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摘要】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在胸腔镜房间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房间隔缺损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呼气末正压通气,观察组实施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并统计两组围麻醉期发生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小时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使用呼吸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心律失常、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术后肺不张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房间隔手术使用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能有效的减少术后引流量、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关键词】 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胸腔镜;房间隔
【中图分类号】R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6-0231-02
随着全电视胸腔镜心脏外科手术在我国的开展,相对于传统开胸心脏手术,电视胸腔镜下实施的心脏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创伤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1]。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术中呼吸管理,减少呼吸对手术视野造成的影响,以便更好的暴露手术视野,是临床麻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本研究针对电视胸腔镜手术患者采用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房间隔缺损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前心脏彩超,影像学检查确诊,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8~45岁,平均(36.5±2.8)岁,合并二尖瓣狭窄者18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2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19~45岁,平均(36.6±2.7)岁,合并二尖瓣狭窄者19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21例,两组性别、年龄及合并心脏瓣膜病变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手术,并在进入手术室后立即开通静脉通道,连接心电监护,并实施桡动脉穿刺置管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及测压。麻醉采用慢诱导,分别使用咪达唑仑00.4mg/kg,丙泊酚0.5mg/kg,舒芬太尼1ug/kg,顺阿曲库铵1mg/kg,术中麻醉维持使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铵静脉泵入,并根据患者体重、手术刺激判断麻醉深浅调整麻醉药物剂量。诱导完成后行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呼气末正压通气,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为15~18次/分,控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40mmHg左右,观察组实施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控制在3~4ml/kg,呼吸频率为20~28次/分,控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40mmHg左右。两组均根据手术需要实施体外循环处理。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所有患者围麻醉期(麻醉前1天、麻醉中及术后3天内)情况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并统计两组围麻醉期发生的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24小时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使用呼吸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发生围麻醉期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心律失常、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术后肺不张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胸腔镜下实施心脏外科手术具有视野暴露充分,手术创伤小等优点,但是因术中对右侧肺组织的牵拉与挤压加重,而容易出现机械性的肺损伤,尤其是实施双肺通气时,此种医源性的机械性肺损伤相对开胸手术更为严重[3]。另外因体外循环以及心脏原发性疾病等的多重影响,可能引起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的显著增多,导致患者术后长时间带管而影响术后恢复[4]。
本研究观察组使用的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相对于常规呼气末正压通气,观察组术后24小时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使用呼吸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可能与观察组使用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有效的避免了术中充分显露手术视野而导致的通气不足引起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隐忧,减少了大潮气量及高气道压引起的肺组织机械性损伤,同时减轻了心肺体外循环过程中左心压力,从而有效的防止左房过度充盈及肺血管床膨胀引起的肺功能受损。针对并发症研究发现,观察组发生心律失常、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术后肺不张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有效的防止了术中肺组织渗出增多导致的肺不张,减少和避免出现肺水肿风险,尤其降低了左心压力,从而减少了发生心律失常比例。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认为:全胸腔镜下房间隔手术使用小潮气量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能有效的减少术后引流量、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王卫东,王忠华,李悟.全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4,35(4):375-377.
[2]张健,要跟东,陈德峰等.全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2):61-63.
[3]彭玲,李霞,郭应强.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麻醉体会.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5,22(1):84-87.
[4]廖信芳,黄伟坚.胸腔镜辅助下婴儿先天性肺囊腺瘤围术期的呼吸管理.广东医学,2015,36(2):249-251.
论文作者:杨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术后论文; 正压论文; 小潮论文; 气量论文; 手术论文; 对照组论文; 频率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