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规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价值”做为一个粗糙的概念,最早是由我国著名新闻学者徐宝璜先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遗憾的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人们与真理往往失之交臂。长期以来,事实上,新闻价值内含的规律所在,我们许多同仁并未加以深入探讨,更没有科学的运用,导致我们日常大量新闻信息的传播末达到最佳社会效应,甚至步入迷津。
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富有自身结构特色的社会形态急剧转化。做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传播业,在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全国人民,为建立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知识、娱乐乃至生活服务的社会需求这些方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更有效地做好新闻传播宣传工作。这就得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播规律的理论探讨,并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进行新闻改革,以便使现有的新闻传播水平从宏观上有一个突破与提高。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具体对新闻价值规律做以粗浅的探索。
在变化莫测的各种新闻现象中,也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潜移默化地起作用,它就是新闻价值规律
如果查阅一下建国后至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新闻教科书,不难看到这样一个令人咋舌的基本事实,谈新闻传播规律的甚少,更多的是强调“喉舌”、“宣传工具”。这显然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毛泽东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长期以来事实上是我国新闻理论旗手。他的一些经典式的话,对过去一定新闻模式的形成影响甚大。1955年5、6月间,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讲过:“社会主义国家,报纸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资本主义国家报纸是无政府状态和集团竞争的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毛泽东同志还批评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新党员他们反对为了实现计划经济所必须的对于文化教育事业(包括新闻事业在内的)必要的,但不是过分集中的领导、计划和控制”。这些论断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国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客观地讲,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阶级属性与党性原则,关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植根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乃至他关于新闻采编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我们决不能因为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发展时期,就放弃这些必须遵循的铁的基本工作原则,如这样就容易犯方向性错误。
问题的关键在于,强调新闻工具的阶级性,并不是说它除政治宣传教育外,就不存在传播新闻与信息,提供娱乐、为受众提供实施生活服务等社会功能了;强调它为计划经济服务,就演绎推理成“计划经济=计划新闻=新闻的纯计划管理”这种僵化的新闻公式;强调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计划和控制”就误以为除宣传纪律外,新闻工作似乎就没有自身内部的运作规律了。
冷静地分析,古今中外,错综复杂的各种新闻现象背后,也是有一只“无形的手”——新闻价值规律在潜移默化地起着指示、调节、促进作用的,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它或闭目塞听故意否定它,“把唐山的煤说成是白的”罢了。
我们不妨可以从建国后新闻传播事业的盛衰变化曲线与首届中国好新闻获奖作品抽样调查中论证这个论点。
建国后迄今,我国新闻界出现过几次波谷现象。
