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辅导员的视角下,对高校特殊学生的教育帮扶工作案例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特殊学生自卑的源泉往往来自于对自己的认知不清,过分的夸大自身存在的缺点,而忽视了优点;他们通常从小依附在母亲身边,习惯目前的生活的状态,一旦脱离开,会立马感到不安全;没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认为:在学习生活上尽可能为他们的提供一个“最少受限制”的环境;配备“积极”的帮扶教师队伍;在心理上开启了心灵之窗,让其充分悦纳自己;有效的在残疾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特殊学生;教育帮扶;案例
案例背景
2017年8月,我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担任了辅导员这一角色。满怀激动和斗志昂扬的心情准备迎接9月份即将入学报到的大一新生们。在我印象中“00”后的大学生们本该是活泼爱动、朝气蓬勃的少年们。但意料之外的是见到一位母亲手推轮椅缓慢向我这里走来,轮椅上坐的是一位爱笑的男孩,与他相谈了几分钟,发现他言语不多,却格外懂事,让人觉得能量很强大。迎新的这天人山人海,还没来得及与他长谈就已经被志愿者们带往了宿舍。傍晚时分,我匆匆从场地赶到他的宿舍,决定与其和其母亲进行一次长谈,谈话中我了解到有关他的情况: 曹X X,男,20岁,安徽合肥人,独生子,出生不久后便患有先天性脊肌萎缩症,生活不能自理,一直以来都在轮椅上度过小学至高中生活。母亲也一直陪伴其左右,照料他的生活和学习,而父亲一直在外靠打零工养家糊口,家庭经济收入微薄。母亲告诉我选择这个学校和专业是因为其堂姐也是在这读书,孩子喜欢玩游戏,喜欢与熟悉的人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在曹XX报到前,学校已经为其安排了一间一楼的单独宿舍,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其母亲照料起居生活。
在两个月时间里,我坚持着每周一次的访谈。渐渐的,他的话多了起来,从他的口中我得知了原来他也很自卑,因为先天性身体的缺陷导致无法与其他同学一样参加活动,总觉得“低人一等”,有时会感觉到他人总是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来看自己,或许是在某个地方在讨论自己,所以他很少主动开口说话,生怕自己犯一点小错引来大家的嘲讽,他认为只要远离人群才是最好的保护措施。
案例分析与处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以上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该生存在着较重的自卑感。不难理解,他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建立关系的背后是生理上的缺陷阻碍了物理空间的靠近,也就无法与他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长期以往,唯有与熟人或在游戏里才能倾诉出来。他渴望自由、成功、友情,可现实却是如此残酷,加之经济方面的压力,他又是无能为力,内心的不安和惶恐让自己不断的沦陷在自卑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此外,与同龄人相比,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完全照搬普通大学生的教育范式,在这两个月时间里,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的效果总是不停的出现反复,也正是因为这样,从而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针对上述两点情况我认真分析了缘由并总结了以下几点: ①自卑的源泉来自于对自己的认知不清,过分的夸大自身存在的缺点,而忽视了优点。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被上天赋予了独特的优点,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人身上也会隐藏着惊人的天赋。而曹XX的优点就是自强不息,一颗永不服输的心。 ②从小依附在母亲身边,习惯目前的生活的状态,一旦脱离开,会立马感到不安全感。当单独一人时,总是会表现出急促不安的样子,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③没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在对其访谈时,发现其对待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着认知差异,诸不知“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1]”若想真正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要每个人对它的深刻认同和践行。
案例处理: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深刻感受到特殊学生就像是一片特殊的树叶一样,他们需要汲取更多的营养和希望才能茁壮成长。尽管他们已经成年,但心智方面仍然有所欠缺,需要经历长期的磨练才能真正长大。尤其是特殊学生中的残疾人,他们更是这个群体中的弱者,在“看见的地方”上总是处于被关怀、被呵护的对象,而在“看不见的地方”却无人问津。作为辅导员,我们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有责任为这群可爱的人撒下希望的种子。正因为他们特殊,所以需要倍加呵护。
1.具体问题具体教育
