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测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应用论文_赵玲 吕振海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沈阳市 110043)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产品质量始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所以完善、标准、规范的测量管理体系是提升企业质量管理综合能力的保障。本文基于标准、规范的业务流程对系统建设总体目标、系统逻辑架构、系统设计原则以及测量管理体系建设内容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验证了通过建立测量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计量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标准化的计量管理体系,为企业质量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流程,测量管理体系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企业产品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工人的操作技术,还会受到生产过程中检测工具和监测设备状况的影响。对产品质量的评价主要依靠于生产过程中的定量分析,即由“量”变带来“质”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检验监测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数据和曲线表现出来。那么,要想客观评价产品的质量情况,就需要有相应的计量技术作为支撑,也就是说计量的管理工作规范与否、标准与否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以规范、标准的业务流程为基础,借力信息技术,规范计量检定业务,提高计量管理体系运行效率,建立健全规范化、标准化的测量管理体系已势在必行。

1总体目标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依据GB/T 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和GB/T 15481-2001《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等标准,结合企业相关业务流程,建立健全企业测量管理体系,提高测量技术水平,实现测量管理相关工作的网上申报、审签和归档等工作,从而提高作业处理效率,实现信息共享,规范测量管理业务,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促进企业顺利通过质量体系认证(ISO9000、QS-9000)和国家“完善计量体系检测体系”认证。

2逻辑架构

按照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系统逻辑架构,如图2.1所示:

图2.1测量管理体系逻辑架构

3系统设计原则

安全性。通过建立严谨、全面的权限控制以及系统日志备份等安全保密机制,保证系统符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要求。

可靠性。在非正常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情况下,系统能够保持正常运行;在硬件系统负荷之内,保证运行环境的稳定。

易用性。系统操作简单易学,贴近用户习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用户使用。

易维性。系统采用松耦合设计,并提供详细的用户手册,便于系统出现故障时快速诊断和修复。

可扩展性。在原有系统架构下能够进行功能扩展,便于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同时系统提供与其他应用系统的接口,方便企业级的集成。

4测量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测量管理体系由内部审核、测量设备配备控制、预防措施、纠正措施、测量过程策划和设计规划、方法选择偏离验证与评审授权、监督管理、文件控制管理、不合格测量设备控制、外部供方管理、管理评审、参考文件、期间核查监督管理、人员管理等14个功能模块构成,如图4.1所示。

图4.1测量管理体系逻辑架构

4.1内部审核

管理者依据各部门或审核要素现状和重要性确定审核频次,并在系统中编制年度审核计划,主要包括审核要素、审核日期等信息(如图4.2),然后进入审批流程。审核计划由领导批准,每年至少一次,并要求覆盖管理体系的所有部门。内部审核计划审核通过后,在内部审核实施之前,由审核组长填写内部审核现场检查准备信息,如受审核方、审核目的、审核项目、相关文件、审核日期等项目,并发送至其它部门质量负责人。各部门质量负责人在接收到审核实施通知后,进行审核准备,受审方如对时间安排和审核组成员安排有异议时,将信息返回给审核组长,审核组长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在审核准备完成后,审核组长组织审核员进行现场审核,并填报现场检查记录表。如果检查出现不符合项,审核员还要填写《不符合项》报告,经受审核方代表签字后,发送给责任部门的质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根据不符合项给出相应的纠正措施,并提交本单位领导批准,最后经审核员验证通过。

图4.2 添加内审计划

内审结束后,审核组长根据审核结果对质量体系运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编制《内部审核报告》,提交质量负责人,发起审核报告流程。在审核流程结束后,将审核中形成的各种文件和记录进行保存,不允许再被编辑修改,审核中形成的各种文件和记录在系统中保存归档五年以上;同时,通过系统可以实时查询内审进度及审核情况。

4.2测量设备配备控制

各分厂准备采购测量设备前,通过系统填写测量设备配备评议表,提交至计量中心相关负责人,计量中心经过评定后给出意见并反馈回需求部门,从而控制分厂配备测量设备,并进行采购备案;与此同时,建立计量器具的相关台帐(如图4.3)。

图4.3 测量设备台帐

4.3预防措施

质量管理部门需要识别潜在的不符合项,并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因素,防止不合格品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及时了解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过程运作、质量趋势及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在日常的检查和监督中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时向各责任部门下发《信息反馈单》,责任部门则按照相应流程(如图4.4)完成预防措施填报以及归档等工作。

图4.4 预防措施流程

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建立对预防措施的统一管理。在加强对预防措施实施与验证过程控制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其它审核的输入信息。

4.4纠正措施

当有不合格品或不符合项发生时,即发起纠正措施流程。首先由质量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调查分析产生问题的所有潜在原因,并评价出现的不合格对质量影响的重要程度(纠正措施程度)。然后技术负责人在《纠正措施表》中对不合格事实进行描述,对纠正时间、方法、质量等提出具体要求,制定最佳消除问题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措施并在系统中记录。纠正措施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实施完成由责任部门负责人记录完成情况和完成时间,提交至质量管理部门,由其负责人组织内审员或其他人员负责对实施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跟踪验证并进行评定,如无效应调查分析原因,要求责任部门(班组)重新提出措施计划。

