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老年房颤;负性情绪;生存质量;影响效果
房颤是临床常见病,在给予其积极治疗的同时需加强护理干预,从而改善患者负面情绪[1]。本研究通过分析心理护理干预的优势,并对其效果进行探讨,详情见下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老年房颤患者列为本次研究对象,共收治100例,收治年限在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
纳入标准:符合老年房颤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伴有其他脏器疾病、血液性疾病。
观察组50例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段在60岁- 80岁之间,平均年龄(70.21±1.32)岁。
对照组50例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段在61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70.66±1.97)岁。
二者各项资料无差异,用P>0.05表示能够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将患者心理状态、年龄和文化程度进行结合,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首先与患者进行密切交流,并主动告知患者有关房颤的相关知识,比如治疗方式、发病机制、治疗效果等,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其自身疾病相关内容,并在给予其认知教育过程中,并保持足够的耐心;再与患者实际情况结合,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干预,并加强患者行为干预,使其能够了解负面情绪对患者后期康复的影响。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规律的作息。同时对患者负面情绪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消除顾虑,改善负面情绪,使其错误认知得以纠正,使其情绪维持稳定状态。并告知患者家属给予其有效的精神支持,使其能够获得家庭的安慰和鼓励,提高康复自信。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对照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指标包含:焦虑和抑郁评分、生活质量水平评分。
焦虑、抑郁两个量主要由14个项目组成,其中每个量表分别采用7个项目实施评定,在焦虑量表中主要以突出神经症的神经症状为主,在项目评定中采取0分-3分评判,总分小于7分表示为正常、总分在7-17分表示可能有抑郁或焦虑症、总分在17-24分,表示肯定有抑郁或焦虑症,总分若在24分以上,表示具有严重抑郁症或焦虑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涉及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涉及计量资料,用x±y表示/T值检验,两组各项指标中(焦虑和抑郁评分、生活质量水平评分)存在差异,则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2组心理状态评分
观察组老年房颤患者护理后焦虑(6.33±1.12)分、抑郁(6.85±1.01)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2者焦虑和抑郁评分的比较(分)
2.2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老年房颤患者护理后躯体健康(95.28±1.25)分、日常活动(92.25±1.31)分、心理健康(93.25±1.01)分、社会功能(95.28±1.12)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2者生活质量水平评分的比较(分)
3.讨论
房颤是临床常见病,一般以老年人最为常见,该疾病不仅对自身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而早期给予其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正确认知自身疾病,从而对护理意义、护理目的等有充分了解,利于患者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促进其能够保持积极态度,积极参与护理工作,使患者负面情绪得到缓解,提高治疗效果[2]。同时心理护理在临床受到广泛应用,该种护理模式主要是与患者心理状态结合,给予其满意、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从而保证其身心均能够健康发展[3]。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老年房颤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老年房颤患者护理后躯体健康(95.28±1.25)分、日常活动(92.25±1.31)分、心理健康(93.25±1.01)分、社会功能(95.28±1.12)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房颤患者负性情绪和生存质量均具有改善作用,且能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方妍妍.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房颤患者负性情绪和生存质量影响评价[J]. 名医, 2019, 68(01):191.
[2]矫玉娟.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 医疗装备, 2016, 29(10):157-158.
[3]宋志虹, 马琳晔, 陈思萍,等. 精准护理在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29):97-98.
论文作者:张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老年论文; 房颤论文; 对照组论文; 抑郁论文; 焦虑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