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以“市场资源配置”一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资源配置论文,为例论文,一课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不是经典,在教学中必须基于教材,又善于超越教材。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社会科学课程,又是一门引领学生观察思考社会现实生活的生活实践课程,既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导向,又要密切关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因此,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更为必要,也更有研究开发的空间,当然也更需要教师的灵性与智慧。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于教材又善于超越教材已成为广大政治教师的共识,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还远未达到理想的水平。教材写什么讲什么,写到哪里讲到哪里,照本宣科、照搬照抄依然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也有教师为超越而“超越”,对教材断章取义,随意增删,甚至完全脱离教材自搞一套。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对基于教材、超越教材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必须结合教学实践,对具体的实施策略进行深层的研究。
基于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在。教材是课程专家、教学行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特点研究开发的,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正确阐述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方法和基本思想,在教学资源中最具科学性、权威性,是其他任何教辅用书、参考资料所不可替代的课程资源。但是,基于教材并不是教条式地照搬照抄。就政治课教学来讲,基于教材就是要紧紧抓住教材所反映的基本思想、精神实质,正确把握教材对知识与方法进行分析阐述的关键点、关键词,深入领悟教材分析问题过程中体现的辩证方法、思维方式。
超越教材,是教学的活力所在。在全省乃至全国辽阔地域统一使用的教材,难以及时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政策,总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关照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学实际和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因而缺乏一定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和本地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使之更具针对性、时代性、实践性,这样才能使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充分展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好引领学生关心社会、思考人生。但是,超越教材并不是否定教材,也不是简单地拓宽加深。超越教材主要是指不照搬照抄、不拘泥于教材,是在尊重教材、基于教材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思想情感,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选择、补充和调整,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实际,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有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创见,但不能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同时,超越教材,也不是课课要超越、处处要调整,这一切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基于教材、超越教材?也就是怎样在尊重教材、基于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本人在去年上了一堂研究课《经济生活》中的“市场资源配置”。这一课内容多,理论深,是许多政治教师感到教学难度很大的一课。这里结合这堂课的设计,从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资料三个方面谈一些操作策略。
1.从教材结构到教学结构——对教材结构的适度调整。就一个章节、一个课时的课程内容而言,教材的逻辑结构不完全等同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结构。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也关注到教与学的顺畅,但更多的是考虑知识阐述的系统性,问题分析的严密性,前后分布的均衡性。而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则应该着重考虑便于学生学习,必须有助于学生围绕主题理清知识线索、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相互联系中更好地理解知识、方法的本质与价值。因此,必须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在教材的基本框架内,对教材的逻辑结构、内容的前后程序作一定的调整,形成合理、清晰、流畅的教学结构。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可以在一框题内作些调整,也可以对一课几个框题的内容进行重新布局;可以将相关内容归类合并,也可以有必要的重复。
《市场配置资源》这一课,教材的逻辑结构是:
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调节的含义与过程→市场调节的优点→规范市场秩序(重要性和主要措施)→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这一逻辑程序简化了对市场经济的分析,突出了市场调节的过程与意义、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等重点内容。但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综合分析能力看,从教学过程的流畅来看,在总体布局上还不够合理,一些内容之间的衔接不够协调,逻辑不够严密。
我上这堂课设计的教学结构是:
◇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调节)的含义与过程→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调节的优点……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
与教材的逻辑结构相比,这里作了三点调整。一是在提出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后,先引导学生理解市场调节的含义与过程,再进而学习市场经济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有市场和市场调节,但市场调节不等于市场经济,只有当市场成为主要调节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才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二是在学习市场调节的优点后,先引导学生认识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再从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高度,学习规范市场秩序这一内容。从市场调节的优点,得出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启示,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引出必须规范市场秩序、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两个重点内容。这样逐步深入,使得层次更加清晰,逻辑更为严密。三是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联系起来,都作为弥补市场调节局限性、克服市场调节弊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限于时间,在本课时着重学习规范市场秩序这一内容,加强宏观调控只是提一下,在下一课时重点学习。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教材逻辑结构改编成这样的教学结构,能更好地在知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更好地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把握宏观方向,突出知识重点,抓住精神实质。
