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叙事中“藏”的语义内涵与功能分析_马原论文

马原叙事中“藏”的语义内涵与功能分析_马原论文

解析“西藏”在马原叙事中的语义内涵及其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论文,西藏论文,内涵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原讲故事是从西藏开始的,马原讲述的是西藏语境下都市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者发生在西藏,如《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拉萨河女神》,或者以西藏为参照语境或背景,如《总在途中》等。对于马原以及马原的叙事,“西藏”的存在难道仅仅因为东北汉子的猎奇和冒险精神而显示意义吗?显然没有那么简单,西藏在马原的叙事中不是简单的地理空间,“西藏”是作为与都市空间相对立的另外一种精神空间而存在的,它是留守在现代社会边缘的牧歌。由于“西藏”这一具有特殊内涵的语境的介入与映衬,都市人今天的精神现实与灵魂困境变得更加清晰明了。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西藏”在马原的叙事中是一个突出的存在,具有特殊意涵。它不仅具有重要的语义内涵和深层的指喻功能,还具有结构整个叙事的功能。

一、西藏的语义内涵。西藏是马原叙事的一个重要命题,马原非常认真地探讨过关于西藏的语义及其意义。西藏的出场成就了马原叙事的独特景象,它甚至构成了马原叙事的本质性基础。所以,我们需要探究“西藏”在马原叙事中的语义内涵。在《冈底斯的诱惑》的结尾,有两首充满了悲壮的浪漫气息的诗歌——《牧歌走向牧歌》与《野鸽子》,这两首诗歌为小说主人公——进藏工作的两个汉人姚亮与陆高所写。这两首诗歌暗藏着马原理解西藏的秘密,可以看作是马原对西藏语义内涵理解的揭示与申明。

在这两首诗歌里,我们看到了马原心目中的西藏的形象。在《牧歌走向牧歌》中,诗人这样写到:“起伏不大的五千里高地/永远是零度。只有虫草和精壮的羊子/慵懒而且消闲/莫名地拥在帐子周围/还有那些褐石。是的还有/南面那些褐石揉进/透明质的白色和蓝色/之间。”① 我们看到了西藏之于都市人的意义:“我是一个喜欢牧歌的诗人”——西藏,便是那牧歌。“为什么我还要说/我们是听了你的话来的?/我们都记得你。”② 面对西藏,都市人深切地意识到自己是走失的孩子,陷入了灵魂的迷惘。因而,我们随着一种召唤来到了西藏,因为,“我们都记得你”;因为,西藏拥有更为阔大的生命景象。在《野鸽子》中,诗人说:“不再只有爱情才带给我灵感/你看没有熟悉的鸽哨空鸣/栖在白居寺后墙的大群/野鸽子仍然飞来了。”③ 这两首诗是马原为西藏描绘的画像,也是都市人面对西藏时的表白。在这表白中,都市人发现了自己与西藏之间精神上的隐秘关联,发现了在西藏的映衬下自身所处的生存困境,也领悟了西藏作为守护在世界边缘的灵魂方式的意义。

西藏,是我们的记忆,是历史生命的绵延,是我们曾经拥有、却被我们遗忘了的生命的诗意完整状态。西藏保存着我们的记忆,也保存着我们的想象力,而这想象力便是西藏原始深厚的生命力量。西藏从来没有离开过诗意纯真的童贞时代,它用原始神秘的信仰力量召唤着走失家园的都市人对灵魂之路的重新找寻。所以,当作为都市人的马原们置身西藏的时候,他们发现了西藏具有魅力的想象力及其深厚阔大的生命宏力,并且意识到,我们曾经也有西藏一样的生命力量,这时西藏就在我们的心中,就在我们寻找的地平线上站立着。所以,诗人坦言:“我这样/郑重地剖白只是想向高地/表示一个曾经是孩子的成年人的崇敬。”④ 西藏成为都市人灵魂朝圣、寻找自我的地方,是成年人不能再回去的童年的宁静所在。西藏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想起,我们曾经是孩子,而现在,我们是成年人了——走出原始的自然文明,进入成熟的都市文明,而成熟意味着失去童真和诗意。

西藏唤起了都市人陷入迷惘的灵魂自觉,这种自觉在马原笔下的人物中有或混沌或清醒的认识。在《冈底斯的诱惑》中,马原忍不住让他的主人公——留藏的老作家——表达对西藏的认识,认识中有对西藏原始力量的敬畏,也有对都市文明盲目膨胀的自我反思。

