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图书馆标准》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标准论文,简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美国《高校图书馆标准》简介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是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一个分支机构,是一个由大学图书馆员和其他感兴趣的个人组成的专业协会,致力于提高学术图书馆和信息专业工作者满足高校师生信息需求,提升学习、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制定图书馆标准是ACRL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2011年10月,ACRL发布了新版的《高校图书馆标准》(Standards for Libraries in Higher Education)[1],用以取代2004年发布的《高校图书馆标准》。2004年的《高校图书馆标准》是ACRL颁布的第一个适用于各类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标准。在此之前,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的标准是由ACRL的3个不同分会分别制定的,其中《学院图书馆标准》是由学院图书馆分会(CLS)制定的,先后发布了1959年、1975年、1986年、1995年和2000年5个版本;《两年制学院图书馆标准》是由社区学院和专科学校图书馆分会(CJCLS)制定的,先后有1960年、1979年、1990年和1994年4个版本;由大学图书馆分会(ULS)制定的《大学图书馆标准》则只有1979年和1989年两个版本。1998年,根据学术图书馆效果评价工作组的建议,ACRL理事会要求以后制定的所有图书馆标准都应加入对图书馆的效果评价。2000年的《学院图书馆标准》是第一个按照这一要求,采取效果评价的高校图书馆标准。CLS、CJCLS和ULS的标准委员会经过协商,决定把2000年版的《学院图书馆标准》改编成一个可以供所有大学和技术图书馆使用的综合性标准。ACRL为此于2002年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经过一系列的工作,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理事会于2004年6月通过了新制定的《高校图书馆标准》,结束了长期以来各类高校图书馆标准不统一的局面。2009年,ACRL主席Lori Goetsch组织工作小组,开始对2004年发布的《高校图书馆标准》进行修订。工作小组在2010年秋季对1260名ACRL成员图书馆馆长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使用标准的情况及对标准的要求[2]。2011年3月,ACRL网站公布了新标准的草稿,接受各方的评论。ACRL在2011年4月春季会议上专门召开听证会,听取成员对标准的修改意见。经过修改,当年10月发布了正式版本。2011年《高校图书馆标准》发布后,ACRL通过举办会议和培训班等活动对标准进行了推广[3],如2013年6月将举办一个名为“计划、评估与交流图书馆的影响:把《高校图书馆标准》付诸行动”的会议[4],就是为了推广这一标准。
2 美国《高校图书馆标准》的主要内容
与2004年《高校图书馆标准》的结构[5]不同,2011年《高校图书馆标准》分为导言、规则与绩效指标和附录三部分。
2.1 导言
导言部分开宗明义,介绍了制定高校图书馆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学图书馆完善和保持他们作为教育学生、实现大学使命的合作伙伴的角色作用,引导大学图书馆将自己定位于评估和不断改进校园环境的领导者的角色。在介绍了这一版《高校图书馆标准》制定的背景和主要的参考文献资料之后,导言使用较多的文字介绍了这一版《高校图书馆标准》的结构,比较了基于效果评价(Outcomes Assessment-based)方法和循证评价(Evidence-based)方法的差异。由于该标准采用的是基于效果评价的方法,导言中还专门对效果(outcomes)进行了定义,并对如何使用标准、如何确定绩效指标进行了说明。该标准将效果定义为“图书馆读者因接触图书馆资源与项目而发生的改变”[1]。导言还指出,图书馆效果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不完全受图书馆控制。正是由于效果不完全受图书馆控制,图书馆必须努力提升工作效果来证明自己的成功。
2.2 规则与绩效指标
规则与绩效指标这一部分是2011年《高校图书馆标准》的主体部分,也是进行图书馆评估的主要依据。这一部分与2004年《高校图书馆标准》的指标部分相比有根本性的变化。2004年标准的指标部分推荐了15个比较点,提供了规划、评估与效果评估,服务,导读,文献资源,检索,工作人员,设施,沟通与合作,管理,预算10方面共87个问题[6]。2011版的标准虽然只有9个方面的指标,但各项大小指标的具体名称变化较大,增加了对图书馆价值观的评估等新内容,正文中删除了“比较点”部分的内容。
“规则与绩效指标”共罗列了9条规则,然后在每条规则下列出了具体的绩效指标,9条规则共设置了57个绩效指标。
(1)机构效率(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图书馆定义、发展、测量能对机构(大学)效率做出贡献的图书馆效果,并把发现、测评结果用于图书馆效果的持续改进。这条规则下有7个绩效指标,即:图书馆以大学使命为背景定义和测量图书馆效果;图书馆发展与大学、院系和学生工作效果相一致的效果;图书馆发展与大学评估标准相一致的效果;图书馆发展和保持大量能够令人信服的证明自身影响的证据;图书馆清晰表述怎样帮助学生学习,搜集证据,记录成功之处,分享成果并不断改进;图书馆在招收、保留学生,学生获取学位和取得学术成就方面提供帮助;图书馆与大学各方面进行沟通,以突出图书馆在大学完成教育使命和提高大学效率方面的价值。这一条规则体现了图书馆作为大学的一部分所应发挥的作用。
