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9例实施常规护理模式,B组40例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评价护理效果。结果 组间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疾病知识掌握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B组对比A组均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也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狭窄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本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是急症入院,在入院后需要紧急的检查和抢救,因此易造成护理工作的紊乱及项目遗漏[1],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订的一个严格有序的、有准确的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该种模式可有效的保证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此次我院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了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经临床明确诊断且符合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了合并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障碍、意识障碍不能良好配合的患者。符合标准的入选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49岁到76岁不等,平均年龄(57.3±4.5)岁;患者冠心病病程1年到10年不等,平均病程(3.1±1.4)年。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9例、B组40例,组间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措施:A组3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入院护理、抢救护理、用药护理、出院指导等。B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组建护理小组:根据《急性心肌梗死诊疗级护理》中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护理实际情况及患者特点,建立合适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主治医生。同时参考相关护理文献,结合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医师的建议,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2],并严格遵循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对患者进行护理措施。
1.2.2小组工作模式:由责任护士按照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自入院到出院,按照计划对患者进行逐项护理并做好护理记录及签字。由护士长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督促落实护理计划,并对发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决。日常护理过程中,对出现异常的患者,应及时与护士长、医师进行讨论,必要时应对临床护理路径表做出调整。对出院患者做出科学指导及回访工作。
1.2.3具体护理措施:○1抢救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急症入院,患者多存在突发性压榨样胸骨后疼痛,部分患者伴有濒死感,护理人员在接诊患者后应立即做好患者的心电监护,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遵照医嘱采集患者静脉血液标本送检。○2入院指导,告知患者家属病房位置、楼层结构,介绍责任护士及主管医师,介绍探视、陪护制度等。○3用药指导,介绍各类药物的商品名,使用方法,使用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告知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并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及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出现异常者应立即告知医师配合医师做出相应处理。○4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重,患者会出现诸多的负面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3],并向患者介绍成功案例,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5健康教育,待患者病情稳定,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介绍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6饮食指导,饮食指导应贯穿整个护理工作,要鼓励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热量的饮食,饮食应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1.3临床观察:观察两组患者的的各项临床数据,如卧床天数、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均数以( ±S)表示,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组间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疾病知识掌握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B组对比A组均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A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4.1%(25/39)、10.3%(4/39),B组分别为95%(38/40)、2.5%(1/40),组间比较,B组均明显优于A组(P<0.05)。
表1 表示组间临床资料比较情况( ±S)
注:与A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急症,发病后易引发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非可逆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4]。护理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良好的护理更是提高治疗质量、改善预后的关键。此次研究的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是一种根据计划进行护理的模式,其通过预见可能出现的病情进行制定计划,从而使得患者减少发生意外及并发症,或者患者出现某些危险时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这种有计划的护理,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也减少了护士工作量,从而保障了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此次研究显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B组患者,对比实施常规护理的A组患者,其住院时间更短、患者并发症更少、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更深、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本研究结果也与国内学者近期研究相似[5],提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因此,笔者认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丽,杨跃进.心理护理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136-137.
[2]许发发,陈宇英,孙丽君,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4):3865-3867.
[3]俞静芬.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电风暴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4):378-379.
[4]石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6-8.
[5]冯启敏,黄丽君,杨艳英,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与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5):2833-2835.
论文作者:邓艳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路径论文; 并发症论文; 满意度论文; 统计学论文; 模式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