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趋势的思考_文学论文

对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趋势的思考_文学论文

关于“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走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古典文学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O6.2-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2)01-0068-08

这个问题是难以预测的,仅将自己的思考略陈如下。

前20年间古典文学研究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成绩斐然。但繁荣中也出现了急于求成式的浮躁,这主要表现为急于从宏观上描述或建立理论体系,而缺乏文献资料的支撑。结果形成了“泡沫成绩”,一碰见文献就顷刻倒坍。我没有什么高见,只是认为要纠正这种浮躁情绪,学者们面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要作“法官”,不要作“情人”;要与史学联姻,不要反对史学干预文学;要重视考据,不要以为考据根本就不算“学问”。在我看来,搞某段文学的专家,也应该成为某段史学的专家,起码也应该对此段的史实要有较充分的了解。不然,理论再高明,鉴赏再高超,也难免捉襟见肘。兹举数例如下:(一)南朝诗人范云《别诗》:“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其后两句曾被苏轼引用到《少年游》词中:“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历来也被人们理解为写与亲友离别的诗。然而自范云之六世祖范汪六岁即随东晋南迁之后,二百馀年间,一家数代人从未涉足江北。至齐武帝永明十年(429),茫云奉命出使北魏,始至洛阳。据此,则知此诗乃写故国之思而非关别情。(二)历来人们以为柳永是地主阶级的浪子,与统治阶级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然愚在笺注了《乐章集》并对柳永进行了全面考察之后,却显然证明了他并非如此,反而是个“歌德派”。(三)过去人们以为周邦彦写《汴都赋》歌颂新政,故被旧党倾轧,又曾提举大晟府,创为大晟府八十四调。然今经详考,却证明青少年时之周邦彦乃性情中人,与新旧两党均无依附;壮年后之周邦彦却沦为蔡京奸党集团成员,随蔡京奸党集团之升沉而升沉,且并未提举大晟府,大晟府八十四调亦与周邦彦无关(详参拙文《清真事迹新证》,见王水照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之《新宋学》创刊号,2001年10月出版)。以上乃一孔之见,错误之处,敬希指正。

[收稿日期]2001-11-02

(注:原文共有11篇发言摘要,其中戴伟华《在新世纪应加强交叉学科的古典文学研究》一文因同一作者的同类文章已在本专题2002年第四期全文转载,故此次选载时删去。)

标签:;  ;  ;  ;  ;  

对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趋势的思考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