(2)职业价值观(Professional Values)。图书馆提倡知识自由、知识产权和价值、用户隐私与保密、协作、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等职业价值观。这条规则下有6个绩效指标,即:图书馆抵制对图书馆资源的任何审查;图书馆保护每个读者的隐私和保密权;图书馆保护知识产权,提倡通过政策和教育规划在读者利益和知识产权持有人之间取得某种平衡;图书馆通过政策和教育支持学术诚信,防止剽窃;图书馆采取以用户为中心,并在服务设计、信息资源的实体和虚拟方式传递等各个方面体现以用户为中心;图书馆与校内外人士和机构开展合作。这些职业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图书馆的服务准则。
(3)教育功能(Educational Role)。图书馆作为实现大学教育使命的共同参与者,培育与支持有信息素养的学习者,使其能有效地发现、获取和使用信息以获得学术成就、进行研究和终身学习。具体指标是:图书馆人员与教师及其他人员合作,把图书馆馆藏和服务融合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过程之中;图书馆与教师合作,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合进学生的各种课程和作业中;图书馆人员在课堂教学、在线辅导和其他教育实践中能借鉴最佳的教育实践经验;图书馆人员能为学生提供各种环境下的经常性指导,能使用多种学习平台和教学方法;图书馆人员与校园内的合作伙伴合作,为教师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图书馆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设施以适应教学技术的发展。评估标准对图书馆教育功能的设计比较全面。
(4)发现(Discovery)。图书馆通过有效地利用技术和组织知识,让用户能够发现各类信息。其具体绩效指标是:图书馆组织信息,以利于有效地发现和检索信息;图书馆把其资源检索入口整合到大学网站和其他信息网站之中;图书馆建立资源导航,向读者提供指引和多种信息入口;图书馆创建和维护包括各种资源的交互界面和系统结构,使读者能够以喜欢的起点使用资源;图书馆拥有支持信息和资源发现模式不断变化的技术基础设施;图书馆通过多种平台为读者查找信息提供一对一的帮助。信息发现是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在信息源多样化的今天,读者只有发现图书馆拥有可以使用的信息,才会使用图书馆,图书馆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5)馆藏(Collections)。图书馆提供能在质量、深度、多样性、格式与通用性方面足以满足要求的馆藏,支持大学的研究与教学使命。这条规则有6个绩效指标:图书馆提供与大学研究领域、重点课程或实力相一致的馆藏;图书馆馆藏整合了各种形式的资源,能通过虚拟和物理途径使用;图书馆建立特色馆藏,包括数字馆藏,并确保使用;图书馆有根据读者需要进行馆藏收集、组织、提供、剔除和保存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图书馆就学术交流模式的经济和可持续问题对读者进行教育;图书馆确保长期使用学术和文化记录。这些指标没有数量上的要求,真正体现了基于效果评价的理念。
(6)空间(Space)。图书馆是智力公共空间,用户为扩展学习、促进知识创新而在此和存在于物理和虚拟环境中的思想进行交流。其具体绩效指标有:图书馆建有简便易用的导航系统,支持读者自主使用图书馆虚拟与物理空间;图书馆提供安全的物理和虚拟空间,使学习和研究变得更容易;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提供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可靠、牢固耐用的物理和虚拟空间;图书馆使用物理和虚拟空间作为智力公共空间,读者在此能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展示、演讲等;图书馆设计教学空间,以促进合作、学习和知识创新;图书馆物理空间通过网络互连,拥有现代的、充足的且受到良好维护的设备和家具;图书馆提供整洁、能吸引人且充足的空间,其中拥有合适的环境、方便的服务时间、人员、资源和馆藏,方便学习和研究;图书馆的物理和虚拟空间设置咨询了读者的意见。对空间的评价不关注有多大面积的馆舍,只关心是否方便读者使用图书馆,体现了效果评价理念。
(7)管理(Management/Administration)。图书馆进行持续的规划与评估,以便熟悉资源分配,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使命。这条规则有9个绩效指标,即:图书馆的使命陈述与目标相一致,并能促进大学使命与目标的实现;图书馆人员参与大学为有效管理图书馆所进行的决策;图书馆有效地分配人力和财力,以推动图书馆使命的完成;在大学对图书馆需求与其他需求进行平衡时,图书馆的预算足以提供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合理期望所需的资源;图书馆与多个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如馆藏联盟),以实现更大的投入效益,同时扩大可以使用的馆藏数量;图书馆规划是建立在数据和使用正式及非正式方法进行效果评价基础上的;图书馆和图书馆的利益相关者就评价结果进行沟通;图书馆人员采用一种持续改进的文化;图书馆拥有为不断改进工作而收集、分析、使用数据及其他评价结果所需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8)人员(Personnel)。图书馆提供数量与质量充足的人员,确保在持续变化环境中完美并成功运作。这一规则的绩效指标有:图书馆人员在数量上是充足的,能够满足师生的多种教学和研究需求;图书馆人员有岗位和机构需要的足够教育程度和经验;图书馆人员兑现对持续职业发展的承诺,维护和提高他们自己和同事的知识和技能;图书馆人员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做出贡献;图书馆人员在专业上是有能力的、多样性的,并且得到授权的;负责改进和维持图书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人员持续追踪图书馆新技术的应用,并不断接受相关训练。人员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基础,这些指标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求很高。