在心灵上开启一扇窗,通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悦纳。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是残疾大学生们开启心灵之窗的钥匙。为了更好的让曹XX清晰的认识自己,发现身上的优点并展示出来,笔者专门请来了心理学专家为其进行了一次“房树人”的游戏,在这个游戏结束后,我们观察到了这样一个惊讶的图像,在一间屋子的前面是一棵硕大的杨柳,树的前面站着的是一个比树还要高大的男孩眼光目视着前方,可手却在紧紧抱在了胸前。心理专家告诉我这就是他的内心写照,尽管有了大树保护家,可是他还急切的想靠自己的力量保护,但是紧抱的双手代表着他的无奈,力量薄弱。于是,笔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与他重新的进行了一次谈话: 我(语气平和的说):曹XX,你有什么想说的么,我很乐意的聆听你的心声,相信我只要你愿意敞开心扉,老师和家人们会全心全力的帮助你的。 曹(声音哽咽道):老师,你知道么,每当我看到别人能快乐潇洒的奔跑时,我是多么多么难过,并且还要被他们视为“同情”、“怜悯”的对象。是不是有身体缺陷的人就要永远“低人一等”,没有奔跑的权利,没有助人的权利,甚至没有一个做正常人的权利。我不愿意同那些“怜悯”我的人一起沟通,因为他们与我不一样。 我:那如果有天,你在路上看到一位大病初愈的同学,你与他热情的打招呼,他却不理不睬,你的心情会是怎么样呢? 曹(果断的说道):那我肯定会特别生气,怎么能这样呢,我是出自好意关怀他,他不应该这样对待我。即使心情很糟糕,最起码应该点头示意下,难道是我引起他的病因么。 我(赞成的语气):你能这么想很好,说明别人与你一样,都是需要互相关怀的,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很特殊。 曹(似有所悟):我明白了,是我太看重自己的问题了。不应该将身体缺陷视为阻碍大家交流沟通的屏障。今后我会好好与他们相处的。 我:很好。那咱们能说说这幅图画么? 曹(声音哽咽道):恩…… 一直以来我都习惯于家人的照顾,承受了他们太多的爱了,我不知道这一生该如何去报答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有朝一日能够有能力保护他们,报答他们,不让他们为我再劳命奔波,所以我…… 我:所以你把自己画在了房子和大树的最前面,比树还要高大,这样就可以保护到他们,是么。 曹:是的。可是现实太过残酷了,命运如此的捉弄我,让我从出生下来就与他人不一样,所以我只能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才能比得上他们。从小到大都是母亲和父亲在照顾我,让我衣食无忧,能够顺顺利利考上大学,付出的太多太多了,不知道怎么报答这份恩情。 我:是的,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曹:恩,也一直习惯了他们的照顾,甚至很依赖于母亲。每每看到母亲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都感到温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每天的上课途中,我都要想多跟她说会话。 我:是的,你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孩子。 曹:老师,您说像我们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残疾学生,究竟能为社会、为国家做什么呢。社会的资源并没有因为我们而倾斜多少,反而遭遇了更多的不公正、不公平待遇。 我:我理解你的感受。现在中确实是因为高校残疾学生所占比例很低,而不能享受“特殊高等教育”和“特殊培育计划[2]”。但并不阻碍甚至成为我们成长和进步的绊脚石,尤其是行为还没真正实施,就在思想上产生错误的观念。残疾学生只要心理不卑微、不扭曲,任何困难都会在强大的内心前畏缩,你说是么? 曹:是的,老师,您说的对。是我太过于消沉了,没能看到这些。虽然我们力量微弱,但是总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我(欣慰的说):你能这么想我很开心。你的能量已让我感受到了你的自信和决心。我相信有一天你会成为画中的那个男孩,有能力撑起保护家人的大伞。让我们一起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2.教育后的效果
2.1自我评估
两个月后,当我再次约谈曹XX时,他的喜悦之情跃然脸上。他告诉我这段时间里主动与志愿者们(在入学时,安排的学生志愿者)进行了交流并且报名参加了班级里的活动,母亲也很放心的让他与同学们一起上学。此外,还利用了业余时间在网上选修了一门专业课程。谈及未来的打算时,他自信的告诉我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读一个名校的研究生,进而争取早日能够找到一份满意工作,报答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也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最后他向我说道“‘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若是一直将天生的不幸一直延续到往后余生,那就是最大的不幸。”