在系统中对纠正措施实施与验证进行控制,填写相应的信息后提交审批流程(如图4.5)。

图4.5纠正措施审批流程

4.5测量过程策划和设计规划

测量过程策划和设计规划的目的是将产品要求转化为设计要求。根据测量管体系的要求,对每一个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测量过程策划和设计规划模块能够将整个策划过程和所有关键信息完整记录,能够迅速检索测量过程项目,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对测量过程的策划和所有关键信息进行完整记录,并能够对测量过程项目进行查询(如图4.6)。

图4.7添加方法偏离验证内容

4.7监督管理

根据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加强计量监督管理,将监督卡纳入系统进行管理,通过系统生成既定规则的监督卡编号,能方便的录入及检索受检单位、检查监督日期、监督员及督查情况等信息。

监督管理包括监督评价审核计划管理、监督评价审核实施管理以及审核报告编制。图4.8是添加监督评价审核计划的操作界面。

图4.8添加监督评价审核计划

4.8文件控制管理

对公司的测量管理体系文件、技术文件和外来文件进行有效控制,记录文件的编写和审批过程,确保与测量有关的部门及场所使用的文件现行有效。编制的所有文件在发布前,必须经授权人员审定,确保文件的准确性和适宜性,再经领导批准后才能在系统中生效使用。

文件信息添加如图4.9所示。

图4.10 文件控制流程审批

4.9不合格测量设备控制

在检定、校准设备过程中出现不合格测量设备时,由计量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填写《不合格测量设备通知单》,传递给责任单位进行评定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开具《测量设备故障通知修理单》,发送至修理部门,采取调整、修理的办法,并重新进行检定、校准,合格的经验证后签发相应标识,投入使用。如果生产单位发现了不合格测量设备,也可直接发起不合格测量设备控制流程。

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不合格测量设备时,通过该模块进行添加,并进行流程的审批,最终实现不合格测量设备的控制,如图4.11所示。

图4.11不合格测量设备控制图

4.10外部供方管理

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外部供方的评价、选择和管理。首先由技改部门、物资配送部门、采购部门分别将供应商信息录入到信息系统中,由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定期对供应商从质量保证能力、信誉程度、价格、服务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评价结论,评价合格的供应商形成《合格供应商名录》,可供各部门查询参考。

添加供应商申请需要在系统中录入供应商名称、服务项目等信息,如图4.12所示。

图4.12添加供应商申请

4.11管理评审

通过定期对管理体系进行有效评审,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由质量管理部门编制管理体系评审实施计划,收集、汇总管理评审所需要的资料,编制和审核管理评审报告,再由质量管理部门领导审定,经公司领导批准后落实评审中提出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工作。

管理评审计划首先要编写评审计划的基本信息,如图4.13所示。

图4.15添加管理评审信息

4.12参考文件管理

在测量管理信息系统中对计量参考文件进行有效性控制。不定期收集国家有效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存储和更新计量标准文件集资料及管理程序资料,使用文件名、文件有效性及摘要等关键字段迅速查找目标文档,能够方便的上传、下载及更新相关文件。

参考文件管理需要在系统中录入文件基本信息,如图4.16所示,然后将文件提交审批,待通过后进入系统,供管理人员查阅。

图4.16添加文件基本信息

4.13期间核查监督管理

对使用于检定、校准和检测合格状态的仪器设备,为确保提供的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要对一部分重点A类计量器具进行期间核查。首先在年初确定期间核查项目,最高计量标准项目的主标准器、现场使用频繁的主要计量标准器、新建项目的计量标准器及量值易发生变化的计量标准器是期间核查的重点。根据计量器具的检定计划和该器具的实际情况确定期间核查时间间隔及次数,通常情况下在仪器设备两次检定周期 (校准)间隔的中期进行一次期间核查。在核查计划经计量器具责任单位认可后,开始实施期间核查。核查结果有合格和不合格两种情况。如果是计量标准器,应由专业的计量中心管理者在核查记录中签署意见,如果是主要测量设备,核查记录由质量管理部门认定并签署意见。如图4.17所示。

图4.17期间核查管理

4.14人员管理

在原有计量管理系统人员信息模块基础上,进行细化分类,丰富管理信息内容。将人员类别分为国家级计量检定员、国家级无损检测员、实验室计量检定员、2112二级计量站计量检定员和几何量工程测试站计量检定员五类人员,并支持人员类别的扩充。管理信息包括单位、姓名、性别、计量专业、检定员证号、有效期限时间段、从事检定项目、第一次取证时间等。如图4.18所示。

图4.18 人员管理

5结论

企业在建立测量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将内部审核、测量设备配备控制、预防措施、纠正措施、测量过程策划和设计规划、方法选择偏离验证与评审授权、监督管理、文件控制管理、不合格测量设备控制、外部供方管理、管理评审、参考文件、期间核查监督管理、人员管理等各项业务的流程进行了梳理,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完善了企业计量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为企业实现从制造“产品”到交付“精品”提供更高效、更快捷的保障体系。

论文作者:赵玲 吕振海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7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  ;  ;  ;  ;  ;  ;  ;  

浅谈信息技术在测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应用论文_赵玲 吕振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