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中的思想逻辑与历史:马克思“神圣家庭”中新世界观的思潮_神圣家族论文

历史观中的思想逻辑与历史:马克思“神圣家庭”中新世界观的思潮_神圣家族论文

思想的逻辑与历史观中的历史性:——马克思《神圣家族》中新世界观的思想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思想论文,历史观论文,世界观论文,历史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神圣家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首次以完整的形式体现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两个思想趋向:一是以哲学唯物主义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第一次真正捍卫了唯物主义并最终超越了费尔巴哈;二是在历史观上,通过历史总结与现实考察,找到了物质生产方式这一重要基石,进而发现并接近了唯物史观的核心——生产关系理论,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学说。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达到了空前统一,使辩证法与历史观成为一块整钢。

关键词 马克思 《神圣家族》 辩证法 唯物史观

《神圣家族》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合作的重要成果,不仅以论战之作著称,而且因特殊的思想机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显要地位。它以整体的形式蕴育着马克思哲学最初的两个走势。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对旧哲学的全面变革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神圣家族》对此做出了科学解答。

首先,马克思坚持了哲学的唯物主义,第一次用科学的语言表达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神圣家族》一书的直接目的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虽然曾在批判基督教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本质仍是唯心主义的。它作为思辨哲学的完备形式是黑格尔哲学的片面发展,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回复到费希特主观唯心主义的直接结果。此种哲学的本质特征无非是:一则宣扬精神万能,认为世界不过是自我意识异化的形式而已;二则把批判夸大为历史的动力,鼓吹单凭批判的力量就能改变一切现存事物。马克思批判说,鲍威尔等用“批判的武器”把现存的一切都纳入理论的范围的作法是极其荒谬和反动的,对此,群众的实际生活是最有力的反驳,他们绝不会把自己自我异化的后果仅仅看作观念的幻影,绝不会认为通过一些议论就可以消灭这些客观实在的异化,就可以摆脱工厂主和自己的实际地位。“他们非常痛苦地感觉到存在和思维、意识和生活之间的差别”[①],并深深懂得“要想站起来,仅仅在思想中站起来,而现实的感性的、用任何观念都不能解脱的那种枷锁依然套在现实的感性的头上,那是不行的”[②]。马克思指出,这种严酷的生活现实便是思维与存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绝好体现,也是直接通向新唯物主义的现实前提,即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历史前提。

其次,马克思唯物主义地评价了黑格尔辩证法。马克思利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材料,通过剖析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的《精神现象学》揭露了思辨哲学的结构秘密,指出:“思辨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认为:一切问题,要能够给以回答,就必须把它们从正常的人类理智的形式变为思辨的问题”[③],用这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的自我发展代替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他们先从现实世界造出一般范畴,然后宣称这些范畴乃是先天的绝对的,最后使用这些范畴“创造”现实世界。

但黑格尔与其门徒毕竟有所不同。至少他“不肯宣布现实的哲学就是绝对精神”,而“仅仅在表面上把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精神变成历史的创造者。”[④]他的“绝对精神只是事后才通过哲学家的意识到自身这个具有创造力的世界精神。所以它的捏造历史的行动也只是发生在哲学家的意识中,见解中,观念中,只是发生在思辨的想象中。”[⑤]并且“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叙述中作出把握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叙述。”[⑥]那就在于“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⑦],这是他的一大贡献,是被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所击败的17世纪的形而上学在19世纪德国思辨哲学中的“胜利的和富有内容的复辟”。诚然,这更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辩证法对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的肯定。只是有了辩证法,马克思才第一次真正捍卫了唯物主义,并最终超出费尔巴哈。

现代协同学告诉我们:历史不仅是曲折前进的,而且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始终追求一种内在平衡。在哲学史上,当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时,就对唯物主义施行高压政策,从而引起唯物主义的强烈反抗,最终导致二者地位的根本变化。这之间双方都没有很好地从对方吸取营养完善自己。德国思辨哲学之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这样,费尔巴哈之于黑格尔更是如此。他在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没有肯定其哲学的“合理内核”,而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仅仅看作同“自身相对立而肯定神学的哲学。”[⑧]费尔巴哈所没有做的为思辨(辩证的思维方法)所丰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工作,却由马克思于《神圣家族》中批判旧的哲学的同时开始了。

另一方面,虽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曾做为马克思恩格斯走向新世界观的哲学之桥受到他们赞扬,甚至认为只有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要点”[⑨],但是,所谓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只是生物的,是脱离社会历史关系的人[⑩],这样的人与自我意识同样抽象。他所提供的理论也远不能满足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更难于局限住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世界观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已充分表明自己多么不同于任何哲学家。这就是接近形成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恩格斯晚年的回忆也证实了这一点(11)。

如果说《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在思想前提方面还倾向于逻辑分析和批判的话,在历史观方面则更侧重于历史总结与现实考察。这种叙述固然取决于“对象本身的性质”,(12)但主要来自于新哲学本身的内在逻辑顺序。