2.2笔者观察与评定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曹XX的真实状况。笔者两个月来一直对他进行深入观察,发现他的改变较之前有很大的改变:①与同学们之前的关系相处的更加融洽。比如在上学的路上时,身边总是围着一群热闹闹的同学,同学们的话语不时惹得他哈哈大笑,母亲只是在旁边面露微笑的看着他们,一切是那么的和谐;在课堂上,曹XX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与老师的交流也多了起来,有时还会主动的提出疑问。②学业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要知道的是他的双手是不能长久的持重物的,就连拿笔的时间都不能过长。对他来说,一场短短90分钟的考试要比他人过得更加漫长而又匆匆,尽管这样,他还是取得了傲人的成绩,门门优秀。③形成了稳定的政治态度,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次谈话后不久,曹XX 就向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示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问及想法时,他告诉我只有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才能茁壮成长,不管是城里人、乡下人、健康人、残疾人、男人、女人、成年人、儿童、群众、干部、这个组织的人和那个组织的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他的“中国梦”就是成为自由发展的人,为家人、社会和国家奉献出全部之力。
案例启示 “每个人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3]”残疾大学生是高校一股积极的、有力量的思想引领群体,能否真正做到统一心弦,碰出火花,关系到他们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我认为此次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具体如下:
一、在学习生活上尽可能的提供一个“最少受限制”的环境。残疾学生的生活大多数是无法自理的,需要家人和朋友们的照料。因此首当其冲的是要重视起他们的生活保障,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受限制的客观环境(如提供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宿舍、减缓楼梯的坡度、提供专用的扶手和桌椅设施等等),营造出一种“温暖大家庭”的氛围。进而提升残疾学生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总而言之,尽可能的要为残疾学生提供一个最大化的“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以确保他们基本的生活和学习保障。
二、配备“积极”的帮扶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对于残疾生来说,能否遇到一个有“爱心”,有“责任”的教师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目前高校里绝大多数是辅导员担任了这一角色,但并未形成一种专门帮扶结对。此外,还有很多人抱有着“学生不出事”就好的想法,因此得过且过。诸不知这些潜在的风险会对残疾群体来说是最为致命,长期的漠视和“消极”态度势必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展。因而选拔、培养一支具备“积极”意识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三、在心理上开启了心灵之窗,让其充分悦纳自己。残疾大学生的心灵大多数是半封闭状态的,但是他们一旦触碰到炽热的爱便会立刻敞开心扉,向你述说无尽的现实和憧憬。他们有着比平常人更为细腻的情感,有着更动人的内心独白,有着更质朴的善良。他们有包容世间一切的善心,但却被肢体的残缺禁锢了美好心灵,无法体会到拥有的能量,也就没法正确的悦纳自己,没法迸发出璀璨的光芒。唯有所有人倾注一心,将无微不至的关怀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管理中,细无声的推开他们心扉,使其充分悦纳自己,体会到自身无穷无尽的力量,进而打开心结,与老师和朋辈们吐露心声,活在当下,感受美好。
四、有效的在残疾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和提升离不开每个人对它的深刻认同和践行。但是残疾大学生迥异于平常学生,其生理和心理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教育范式,必须另辟蹊径才能有效的在他们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更何况,“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4]”他们有着足够的智慧和勇气面对社会现实和追求希望之光,伟大“中国梦”的开启是需要他们的这份智慧和勇气的。
参考文献:
[1]安治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佘超,王晓云,蔡心心.《人文关怀视阈下残疾大学生政治观培育》[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3-87.
[3]肖敏.《动情的语文课最是动人》[J].《湖南教育B》,2017,(3):1-1.
[4]厉才茂.《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历史方位(上)》[J].《残疾人研究》,2018(1):4-11.
基金项目: 安徽建筑大学2018年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特殊学生教育帮扶研究》(2018xga1004)
论文作者:樊远兵,夏雨朦
论文发表刊物: 《青年生活》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残疾论文; 的人论文; 学生论文; 母亲论文; 他们的论文; 自己的论文; 的是论文; 《青年生活》2019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