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人教育的“产业化”_成人教育论文

论成人教育的“产业化”_成人教育论文

成人教育“产业化”反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论论文,成人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44(2002)01-0030-02

自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鉴于社会关系的复杂和社会主导价值的更迭,教育本质的“迷失”屡屡出现,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依然存在,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经常以和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来同化教育。普遍联系的事物往往具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通性,如政治活动具有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功能,教育也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但无论怎样共通,在联系中也不能混淆其区别和本质。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教育的本质属性,将其“产业化”必将导致成人教育本质的迷失。这是因为,成人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致力于开发人类的人力资源;最根本的、最终极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若舍弃“育人”,成人教育就不能再称之为教育。

一、成人教育产业化是人们特定历史时期内经济需求过分强化的产物,它的产生虽有其历史条件,但是合理性和可行性仍需要慎重考虑

首先,社会生活内容是多面性的,成人教育所反映的社会需求也应该是多样性的而不应是单一的,经济功能只能是它的“某一”而非“唯一”。虽然经济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但“最大的”不等于“全部的”;更何况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也不能排斥其他社会生活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成人教育一方面要受政治、经济制约,服务于“最大的”政治,满足政治、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成人教育也要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折射社会道德、精神和文化的要求。

其次,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当然也包括成人教育来“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近乎痴人说梦。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内需不足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城市化的滞后把大批农村人口甩在了市场之外;体制的不稳定,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造成人们的储蓄倾向不合理;收入结构中常规性支付不足,即中国职工的常规性收入太低,无法购买住房和汽车等物品。专业化的分析告诉我们,成人教育的消费即便总量再大,也无法列入影响内需的主要原因之中。成人教育产业化的拥戴者把银行里的几万亿储蓄、百姓储蓄第一投资意向是教育消费的调查结果以及当前经济领域的“消费疲软”问题不同领域的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普遍联系,进而得出大胆的推论:通过启动教育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以完成国家的经济增长目标。这种做法可以说具有自己一时的合理处,但是不具有长久推广的价值。因为它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考虑经济问题的解决而仅仅把教育作为一种简单的经济手段;而且,教育拉动整个内需的作用值得怀疑:银行里的几万亿储蓄,普通老百姓才占有多大的份额?即使通过提高教育消费使占全部人口百分之八十的普通百姓竭尽储蓄,又能拉动多少“内需”?

实际上,成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实现的。也就是说,成人教育不能或者不能很好的拉动内需,从而也不能很好地通过这种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它需要的是实现自己的教育任务。可见,成人教育产业化不一定有必需的理由。

二、市场唯利性将扰乱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人们或者会说,既然不是基础教育,不是义务教育,那么成人教育产业化有什么关系呢?不要忘记,我们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现在的现实更多的是社会转型期间容易出现不公,而非社会大同,如果纯粹以经济利益作为人们能否接受教育的标准无异于公开表明:“教育产业”本来就不是普通百姓的消费范畴,而是经济贵族的特权!这显然有悖于民主社会的追求。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对典型成人教育参加者的调查,受教育水平越高、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更容易参加成人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靠的是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如果占人口多数的不良教育者的素质不能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何以开展?中华民族何日才能腾飞?再者,教育需求本质上是一种权利,你不能不满足,这与一般的商品不一样,似乎也不应该适用一般的经济规律来衡量,成人教育虽则不是必然要接受的教育形式,但关乎社会公正的时候却与义务教育有相同的特征。

此外,即便不谈如此深远的目标,仅从纯粹市场化的弊端来看,这一步也应该慎之又慎。因为既然是产业,则必有其发展的规律,必有其要遵守的发展程序。“产业”向来以“利益最大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最终目的,容易产生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的倾向。如果把成人教育也发展为产业,追逐利益也成为成人教育压倒一切的行为目标,那么,凡是与求利相违背、甚至虽然不相违背但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成人教育行为,都将会被无情地淘汰;成人教育产业化以后,它的经济价值无疑会得到充分的扩张,但又怎么来保证它的非经济价值不至于萎缩呢?

这种市场弱点在社会力量办学的自由竞争之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其一,唯利主义办学思想影响社会办学的健康发展,导致把办学作为生财之道,经济收益高、投入少的专业就大办而特办,大家抢着办。有的办学主体为了获利,高收费、乱收费成了他们的主要手段。这些做法严重影响了社会办学的健康发展,在群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其二,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会产生社会办学的盲目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它反映到社会办学的自由竞争中,就易形成不顾市场需求的某种办学“热”,这种“热”一旦形成,只有当生源严重不足、无法组班时才能降温,这种滞后性的影响,会造成办学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

三、成人教育产业化抹煞了精神构建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社会发展不仅要通过经济流通,更重要的一点是精神构建。历史告诉我们,纯粹选择经济不是一条完全正确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单纯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但单纯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而教育是阻止这种趋势的重要方面,如果连它也陷入经济的泥潭不能自拔,那么我们的明天如何可以美好?当年,清朝和日本的留学生同时到达德国学习技术,德国总理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不久的将来日本必然超过中国。他的理由是中国学生仅仅专注于“方法论”,而日本人却更重视在技术学习的同时吸取德国人的精神。历史证明了他的预言。我们难道不应该从中汲取些什么吗?

四、国外的实践未必能为成人教育产业化提供充足的论据

许多人以国外的“教育产业”事实作为我国成人教育可以产业化的参照依据,如:“美国有27%的私立大学是可以营利的,日本也有21%的私立大学营利”等等。不过,我们要问:“可以盈利的大学”和“以盈利为目的大学”即“大学产业化”是不是一回事?推而广之,可以盈利的成人教育机构和以盈利为目的成人教育机构是不是一回事?同时,国外可以盈利的大学多局限在私立范围内,而且,还是私立大学的很小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把教育作为产业来办的,既不是教育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形成主流的趋势。事实上,在国际社会里,大都认可教育是“公共事业”,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政府都要资助。而且,还有明文规定:办教育不得以盈利为目的。所以说,国外存在着教育产业,但不足以为我国成人教育可以笼而统之产业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照。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我们的办学单位在职业道德上和西方的距离很大,无视这一点,自然可以得出不负责任的结论。

同时,即便是在西方,也有对教育商品化的批评,如加拿大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描述从二战结束到上个世纪70年代的“长期繁荣”的阶段的时候就曾说过,这个时期教育被极大地商品化了。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成人教育不能产业化。当然,这不能否认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笔者亦曾公开撰文描述职业教育的就业价值问题,但前提是明了它的比较对象,而且并不以就业价值为职业教育的最重要和终极价值。惟其如此,方能对我国的成人教育提出真正合理的意见,才能不负成人教育的“教育”之名。

标签:;  ;  ;  ;  ;  

论成人教育的“产业化”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