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学生开始分,并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生: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如下:要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二、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课始。
A教学。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像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论文作者:张兴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平均论文; 小组论文; 学生论文; 案例论文; 方式论文; 更大论文; 同学们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