第一次上下限时间,约为建国初至1957年。新中国伊始,百业待兴,人们意气风发,言路也较为畅达,出现了一大批充满葱俊进取意象的好文章,好报道,如通讯名篇《管得宽》、《一厘钱精神》等。还有刘青山、张子善事件那样“轰动效应”的批评性报道。翻开旧报重览,当时的新闻信息含量也是不小的。1956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致读者》,改为八版。当时《致读者》结尾有一段含意深长的话:“我们报的名字叫《人民日报》,意思是说它是人民的公共武器,公共财产,只有靠人民群众,我们才能把报纸办得好。”当时的新闻改革主要有三:(A)扩展新闻报道领域,(B)开展自由讨论,(C)改进写作文风。这具体反映新闻价值规律的一些特性。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就夭折了。从一九五七年起由于一系列政治运动冲击,妨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持续进步,“谷峰”之后的“波谷”是,伪新闻大量出现,“浮夸风”影响新闻媒介,新闻媒介反过来又助长了“浮夸风”。新闻与棉花、钢铁一窝蜂似地放“卫星”。
第二次上下限时间,约为五十年代末至“文革”结束后头两年。这期间又可以1966年5·16为界细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由于党的正确宣传方针与毛泽东主席“双百”思想的影响,新闻界复苏,出现新的繁荣,许多迄今仍影响着一些人思想价值尺度的重大典型,如王铁人、焦裕禄、雷锋等,都是那时出的新闻精品。然而,好景又不长。由于“史无前例”的那场运动,林彪、“四人帮”只讲政治需要、严重践踏与违背新闻工作规律,也造就世界新闻史上“史无前例”的所谓“舆论一律”的荒诞现象,颠倒黑白,视听混淆,“小报抄大报、广播跟着叫”。伪新闻已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粉碎“四人帮”后头两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帮八股”也盛行一时。
第三次新闻事业重新振兴,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给各行业带来科学真理的光芒。江泽民就党的新闻工作发表长篇重要讲话,强调在党的领导下按新闻工作规律办事。使新闻界进入“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新境地;今日之传媒,无论从宣传思想,报道领域,价值取向,新闻信息含量,传播方法与形式乃至印刷,播放手段等方面,与前些年相比是大大改观了。
由此可见,贯穿于几次波峰之间的一条轴线,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按新闻传播工作规律尤其是新闻价值规律办事。
新闻价值规律的神奇微妙作用,从全国历次新闻大奖获奖作品的一些比率数值上可以看得更清晰。限于篇幅,仅以首届中国“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二等奖为例:
首届中国“好新闻”奖获一、二等奖作品图析表
在全部获奖作品中,一、二等奖中反映基层生活的,软新闻、短消息,明显占优势。它告诉人们:新闻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活跃的,灵验的,切莫小觑。
新闻价值规律的特点与作用
从目前国内外关于新闻价值及规律特点与作用的释义来看,尚无统一的定论,据我所知,国内现有几种有代表性的是:
功能说。甘惜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认为:“新闻价值就是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在群众中受到重视的程度”。
标准说。林枫(新华社新闻理论研究室主任)认为:“新闻价值是新闻记者衡量和选择事实是否可成为新闻的标准”。
素质说。陈韵昭(原复旦大学新闻系副教授)认为:“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或各种素质的总和”。
这些说法各有侧重点。我则认为,新闻价值是指被反映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为社会所需求的新闻要素含量。它主要是由新鲜性,获知性,显著性,接近性,构成其新闻价值座标结构的。分述如下:
所谓新鲜性,包含着时间新与内容新两方面内容。新闻即有“新”可闻。美国《纽约时报》前副总编罗伯特曾说:“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几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可见国外对被称为“易碎品”的新闻的时效是何等重视。里根被刺一外国通讯社8分钟后做出快速反应。而且现场记者又藏在车里溜进医院作追踪报道,而我们许多新闻记者对一些重大新闻价值的题材却习惯于“慢三拍”。与时间新相比有时内容新更为重要,内容新往往要求内容深。过去农民买毛驴是新闻,现在买汽车都不是新闻,登天安门城楼参观才是新闻。时代需要我们有一双独有见地的“新闻眼”。