2.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的合理加工。教学内容必须依据教材内容,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基于降低学习难度的考虑,以及限于篇幅,对问题的分析不可能有过多的铺垫,不可能处处详细阐述,许多只是提出观点或点到为止。同时,由于从编写到使用上的时差,可能在一些问题的分析上滞后于新形势、新政策。因此,必须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处理,可以有所补充、有所删减,也可以是对具体的阐述进行提炼、精简,关键在于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安排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展开有意义的活动学习。
“市场配置资源”这一课时,内容多,理论性强,但对学生观察生活、认识当前我国的许多社会现实问题很有现实意义。由于内容多,所以教材省略了不少环节,对许多问题也没作深入分析,因此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我上这堂课时对教学内容主要作了如下处理:
◇简要补充介绍计划调节、计划经济的含义,帮助学生在与计划调节的比较中理解市场调节,在与计划经济的比较中理解市场经济。教材在指出“计划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后,就直接阐述市场调节和市场经济,对理解这一知识缺乏必要的铺垫和支持。计划调节是国家通过编制和实施经济发展计划,在全社会进行资源配置,是依靠行政力量进行自觉的、指令性的调节。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波动和供求变化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在经济运行中,社会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国家计划来调节,就是计划经济,以市场调节为主,就是市场经济。作这样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市场调节、市场经济的关键特征,同时也为学习后面的相关内容提供一定的帮助。
◇补充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市场调节的优点,也就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教材在阐述市场调节优点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引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必要性。这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又能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关心祖国的改革发展。
◇对市场调节自发性的辩证认识。教材把自发性简单归结为市场调节的弊端之一,我在教学中从利与弊两个方面对自发性作了辩证分析。市场调节是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是自发自动的调节。必须看到,这种自发性既是区别于计划调节的一个优点,正是自发自动,才能反应灵敏、及时调节,才能激励竞争,增强活力。同时又存在弊端,在利益驱动下的自发自动,极有可能出现扰乱市场秩序,危害社会利益、他人利益的不法经济行为。作这样的辩证分析,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弊端。
在教学中补充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方法,是为了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拓宽知识视野。因此,不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不必要求学生训练巩固。对教材个别内容进行的深入理解或归纳提炼,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基础知识。因此,仍然必须尊重教材、基于教材。
3.从教材资料到教学资料——对教材资料的恰当应用。教材配套教学内容,选编了一些参考资料,设计了一些问题情境,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但同样必须加工处理,既不必全部照搬应用,也不能全部弃之不用,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合理的选择。教材上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拓宽视野的典型资料和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教材上设计的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或过于繁杂的探究活动,必须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编或重新设计。特别是要选择一些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新信息、新实例,来替换教材中一些陈旧的、过时的资料,或弥补教材中现实材料的不足,使教学过程更具时代性、现实性。
在“市场配置资源”这一课,教材穿插了一些典型、生动的图片资料,设计了一些灵活的问题情境,提供了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但在一些教学重点难点上设计的问题思考不够,联系社会热点的素材较少。我上这堂课时,在选用教材一些资料的同时,另外设计、安排了一些问题情境和现实材料,如:
◇在学习市场调节、市场经济的含义和优点时呈现问题:“市场调节,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经济。这两句话对吗?”指导学生带着这一问题看书、思考,在发言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点。
◇在指导学生学习市场调节的优点后,我简要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历程,指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既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市场调节的优点,又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
◇在学习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时,我列举了前几年毒酒、毒大米、瘦肉精、苏丹红、注水牛肉、“无营养”劣质奶粉、“三鹿”有毒奶粉等事件不断曝光;全国企业的库存积压产品1988年为2000亿元,2009年达到3万多亿元,主要是在家居用品、家电、服装、鞋帽、箱包、手机等领域,“现在很多工厂的服装出厂都是论斤卖的”;2005年到2007年上半年是山寨手机的黄金时代,因此大量厂商涌入,现在是积压手机当工资发。以这样的典型实例,引领学生在观察生活中正确理解市场调节固有弊端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在学习规范市场秩序这一内容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
始建于1900年的哈尔滨啤酒集团,百年来经久不衰,不断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第五大啤酒酿造企业。“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酿酒”,是哈啤传承百年的“训诫”。哈啤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该集团执行主席李文涛曾说:“历史告诉我们,要做长寿企业,必须讲求诚信。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用经济。”
请讨论思考: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用经济”?
通过这一活动引领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认识完善市场规则、打造诚信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上述这些材料和问题情境指向重点,联系生活,问题灵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观察生活和思考问题中理解知识、领悟道理,而且蕴含着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蕴含着正确的价值导向。选择合适的现实材料,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是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问题探究活动的重要前提,因而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而“善于运用”,就必须既坚持基于教材,又善于超越教材,就必须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胆识和智慧。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不断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必须密切关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不断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必须熟练掌握选择材料、设计问题、组织活动等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不断提高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的能力。
(原标题: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