战。另一方面,垄断资产阶级的本质促使他们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试图把自己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乃至文化推向全球,谋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面霸权,并按照自己的战略需要构建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注:李景治:《经济全球化与西方霸权地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1999年第12期,第32页。)而且由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对立,社会主义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称霸的主要障碍,它们必然要利用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形势与条件来攻击和企图消灭社会主义。这样,使得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资本主义的严峻挑战。实际上,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挑战本质是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又赋予这一挑战以新的特点。
二、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在总的态势上,资本主义处于攻势,社会主义处于守势。二战前,苏联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面临被帝国主义包围的局面,处于守势。所以,列宁提出了要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策略。冷战开始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先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随后又演变为美、苏争霸,双方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十分激烈,斗争的态势虽然也互有攻守,但总的来说,体现了均势对立,互有得失。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国门的打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和跨国公司开始象潮水一样涌进社会主义国家,同时西方国家还不失时机地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使社会主义国家遭受极大的压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大厦在顷刻之间倒塌,就与此有密切的关系。此后,社会主义阵地和力量大为缩小,天平急剧向资本主义一方倾斜。仗着这一优势地位,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常常借口所谓的“人权”、民族与领土、宗教等等问题,肆意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动辄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制裁,毫不掩饰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居心。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21页。)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就是基于国际形势的这种变化而提出来的。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一战略无疑仍然是我们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之一。
第二,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挑战的战略由以“遏制”为主转变为以“遏制”和“接触”双管齐下的战略。二战结束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称霸全球,防止“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实行“遏制”战略,即采取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等政策,由此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但是,“遏制”战略并未能阻止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建立。五十年代初期,为弥补过去的“遏制”战略的不足,西方国家又推出“和平演变”战略。但由于受政治环境的制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一战略收效不大。自七十年代开始,美苏展开了谈判,中美基于共同的对苏战略,也加强了合作,东西方之间的对立趋于缓和。到七十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则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合作。对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有机可乘,加紧调整其对社会主义的战略和策略,加强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力度。可以说,苏联东欧的演变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分不开的。冷战结束以来,我国的发展逐渐引人注目。为了达到其彻底消灭中国社会主义的目的,西方国家同样对我国采取两手策略。克林顿政府一方面制造所谓“中国威胁论”,对我国进行遏制,并用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打压;另一方面,又极力主张对我国采取接触战略,奉行“交往”政策。对此目的,克林顿总统毫不掩饰,他说:“我确信,促进中国国内自由的最佳途径是美国加强并扩大同那个国家的接触。”(注:戴德铮等著:《当代世界格局与国际关系》,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207—208页。)实际上,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两手策略,就是要通过压拉结合的手法,达到消灭社会主义这一相同的目的。
第三,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挑战的主要领域由军事转向经济。两制之间的斗争始终体现了综合国力的较量,广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文化等各个领域。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综合国力较量中经济实力的份量明显凸起,各国都把发展经济科技放在首位,以便在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争得更加有利的位置。同样,两制的竞争重点也转向经济领域。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双方在经济领域的矛盾与斗争也日益突出。如八十年代末,“六四”风波刚一平息,西方国家就借口“人权问题”对我国进行制裁。此后,西方又把对华贸易作为制衡我国的手段。多年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国会把最惠国待遇政治化,使之成为美国不断向我国挥舞的“经济大棒”,并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以及中美关系问题的焦点之一。在具体贸易问题上,美国还经常利用其国内“301”条款代替国际法, 动辄对我国制裁。欧盟也经常借口我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征收高额反倾销关税,企图将我国商品拒之门外。在我国入世问题上,美国刻意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同所谓“人权问题”挂钩,企图借机打击我国,抬高我国入世门槛,致使双边谈判拖了十几年,“黑头发谈成白头发”,到1999年底才获得了转折。另外,欧美国家还利用科技优势对我们搞技术封锁,干涉双方正常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不仅如此,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国商品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在华迅速增加,更是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全面的挑战。据统计,在我国的制造业投资额中,外资达41%,房地产外资占35%,商品市场中半导体、电子产品的90%,摄像机、传真机的98%,移动电话的80%,计算机的75%,彩色胶卷的75%,机床及汽车、汽车零部件的70%,洗衣粉的90%都成为合资的行业。民族企业在外资的压力下,其窘境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外国对华投资还对中国地区差距的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的收支平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更大,领域更多,可以预见我国经济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第四,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由体制外转向体制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两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导致双方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在国际层面上,双方都是许多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成员,因此都必须遵守这些组织确定的规则。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双方更是将在贸易、投资、服务等领域遵循共同的规则,“公平合理”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另外,随着双方参加特定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签订一系列国际性条约,双方也同样受其中的规则所约束。在国家层面上,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和人员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活动,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及人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活动,都必须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这样,随着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两制之间斗争就由过去的体制外发展到体制内,表现出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特点。从地理范围来看,此时双方的斗争已经以整个世界为战场。双方这种体制内的竞争决定了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具有和平的、隐蔽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特点,这与过去有显著的不同。