获知性,我认为这主要指它的新闻信息含量。新闻信息量是指新闻的每一最小的单一事件信息。一条消息或一篇报道,可能由一个信息组成,也可能由两、三个或更多的信息组成,但要衡量某篇报道是不是新闻,不管它含有多少个新闻信息,主要得看构成消息或报道的主体事实,或称母信息,是否具有新闻信息质的要求,如不具备,子信息再具有真实性,也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一般来说,多元信息新闻要比单元信息新闻含量大,传播效果好。衡量新闻信息量,主要应看新闻本体发生的概率有多么大以及受众对它不确定程度如何。正常情况下,概率愈小,信息量就愈大,不确定程度愈高,信息价值就愈高。所以,新闻采编活动除注重增强版面、时间的信息容量外,更重要的是,注意捕捉那些概率较小的信息源,减少重复信息,增强首传信息,以消除人们认识上更多的不稳定性。譬如1984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作品《鄱阳湖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就是一条新闻信息密集而有效的上乘之作。在这篇新闻中起码讲到①春节前来鄱阳湖保扩区栖息过冬的白鹤数量超过上百只;②最多的一群409只;③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因为国际鹤类基金会称目前全世界只有32只白鹤了。这篇客观报道,无须记者述评,便产生了极好的新闻传播宣传功效。它起码达到三个宣传效果:①我国生态平衡好于世界其他国家。②传授了濒临绝种的白鹤的知识;③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提高了我国的声望。
所谓显著性,最指被反映事物具有的新奇因素。美国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一书中曾指出:“新闻是背离正常的人类行为或预料的一切事物。”人们对新奇未知事表现出特殊的认知兴趣与欲望,所以,显著是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一般市民买鞋上当不容易形成新闻,商业部长买鞋上当就成了新闻。一般来讲,显赫的人物、事件与活动容易带来新闻,但最关键的,是新闻本体自身的新闻价值因素是否典型显著,这需有见微知著的新闻鉴辨功能的眼力。前不久《参考消息》以显著位置发表了美国的一个实验室发现了比粒子更小的物质“顶夸克”,说明物质世界的可分性,这条消息就有极高的新闻价值。
所谓接近性,是指其与受众群心理与地理接近程度。徐宝璜先生在《新闻学概要》一书中曾指出:“新闻价值与读者距离成正比”。这就是要我们的新闻最大限度地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现代新闻反映的空间范围很大,宇宙之阔,粒子之微,花草虫鸟,诗书棋画,但我们尤应注意反映在市场经济中与人们共同利益紧密相关的新事物,如高校改革自费上大学,股市行情,“打假扫黄”工作,银行实行保值储蓄,住房制度改革等。前些年湖南电台记者从全国麻类座谈会上获悉,黄红麻当年将产大于销,于是就及时发布了黄红麻不宜盲目扩大种植的信息。当时黄红麻尚未下种,很多农民闻讯改种其他作物,从而避免了经济损失。等秋收时节,有些报纸报道这一消息,有的县已损失一千万元。地理接近并不是只搞地域性新闻,心理接近使一些新闻同样产生轰动效应。如新华社播发,《人民日报》刊登在不起眼位置的著名短新闻《蒋介石死了》,表面上看信息量有限,廖廖数语,却引起中国多少人的思想共鸣与驰想。
新闻价值规律,是新闻传播学诸多规律中的一种,它具有自身独特的作用。依我浅见,主要表现为:
(1)指示作用。它无形中指示、引导着编辑、记者们在各个不同宣传时期内争先恐后,趋之若鹜地去捕捉那些真正具有新闻价值因素的新事物。应搞那些,不应搞那些,它在冥冥中起着一定的操纵作用。
(2)调节作用。这是最重要的。在日常大量新闻采编活动中,它像一只巨大的“无形的手”,微调着整个新闻机器播发的新闻信息的质量水平。对无效信息或负效应信息,它依照自身运作法则将此无情地筛选掉。反之,对一些有效信息,那怕处于“小人物”之手,只要是货真价实的新闻真品,也让它堂而皇之地上头版头条,进“黄金播出时段”。
(3)促进作用。新闻价值规律的实施运转,产生激励作用,促使采编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采编水平,掌握“沙里淘金”的真本领。否则,不能胜任本职。
上述新闻价值规律有利的一面,这是主要的基本方面,同任何事物一样,它亦有其自身弊处,如缺乏必要的宏观领导与具体指导,也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猎奇偏向,这是次要的。以次概全,因噎废食,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解放思想,积极审慎,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严格按新闻价值规律办事
的原则
我国处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性伟大变革之中,宣传部门与各新闻媒体,也迫切需要加强自身改革的研究,更新一些新闻观念,使我们的新闻传播更加科学化,富有成效,以便为两个文明建设发挥最佳社会功能作用。
(一)破除“钟摆思维”,在市场经济大众新闻传播宣传上,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严格按新闻价值规律办事。过去,相当一部分同志在处理党对新闻宣传领导关系这个问题时,往往有一种忽“左”忽右的“钟摆思维”现象;要么把党的领导强调到不适当的高度,要么就是把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强调到不适当的高度,这都是失之偏颇的。我认为,党对新闻宣传的领导与放权是辩证统一的;新闻单位接受党的领导与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做好工作也并不矛盾,事情关键在于应科学地掌握运用好一个“度”。
