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性研究论文

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性研究

成 媛1,赵 静2

(1.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2.北方民族大学学生处,宁夏银川750021)

摘 要: 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且在性别和民族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女性就业压力高于男性,维吾尔族、藏族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其他少数民族。此外,研究发现,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压力关系密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积极探索提升少数民族青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对于提高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青年应就业状况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就业压力;社会适应能力;西北少数民族青年

据统计,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95万人,广大青年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身处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青年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困境更为严重。就业压力是个体受内部和外部环境刺激,通过自我认知评价产生的对就业的一种心理压力感受。不同青年面对就业压力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判断和评价,因而体验到的就业压力也不一样。研究发现,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1][2]。社会适应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对衡量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状况具有重要价值。有关就业压力的实证研究较多,但很少涉及少数民族青年,并且对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总体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当一个区域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时,称该国家或地区为老年型社会。而按户籍人口计算,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于1998年开始突破7%,从此进入老年型社会,至2015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9.6%。虽然离老龄社会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此外河南省的人口结构存在很大的问题,至2013年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是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2倍有余。因此研究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系数的变动趋势,可以为解决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数据来源。本文研究对象为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青年。在行政区划上,西北地区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划分青年人的基本标准是年龄界限,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划分青年群体的年龄界限是不同的,它随着社会对青年群体的作用和要求而改变。我国第三和第四次人口普查都将青年群体界定为年龄在14~34岁的人群;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将青年群体界定为15~34岁的人群,本研究将年龄在18~34岁的人群定义为青年群体。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西北地区年龄在18~34岁的少数民族待业或在职人群。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6个省区选取1 053名少数民族青年为被试样本。剔除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50份,有效率为90.21%。其中,少数民族青年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445人,建筑工地工作人员145人,企业青年职工360人。被试样本涉及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满族等27个民族,基本情况如表1。

二是推进欧洲投资银行贷款山东沿海防护林项目工作。河口区沿海防护林项目共规划造林2400.6 hm2,其中生态型防护林2269.13 hm2、经济型防护林131.47 hm2。项目涉及造林小班103个,项目建设年限为4年,前三年主要是造林,第四年全面抚育。到目前为止,项目造林任务已全部完成,各造林模型面积与规划相符。营造林长势良好,抚育措施到位。同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林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表 1:被试基本情况( N = 950人)

2.研究方法。参照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编制的“2010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结合西北青年就业形势,笔者编制了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46个项目,包括交际能力、学业、风俗习惯、生活遭遇、就业环境、就业资源和社会支持等7个维度,采取Likert5点计分,即用1~5表示没有压力或压力很小到压力很大,得分越高表示被试者所体验到的压力越大。问卷各维度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在0.743~0.901之间。问卷在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892。

少数民族青年社会适应能力问卷参照方从慧编制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3]和郑日昌教授编制的“社会适应能力量表”修订而成。该问卷共22个项目,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学习适应、心理适应、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未来适应。采用5点自评式计分法:“1”代表不适应、“2”代表不太适应、“3”代表适应力中等、“4”代表基本适应、“5”代表非常适应,得分越高表明社会适应能力越强。所有项目和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35以上,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93,建构信度为0.804。该问卷的信效度较好,可以用于分析少数民族青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数据分析主要是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数据中的价值,更好地位教学服务。大数据时代,高职教师也要重视从网络平台中获取资源和信息,更好地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计划,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策略。

二、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现状分析

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在交际能力压力、学业学历压力、风俗习惯压力和就业压力总分上存在着显著的民族差异。经过数据分析发现,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青年体验的交际能力压力、就业环境压力以及就业压力总分显著高于回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青年。在学业学历压力维度上,维吾尔族和藏族青年承受的压力显著高于回族和蒙古族青年(见表4)。

3.研究分析。培训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为测试主试,以群体类型为单位集体施测,使用统一指导语,统一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结果分析。

表 2: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得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M ± SD )

注:*表示p <0.05;**表示p <0.01。

1.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的一般现状。研究发现,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的得分(3.22±0.367)与全国常模(3.00)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西北少数民族青年承受的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与邱桂平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4],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加,青年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另一方面,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岗位有限,就业竞争激烈,所以,西北少数民族青年体验到较大的就业压力。

当前,不少高校往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与国家和社会的现实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现象有:

表 3: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M ± SD )

注:*表示p <0.05;**表示p <0.01。

1.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的水平分析。将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发现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表明该群体承受的就业压力水平高于全国正常水平。

表 4: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的民族差异分析( M ± SD )