第五,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挑战的主体多元化。过去作为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挑战的主体从国家来说主要表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封锁及和平演变,而现在对社会主义构成挑战的不仅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对社会主义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如,我国周边一些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较相近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出口产品,对我国的产品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从而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越来越严峻的竞争挑战。
过去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挑战的主体还表现为以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代表出面开展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敌对活动。现在资产阶级政府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对手,不过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加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各种国际经济政治组织,以及跨国公司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急剧发展,这些国际经济政治组织和跨国公司及其拥有者——大资产阶级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有力的对手。如,跨国公司已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企业、国家主权及宏观政策构成严峻的挑战。又如,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世界范围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金融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为金融资本家和投机分子在国际金融市场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这又会引起世界经济的动荡,从而威胁和破坏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经济安全。这一点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第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各种痼疾的扩散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当代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世界进一步扩张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带来的风险也必然会在全世界扩散并对全世界产生广泛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也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经济上的挑战已为九十年代以来的几次危机充分证明。
在政治思想上,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两制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文化中的固有的一些消极的东西不可避免地会传进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打开窗子,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不可避免地会飞进来。譬如,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仅仅会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并引起对市场、资源、人才争夺等问题,而且还会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当然值得我们借鉴,但其中的腐朽的东西会凭借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势地位冲击社会主义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从而对社会主义构成严峻的挑战。正因为这个原因,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第七,互联网成为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挑战的新的重要工具。如前所述,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由于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全球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推动并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的。互联网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工具,它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经济联系,也促进了知识的全球化,有利于我们获得各种各样的新的知识信息。但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与此同时,它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安全特别是思想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象我国,截至2000年9月底,网民已达到2000万户,估计到2002年,网民将达到6100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络市场。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表明其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目前的情况是,因特网主要是按美国创制的标准建立的,并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动下发展的,因而也自然成为传播西方文化的工具。西方文化在网络上的霸权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网络上的信息绝大部分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映了它们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据统计,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0%,法语约占5%,其他不同语系的总和约占5%。这样,非西方文化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严重冲击。也正因为如此,有人将网络上西方文化的这种强势影响称为“网络文化帝国主义”。
由于文化价值观的根本差异,西方文化在网络上的这种强势地位对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挑战更为严峻,并且网络还赋予这种挑战全面性、渗透性、长期性及和平性的特点。对此,如果我们不能有清醒认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长此以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对人们的社会主义根本信念的消极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实际上,互联网已成为西方传播其文化的重要工具和对社会主义斗争的重要手段与阵地。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与传统媒介相比,其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确实不容我们忽视。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与过去相比确实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新的挑战无疑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所面临的崭新的重要课题之一。尽管这种新的挑战将是长期的,但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社会主义处于相对落后的态势,其对社会主义的考验,将不可避免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显得更为严峻和紧迫。要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对我们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必须在搞好经济建设,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的同时,对资本主义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并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观战略,特别是其对我们的新的战略策略,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收稿日期:2000-12-10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新挑战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