马克思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及其“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的错误思想指出,要“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就必须认识“其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13)而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物质生产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这里,生产方式被明确作为认识历史时期的标志,作为理解各历史时期的钥匙,是一个历史性大突破。由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石的生产方式出发,马克思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首先,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把精神和群众分开,把全部历史归结为“精神”和“群众”斗争的历史,把“群众”看作历史发展的“障碍”、是使历史运动不成功的主要原因的荒谬做法,并通过对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考察,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4)“如果说革命是不成功的,那么,并不是因为革命‘唤起了’群众的‘热情’,并不是引起了群众的‘关怀’,而是因为对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绝大多数群众来说,革命的原则并不代表他们的实际利益,不是他们自己的革命原则,而仅仅是一种‘观念’,因而也仅仅是暂时的热情和表面的热潮之类的东西。”(15)而绝对批判企图推翻群众的历史,实际是在推翻过去的全部历史,因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活动和思想。马克思满怀信心地预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6)从而高度概括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更进一步,马克思通过分析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依赖进而发现隐藏在物质产品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们的实物存在。同时,也是人为他人的存在,是人对他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17)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劳动所创造物质财富被他人占有,这表现出人为他人的存在。劳动的自我异化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导致人的异化,人对劳动产品的关系就转为人对人的关系。马克思以物作中介研究“现实的人”,通过异化劳动阐明了人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找到了问题本质。列宁对此评价甚高,认为由此可看出“马克思是如何接近自己的整个‘体系’的基本思想的,——即如何接近生产的社会关系这个思想的。”(18)生产关系理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而且刚好克服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19)指出了马克思“全部世界观的基本原则”,(20)“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学说的社会主义基础。”(21)因此,这一思想的成熟程度是唯物史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接近并完善这一思想便成为变革旧哲学的历史导向。

还不止于此,马克思为了考察共产主义的逻辑基础又认真研究了近代西欧哲学史,特别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看作哲学史发展的主要内容,把哲学的历史发展看作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过程,同时揭示了哲学发展的规律,即哲学必须和社会物质生活(经济与自然科学)的需要相适应,它的演变也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虽然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政治相比较更加曲折迂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更高的唯物主义必将代替唯心主义哲学和一切旧的哲学形态。

马克思在总结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时说:“并不需要多大的聪明就可以看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22)马克思运用历史分析法指出许多社会主义者的观点和唯物主义的直接联系,同时反映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那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无论做为理论还是做为实践都只能唯物地用社会关系来说明。作为一种思潮,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结论;作为一种实践,它是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神圣家族》的突出成就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马克思发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劳动和资本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出:“无产阶级和富有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本身构成一个整体。它们二者都是私有制世界产生的”(23),但“问题在于这两方面中的每一方面在对立中究竟占什么样的确定地位”(24),它们的作用如何。“私有制作为私有制来说,作为富有来说不能不保持自身的存在,因而就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对立面——无产阶级的存在。这是对立的肯定方面,是得到自我满足的私有制。相反地,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来说,不能不消灭自身,因而不能不消灭制约着它因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私有制。这是对立的否定方面,是对立内部的不安,是已被消灭的并且正在消灭自身的私有制。”(25)这一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光辉范例。他把矛盾置于物质的现实中,结合两个阶级的经济地位,具体分析了对抗性矛盾的基础,以及它们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的性质,揭示了矛盾内在的相互联系和排斥性,科学地阐明了矛盾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马克思又从异化的观点出发继续指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资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和稳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现实。这个阶级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在唾弃的状况下对这种情况的愤慨,是由于它的人类本性和它那种公开地、断然地、全面地否定这种本性的生活状况相矛盾。于是“在整个对立的范围内,私有者是保守的方面,无产者是破坏的方面,从前者产生保持对立的运动,从后者则产生消灭对立的行动。”(26)其结果“私有制在自己的经济运动中自己把自己推向灭亡,但是它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的产生,才能做到这点。”(27)无产阶级不会白白地经受那种严酷的但是能把人锻炼成钢铁的劳动的教育,它“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只是无产阶级在获得胜利后,无论怎样都不会成为社会的绝对方面,因为它只有消灭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对立面才能获得胜利。“随着无产阶级的胜利,无产阶级本身以及制约着它的对立面——私有制趋于消灭。”(28)无产阶级的解放必将是全人类的解放!

通观《神圣家族》,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以往全部哲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的基本原理没有一条不是在批判中产生和完善的。正如梅林所说:“这种批判,它在摧毁的时候也是在创造,它在破坏的时候也是在建设。”(29)这显示了新世界观的阶级性和战斗性。但这种世界观的变革是选择一定的突破点进行的。马克思牢牢抓住哲学基本问题进行论述,引出全部哲学原理,使辩证法与历史观成为一块整钢。在这场变革中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达到了空前的统一。扎根于现实社会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使新世界观代表最先进历史潮流的意识,因此才有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并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辩证法的运用又使观点更加鲜明,从而维护正确的立场,三者形成内在的功能促进系统。实际上,马克思是以坚定的政治立场为支点、以唯物主义观点为突触、通过辩证法杠杆的控制考察社会历史,指导蓬勃兴起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背对全部旧哲学,面向一个崭新的世界,以自己的途径走出历史的迷宫,并沿着自然科学——工业——物质利益的走向逐渐向经济基础过渡,完成了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第一张蓝图。

注释: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⑨ (12) (13) (14) (15) (16) (17)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1958年7月第1版,第66、105、115、109、109、76、177、7、152、152、104、104页

⑦ 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第120、115页

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做了详尽剖析

(11)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2页

(18)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9月第1版,第13、9页

(19) (21)《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586、90页

(20)《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22页

(22) (23) (24) (25) (26) (27) (28)同①,第166、43、43、43、44、44、44页

(29)《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1版,第130页

标签:;  ;  ;  ;  ;  ;  ;  ;  

历史观中的思想逻辑与历史:马克思“神圣家庭”中新世界观的思潮_神圣家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