注:*表示p <0.05;**表示p <0.01。

2.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存在群体性差异。研究发现,就业压力在性别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个结果与国内研究者关于就业压力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5][6][7],具体表现为女性就业压力高于男性。这可能与男女性个性特点等因素有关,加之社会中对女性就业仍存在歧视,所以容易产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同时,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青年大多数以文科专业为主,而男性以理工科专业居多,由于受社会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对文科专业青年的需求少,故女性就业压力比男性大。在民族变量上,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也存在显著差异。维吾尔族、藏族青年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回族、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青年。分析被试样本发现,维吾尔族、藏族青年主要选学文科相关专业,而回族、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青年主要以理工科相关专业居多,文科专业相对于理科专业较难就业,这使得维吾尔族、藏族青年体验到较大的就业压力[8][9]

表 5: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间的相关( r )

注:*表示p <0.05;**表示p <0.01。

4.西北少数民族青年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的多元回归分析。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西北少数民族青年社会适应能力对就业压力的预测力及其对就业压力的影响程度,以就业压力总分为因变量,社会适应能力的各个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来确定社会适应能力对就业压力的预测力。由表6可知,社会适应能力中学习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3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对就业压力具有负向预测作用。3个变量可以共同解释就业压力的39.3%的变异量,列出的回归方程为:就业压力=11.320-0.179×学习适应能力-0.215×环境适应能力-0.30×心理适应能力。故社会适应能力越强,就业压力越小。

表 6:少数民族青年社会适应能力各维度与就业压力的回归分析

注:*表示p <0.05;**表示p <0.01。

三、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特征分析

2.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的性别和民族差异分析。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在部分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见表3),在交际能力压力和风俗习惯压力上,男生高于女生,而在就业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总分方面,女生高于男生。其他压力感受方面未呈显著性差异。

3.西北少数民族青年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关系分析。由表5可知,就业压力与学习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未来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人际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总分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压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北京大外环北三县至廊坊段,约83公里,已经畅通无阻。它的通车,将成为连接京秦、京哈、京津、京沪、京台、大广、京港澳等7条高速公路的联络线,成为首都机场和北京新机场之间的连接线,成为首都东南方向的交通大动脉,将在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省石家庄、保定、雄安新区至唐山、秦皇岛之间搭建了一条便捷的高速公路走廊,公众出行可以不再绕行北京六环。(张贺贺 封喜波)

3.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分析。在西北少数民族青年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压力相关性分析中,社会适应能力各维度与就业压力呈显著的负相关[10]。该结果表明,社会适应能力越强者其承受的就业压力越小,心态越好,越能顺利地就业和生活。上文述及,在少数民族青年的社会适应能力中,学习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对其就业压力有显著的预测力。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可能是因为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青年为了生计,一方面,会努力改善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便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因此积极主动提高就业需要的能力,以便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也改变环境促使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利用一些社会环境资源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局面,可以减缓就业压力。

四、结 论

为了促进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减轻就业压力,笔者认为可从构建就业创业机制、增强青年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尝试。

1.政府层面。首先,加快西部发展步伐,增加就业机会。十九大报告指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顶层规划的形成,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水平,为西部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机会,增加当地青年就业渠道。其次,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西北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搭建青年创新创业的平台,畅通青年创新创业的渠道,增加青年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增加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创业的积极性。再次,社会就业服务部门加大对社会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增加就业技能,改善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现状。

2.学校层面。第一,高校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学生就业环境;第二,调配专业课程设置,突显实践实训课程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第三,规范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强化就业指导和教育,提高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青年自身层面。首先,西北少数民族青年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发展规划,积极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就业能力;其次,增强就业自信和就业耐挫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宋迎秋,张韬,林媛,梁娟.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及就业心理危机感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4(3).

[2] 邓晓红,张洁,卢洋,刘洁,吴鹏.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

[3] 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邱桂平,张丽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5] 戴斌荣,周健颖,金爽.千名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1).

[6] 巢传宣,杨艳.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1).

[7] 王魁.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1).

[8] 张耀庭,马金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5(12).

[9] 刘席宏,迪力木拉提·尼亚孜.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及建议——以湖南省和广东省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为例[J].青年探索,2014(3).

[10] 马会军,胡维芳.就业压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evance between Employment Stress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of Ethnic Youth of in Northwest China

CHENG Yuan1,ZHAO Jing2

(1.School of Ethnology,North Minzu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 2.Student Affairs Office,North Minzu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

Abstract :Employment pressure of ethnic youth in Northwest China is significantly higher,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and ethnicity.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f wome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en.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f Uygur and Tibetan yout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ethnic minorities.Moreover,social adaptability and employment pressure are closely related.Social adaptability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employment pressure.Youth with stronger social adaptability will bear less employment pressure.Actively explor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social adaptability can promote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minority youth in Northwest China.

Key words :Employment Pressure;Social Adaptability;Ethic Youth in Northwest China

中图分类号: C95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6627( 2019) 03-0139-05

收稿日期: 2019-02-15

基金项目: 北方民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研究”(2015MYB08)

作者简介: 成媛(1964-),女,陕西西安人,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赵静(1987-),女,宁夏吴忠人,北方民族大学学生处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延睿】

标签:;  ;  ;  ;  ;  

西北少数民族青年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性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