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凉山 615000)
【摘要】目的:探究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方法:以我院诊治的凉山地区42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CT表现及X线平片表现,结果:通过临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8%,36例患者累及的肺段达到2个及以上,2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显示为小片状的淡影,12例患者为弥漫栗粒性病灶,18例患者伴有纵膈淋巴结肿大;结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发病急,影像学表现为多形态、纵膈淋巴结肿大、纤维化。
【关键词】艾滋病;肺结核;影像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172-02
医学研究发现,虽然肺结核是艾滋病最为常见的机遇性感染,但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感染艾滋病患者(AIDS)的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胸部CT影响与单纯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相同[1]。为了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胸部影像学特征进一步分析,本文以我院诊治的凉山地区42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临床新感染患者为对象进行了探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8月-2017年2月接诊的凉山地区42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5.6±2.4)岁。对患者AIDS诊断依据美国疾控中心(CDC)在1993年发布的诊断标准,对于肺结核的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与治疗指南》标准。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35例、浅淋巴结肿大30例,口腔黏膜溃疡19例。
1.2 诊断与治疗
所有患者先确诊肺结核病然后发现HIV抗体呈阳性。28患者痰涂片培养抗酸杆菌阳性,15例患者痰菌阳性,12例患者结核抗体试验阳性,8例患者进行颈淋巴结活检证实为结核。血白细胞升高患者15例,浓度为10~15.8×109/L,降低患者8例,浓度为1.8~3.8×109/L,血红蛋白下降患者27例,浓度为68~105g/L,谷氨酸酶基转移酶升高患者12例,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患者12例,痰培养肺克雷伯杆菌患者13例,肺炎双球菌患者8例,痰真菌培养阳性患者7例。
对本次42例患者行抗结核治疗,3HRZE/9HRE(H为异烟肼、R为利福平,Z为吡嗪酰胺,E为乙胺丁醇)。
1.3 影像学检查
本次对患者的X线机检查选用飞利浦Digital diagnost 数字化成像拍片机,CT机采用GE128排螺旋机扫描机,层厚为5mm,层距为5mm[2]。胸部CT肺窗与纵膈窗结果分别进行显示。患者影查结果由2位资深的影像学医师进行盲法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病灶部位、病灶形态、密度、淋巴结肿大、胸膜变化情况和肺外结核情况等。
2.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42例患者中共有35例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痊愈。14例患者在进行抗结核化疗前发生肝功能损害,因此需要先进性肝功能治疗,8例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6例患者的血小板减少,2例患者发生药物性皮炎,1例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共计3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8%。
2.2 胸部影像学特征分析
42例患者全部进行X线片检查,40例患者行CT检查,通过分析影像资料,确诊浸润性肺结核病34例,占80.9%,患者病变18例病变部位为两肺上叶,16例病变部位为两肺下叶,18例患者病变同生死受累两肺上下叶(图3),患者两肺为淡片状模糊阴影,部分患者为大片状,且边缘模糊。8例患者为弥漫栗粒性病灶,病灶直径2~4mm(图4)。22例患者伴有纵膈淋巴结肿大、15例患者伴有肺外结核(图1),空洞形成13例(图2),15例患者胸腔积液。
图4 肺结核累及多个肺段。结核灶呈结节、片状,波及左肺下叶背段
和右肺上叶前段
3.讨论
HIV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导致对各种致病微生物的免疫例缺陷,大大增加了机体感染及发生肿瘤的风险。结核病是AIDS患者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机会性感染疾病。有文献报道指出,AIDS患者感染结核病的几率是其他患者的30倍以上[3]。近年来,随着艾滋病患病人数的增加,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现代医学研究已经掌握了该病症的致病机理[4],首先HIV会侵袭CD4T淋巴细胞,进而导致该淋巴细胞减少,并抑制巨噬细胞,结核杆菌的生长能力虽也相应受到抑制,但会促进结核性肉芽肿形成,造成结核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疾病。由于结核感染是一种细胞介导免疫,且CD4T细胞发挥主要作用,因此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不具有典型性。本次诊治的患者多为凉山地区彝族居民,患者对于艾滋病及结核病缺乏了解,这也是造成患者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次对我院诊治的四川凉山地区42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发现,该病症发病时间急,且病情进展比较迅速,对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后,起到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达到73.8%。这与其他文献报道基本符合[5]。与单纯肺结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相比,由于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病灶多表现为斑片状或者大片状淡影。本次42例患者中,患者病变部位主要以两肺淡片状模糊阴影、大片状融合、边缘模糊为主;患者病灶形态不一,栗粒性肺结核表现为弥漫栗粒状结节影,胸内淋巴结肿大患者则主要是双侧淋巴结肿大,纵膈淋巴结肿大患者则表现出多组淋巴结增大,部分患者出现融合。形成空洞患者洞壁都较薄,部分患者为无壁空洞。
综上,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症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患者影像特征并不典型。临床医师与放射科医师对此应予以重视,提高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症警惕性。
【参考文献】
[1]余复火,赖晓宇,黄培生.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与单纯肺结核患者胸部影像学特征的对比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16:3029-3032.
[2]杨德福,陈哲,张学丽.艾滋病合并肺结核26例临床分析[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05:98-99.
[3]牛海军.艾滋病合并肺结核46例胸部CT表现分析[J].临床医学,2015,09:105-106.
[4]刘建国.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肺结核影像学特点及与CD4的相关性[J].临床医学,2015,11:77-78.
论文作者:方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患者论文; 肺结核论文; 艾滋病论文; 影像论文; 片状论文; 特征论文; 病灶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