(9)外部关系(External Relations)。图书馆通过多重策略参与校内及更大社区活动,以宣传、培养和提升图书馆价值。这一规则只有3个绩效指标,分别是:图书馆通过交流、出版物、活动、培育和管理捐助人等方式促进对外关系;图书馆定期与校内各方面进行交流沟通;图书馆人员对图书馆发出一致的信息,为了扩大用户对图书馆资源、服务和图书馆人员的认知,图书馆员要扮演图书馆使者的角色。搞好外部关系对图书馆来说是必要的。只有搞好外部关系,图书馆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读者。
2.3 附录
附录部分包括5个附录,分别是效果样本、标杆学习和同行比较、参考文献、图书馆标准的历史、2011年ACRL高校图书馆标准工作小组成员名单。效果样本、标杆学习和同行比较是附录的主要内容。“效果样本”提供了规则与绩效指标中部分规则下的某些绩效指标的效果样本,这使得前面相对比较原则的绩效指标具体化了。但标准的编制者并不要求图书馆在实际进行评估时都按照列出的效果样本收集本馆的效果数据,而是希望图书馆能根据本校的使命与目标收集自己的效果。“标杆学习和同行比较”在2004年《高校图书馆标准》中是主体部分的内容。由于2011年标准改变了评价方法,这些内容就不再是评价的内容了。由于标杆学习和同行比较是常用的评价方法,所以还放在附录,供使用者参考。
3 美国《高校图书馆标准》的借鉴价值
虽然没有全国范围的评估活动,但我国地区性高校图书馆评估活动一直不断,如吉林省在2011年3月就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对全省的高校图书馆进行评估,并在2012年评估了15所[7]。全国公共图书馆在2013年也要进行第五次评估定级工作,由此可知,我国的图书馆评估活动还是比较多的。与我国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评估标准相比,美国《高校图书馆标准》可供我们借鉴之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把“效果”作为对图书馆评估的依据
2011年《高校图书馆标准》的导言中指出,高校图书馆必须证明其价值,用文献记录证明它对所在大学整体效率的贡献,为应对高等教育的变化做好准备。可见,标准关注的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图书馆具体做了哪些事儿。标准的导言进一步指出,2011年版标准与以前版本的不同之处就是将图书馆应该为大学的效率做出的贡献清晰化了。换句话说,标准把图书馆工作应该达到的效果清晰化了。ACRL《学术图书馆的价值》报告中指出,这种依据效果评价图书馆价值的方法要求馆员考虑:读者从图书馆服务中得到了什么?读者实现了什么结果?[8]反观我国的图书馆评价标准,过于关注过程,也就是图书馆干过什么事儿,对做的事儿效果关注不够。例如,高校图书馆评价标准要求必须达到生均多少册书,结果许多图书馆买了大量无用的特价书充数,数量是够了,但有什么效果,似乎没有人关心。我国图书馆今后的评价也应主要关注“效果”,而不是“过程”。
3.2 关注图书馆对归属机构完成其使命的贡献
这种贡献不是看图书馆为归属机构(大学)挣了多少钱,而是看图书馆为学生完成学业、为大学完成教学与研究使命做了哪些贡献。标准的第一条规则“机构效率”主要评估的就是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的贡献,而且把图书馆应该做出的贡献列得比较详细。对于图书馆应该为大学做出哪些贡献,我们的图书馆不是很清楚,我们的图书馆评价标准也很少涉及。大学是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与研究使命才愿意付出人力、财力设置图书馆的。在大学的教育与研究使命下,图书馆的使命是什么,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3 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估体现在各个方面
2004年美国《高校图书馆标准》曾经把服务作为一项评价内容单独列出,并提出9个需要考查的问题。2011年美国《高校图书馆标准》的9条规则中没有服务,但这9条规则中除了规则2、7、8不是那么直接体现服务外,其余6条都直接体现了图书馆的某种服务状态,考查了图书馆某一方面的服务效果。这种全方位考查图书馆服务的评价方法也是我们在评估图书馆时值得借鉴的。
3.4 关注图书馆的外部关系
把高校图书馆的外部关系列为一项评价内容,这是值得借鉴的。在国内图书馆工作的人,包括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人普遍感觉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低下,自己的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这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图书馆自身的原因。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图书馆长期以来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宣传不够,同一所大学的成员有很多对图书馆工作了解不多,或者说不全面,大家不了解图书馆为大学的顺利运转和成长壮大做出了哪些贡献,所以在对待图书馆的态度上难免就会出现“在文件上重要,实际上不重要;评估时重要,平时不重要”的状况。高校图书馆注重外部关系,可以让同一大学的其他成员了解图书馆的资源、服务,这既可以增加图书馆的影响,也可以让图书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财力、人力保障。
标签:图书馆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美国教育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工作绩效论文; 美国工作论文; 公共空间论文; 评估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