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以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 查碧群

查碧群

(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将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应用到临床麻醉以及镇痛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110例接受手术治疗并适用于硬膜外镇痛的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标本纳入时间范围为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所有患者通过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55例。其中给予浓度0.25%罗哌卡因进行麻醉镇痛的患者为对照组,给予浓度0.20%罗哌卡因进行麻醉镇痛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在临床麻醉以及镇痛治疗中应用0.20%罗哌卡因有着更好的麻醉效果以及镇痛效果。

【关键词】罗哌卡因;临床麻醉;药物浓度;镇痛效果;对比分析

罗哌卡因在临床上主要在神经阻滞、局部静脉麻醉、腰部麻醉、产科镇痛以及硬膜外麻醉之中应用,也可以将其应用于临床手术麻醉,能够在患者术后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但是,对罗哌卡因使用时的药物浓度却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对其应用的效果存在争议[1]。因此,选取本院110例接受手术治疗并适用于硬膜外镇痛的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将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应用到临床麻醉以及镇痛治疗中的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110例接受手术治疗并适用于硬膜外镇痛的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标本纳入时间范围为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所有患者通过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55例。其中给予浓度0.25%罗哌卡因进行麻醉镇痛的患者为对照组,给予浓度0.20%罗哌卡因进行麻醉镇痛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的男性32例,女性23例,患者的年龄间26为到61岁,平均年龄为40.9(s=4.4)岁;观察组患者中的男性31例,女性24例,患者的年龄区间25为到60岁,平均年龄为41.5(s=4.6)岁。全部患者中:心脏手术患者13例,肺癌患者14例,胸部创伤患者17例,妇科手术患者26例,肿瘤患者40例。并且,全部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做对比实验。

1.2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首先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同时对患者通过气管插管开展机械辅助通气。然后,对患者通过静脉联合硬膜下麻醉开展手术,在对患者完成硬膜外穿刺后,就可以将浓度为0.20%的5毫升罗哌卡因利用硬膜外导管注入。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密切观察,在确定患者的感觉阻滞区没有出现不良症状后,在对患者开展麻醉诱导。使用的麻醉诱导药物有阿曲库铵、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咪达唑仑。药物的用量为:咪达唑仑2毫克到3毫克,其余药物则是根据患者的体重给药,舒芬太尼为每千克/0.5克,依托咪酯为每千克/2毫克,阿曲库铵为每千克/0.5毫克。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监视,并每隔60分钟为其注入5毫升浓度为0.20%的罗哌卡因;在手术结束前30分钟,再为患者注入5毫升浓度为0.20%的罗哌卡因。在完成手术后,给予对照组患者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给予观察组患者浓度为0.20%的罗哌卡因。并且,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2]。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术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值区间为0分到1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越严重。同时,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时间,然后开展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开展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通过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时,表明资料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如表1所示。

2.2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拔管时间为(19.8±5.9)分钟、意识恢复时间为(10.8±4.7)分钟以及自主呼吸时间为(7.2±3.6)分钟;对照组患者的拔管时间为(20.1±6.2)分钟、意识恢复时间为(11.2±5.1)分钟以及自主呼吸时间为(6.9±3.8)分钟。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手术作为目前在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有着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但是,在对患者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麻醉,才能够降低患者的疼痛,使患者能够更好的接受手术治疗。而罗哌卡因作为一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麻醉药物,其属于酰胺类长效局部麻醉药物,不仅能够长时间的发挥麻醉作用,还不会产生较大的毒性,将其应用到临床麻醉以及镇痛之中,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3]。

而在对患者使用罗哌卡因的过程中,药物浓度将会直接关系到对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镇痛效果。在使用低浓度时,罗哌卡因具有运动阻滞以及感觉阻滞分类的特点;而在使用高浓度时,罗哌卡因具有优于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的特点。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使用低浓度的罗哌卡因能够取得与高浓度相同的麻醉效果;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说明使用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可以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

综上所述,在临床麻醉以及镇痛治疗中应用0.20%罗哌卡因有着更好的麻醉效果以及镇痛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伟, 孙娟, 苏瑶. 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应用的效果分析[J]. 家庭医药, 2017,34(1):057-058.

[2]马宏英.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 v.31(10):78-79.

[3]高焕龙. 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应用效果及VAS评分影响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 6(32):47+50.

论文作者: 查碧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8月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  ;  ;  ;  ;  ;  ;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以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 查碧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