有的误以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新条件下的新闻大众传播,党的领导可以减少,这是极端错误的。诚然,新闻传媒的另一潜在社会属性商业性为更多人所认识与接受。但是,应清醒地认识到,新闻传播业不同于一般行业,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报纸是商品,但它首先是宣传品,广播,电视众多节目也同样存在着重要的舆论导向问题。党是领导我们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把关定向,才能保证我们的新闻传媒沿着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航道科学行驶。所以,市场经济的新闻大众传播,党的领导不但不能削弱,相反,急需进一步改善与强化,这是一个根本不可怀疑、动摇的基本原则。
问题的另一面是,党的宣传领导机关对新闻工作实施具体领导也应进一步讲究科学性,以利于新闻传媒在市场经济的新情况下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具体来讲,党对新闻的领导主要应是把握政治方向,配备好负责干部,正确指导并确定不同时期的重点新闻报道思想,不断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的武装,以及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教育,而不是越俎代庖,陷入下属单位的日常事务之中。毛泽东同志曾对《人民日报》有过指示:“中央给你们权力,对有问题的稿件,你们有扣压的权力,不管谁看过的”。我认为,一般来讲,对某些重大问题或敏感问题的稿件,新闻单位还是主动向党委与政府领导机关送审为宜。反之,新闻单位对稿件的审处意见,上级领导也应予以尊重。著名法学家张友渔说过:“至于发表新闻要不要送审,我主张一般不送审好,这样可以加重报社的责任。不送审的好处是报道主动自由,不至于千篇一律,一个模式,面孔一样。同时各新闻单位互相比赛竞争,努力提高报纸的质量”。这种观点是不无道理的。
(二)破除单一的“工具”思想,树立新闻传媒多功能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处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十分强调报纸的阶级斗争工具作用。为防止领导权被篡夺,马克思还曾提出报纸的经济来源应由工人们资助解决的构想。毫无疑问,时至今日,传媒工具的阶级性仍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党报,首先它应是党的宣传工具,新闻工作者尤其是领导者,必须有这样一个清醒的大概念。但是,我们现在已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与无产阶级未夺取政权年代,与建国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大大不同了。中共第一张报纸《热血日报》当时刊登主要是满腔热血的言论,新闻很少,服务类信息更谈不上。现在按这样的风格办报显然不行。依我之见,社会主义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是多元的,除政治宣传外,起码还有①提供新闻与信息。②传播知识③实施各类生活服务④舆论监督⑤文化娱乐⑥刊(播)广告等诸多任务与作用。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新闻传媒全方位地发挥各个功能作用。
(二)破除单纯的宣传价值思想,树立新闻信息与宣传双重价值观念。新闻做为信息载体,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为了政治时事宣传教育,有的则为提供一点知识,趣闻,有的二者兼容并蓄。因此,审度新闻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用有无“宣传价值”为唯一的判定标准。一般而言,我们力求实现新闻与宣传双重价值的统一,争取新闻的最佳社会效果。不能要么光注重宣传价值,要么光注重新闻价值,这将失之偏颇。全国第六届“好新闻”把《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评为特等奖。有人疑问:“这条300多字的快讯,文字写作并无新意,为何评这么高的奖励”。如果站在新闻理论高度剖析一下,它从多侧面耐得住推敲。实际上,它实现了三个“零”的突破:一是通过许海峰自选手枪比赛的优异成绩宣告了我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突破,提高了我国的声誉;二是宣告第二十三届奥运会“零”的突破,传递了该会最新信息;三是新华社以最快速度第一个用英文、中文报道了这条震撼世界的消息,宣告了我国在历届奥运会报道中“零”的突破。所以,冠以特等奖,它是当之无愧的。
(三)破除旧的单向自上而下的封闭灌输式传播,树立传媒主体与受众客体双向交流的观念。现盛行于国外许多国家的大众传播学,其中一个科学原理就是,注重双向交流。我国新闻传播系统长期是封闭式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过程,缺乏受众参与意识与反馈调节机能,这就造成两种弊端,一是容易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二是不能进行有效的舆论反馈与自我约束,只能是“你支持,我比你更支持;你反对,我比你更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开放性,新闻传媒系统也应转变为以增大受众参与为重要特征的“开放式”。值得可喜的是,现在许多报纸、电台、电视台新辟了“主持人”、“直拨电话”、“特邀嘉宾”等途径与形式,在新闻改革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