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新农村论文,新局面论文,努力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实践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抓实、抓好。现结合安徽淮北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就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如下思考:
一、紧紧抓住提升农民素质这一关键点不放松,创新载体,倡导文明新风
创建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提升农民素质是关键。必须着眼于提高农民劳动技能,抓好普通农民的教育,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加强农民骨干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同时,必须围绕实现农民群众生活宽裕的目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是结合农村实际,加强活动载体建设。精心设计和选好活动载体,运用多种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把“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贯穿于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做到家家响应、人人参与。二是加强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把阵地建设与群众文化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保护和弘扬优秀的农村民间遗产,千方百计建设一批多功能简便实用的文化阵地,依托文化阵地培养人才。
二、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一中心点不放松,推进生产,增强“造血”功能
围绕经济建设,服务发展大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旋律。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分层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允许和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加大农村有组织化生产的力度,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系列化服务网络,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帮扶、乡村党员干部帮扶和激励机制;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帮助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将农村建设纳入全市城市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张和第三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紧紧抓住延伸创建链条这一主攻点不放松,矿镇共建,实现城乡联动
健全完善城乡联动机制,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矿镇联手、工农同步,共同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协调发展。矿镇之间共同构建一个创建工作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制定一套创建规划、标准,统筹协调区域内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共同构筑创建机制;在城镇建设、市容管理、居民教育、环境绿化等方面综合协调,统一标准,共同营造创建环境。加大城市文化设施城乡共享的力度,协调各方面发展乡村教育、卫生、保险、交通、信息和医疗等服务事业,提高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着眼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把移风易俗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重抓好帮助农民规划新村、改善生态环境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工作,努力为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
四、紧紧抓住完善长效机制这一着力点不放松,形成合力,推动工作落实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证落实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加大量化考核的力度,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一是完善领导机制,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建立健全稳定的领导机制,把创建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总盘子,列入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责任制,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抓好工作落实;建立健全稳定的工作机制,建立矿镇联席制度、重大问题协商制度,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在创建资金投入上,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文明村镇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拓宽创建投资渠道;建立健全稳定的督查机制。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三是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充分发挥镇村党组织、民兵、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标签:农民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三农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