刚从内地来西藏的人,来旅游的外国人,他们到西藏觉得什么都新鲜:磕长头的,转经的,供奉酥油和钱的,八角街的小贩诵经人,布达拉山脚下凿石片经的匠人,山上岩石雕出的巨大着色神祇,寺院喇嘛金顶,牦牛,五颜六色的经幡,沐浴节赛马节,一下子说不完。来的人围观、照相煞有介事(恐怕你们也一样),须知这根本不是新鲜事,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就一直这样生活着。外来的人觉得新鲜,是因为这里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完全不一样,他们在这里见到了小时候在神话故事里听到的那些已经太遥远的回忆。他们无法理解,然而他们觉得有趣,好像这里是迪斯尼乐园中某个仿古的城堡。不是谁亲眼都能看到回忆的。⑤

在老作家对西藏的理解中,西藏的美丽在于它与自然天地之间神秘的原始联系。西藏保留着人类生活与情感的原始状态,保存了与都市、与现代文明完全相异的生命经验。所以,老作家在西藏生活半辈子,但还是不得不承认,尽管他可以和西藏人过一样的生活,适应西藏的一切生活习俗,但他还不是西藏人,尽管他爱西藏,爱西藏人,永远不会离开他们。因为:“我不能像他们一样去理解生活。那些对我来说是一种形式,我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他们在其中理解的和体会到的我只能猜测,只能用理性和该死的逻辑法则去推断,我们和他们——这里的人们——最大限度的接近也不过如此。可是我们自以为聪明,以为他们蠢笨原始需要我们拯救开导。”⑥

在这里,老作家知道,西藏不仅是一种存在的形式,西藏,还是一种存在的本质,它有着一套坚固的、在根本上不同于现代文明理解生活的独特方式。老作家在描述自己对西藏的理解与体验的同时,也在对自以为是的现代文明进行反思。置身于西藏的现实语境,老作家明白,现代文明的最大问题在于“理性和该死的逻辑法则”,它异化了人的心灵功能,现代文明在无限扩张理性的同时也变得狂妄自大、无所敬畏,最终难以真正理解其生存的世界。在对现代文明的这种反思中,老作家更清晰了对西藏的认识,也更认定了西藏的内在品质:

美国人为印第安人搞了一些保留地,这些保留地成了以活人为实物的文史博物馆。这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我的一百八十万同胞在走进了社会主义的同时——在走进科学和文明的同时,以他们独有的方式仍然生活在自己的神话世界。……除了说他们本身的生活整个是一个神话时代,他们日常生活也是和神话传奇密不可分的。神话不是他们生活的点缀,而是他们的生活本身,是他们存在的理由和基础,他们因此是藏族而不是别的什么。⑦

对都市人而言,西藏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神话,更重要的是西藏依然生活在神话中。西藏以神话的方式存在着,神话正是西藏存在的本质。西藏不需要它之外现代文明的理解,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西藏。正是在相互对比与映衬的意义上,西藏显示出异于现代文明的原始存在的不同质地。西藏,是纯洁的,透明的,清澈的,神秘的,自足的,西藏也是沉默的。西藏是无语的独白,它只在静默中呈现自身。正如马原所说,“神秘来自明白无误但又无法企及”。⑧ 在这些关于西藏的文字中,马原赋予他所理解的西藏以深层的语义内涵,它支配着马原对西藏的理解和认识,支配着他对西藏映衬下都市人生存现实的理解与体认。

西藏的澄澈已经向我们呈现了它的珍贵意义,但在马原的叙事中,它还有另一重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它参与了马原的叙事,成为其重要的叙事结构要素。

二、西藏的叙事功能。解析“西藏”在马原叙事中语义内涵的同时,我们也在接近“西藏”在马原叙事中所起到的叙事与表意功能。 “西藏”在马原的叙事中首先是一个背景,是文本中被描述、体验和理解的对象,处于被叙述的地位,它是沉默的。但“西藏”同时也是一个主动的叙事元素,它直接参与到叙事中。“西藏”参与叙事的意义和功能在于实现一种评价——对都市及其精神状态的评价。“西藏”作为他者,它的异质特征本身就是对都市生存生态的反衬、对比和评价。都市精神的自我认证在西藏语义介入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鲜明突出,或者可以说,马原叙事对都市精神的自我认证恰恰是在西藏语义介入的情况下完成的。“西藏”的叙事介入使马原在他的实验叙事中实现了新的空间呈现方式,这种空间化的叙事,是一种新的叙事精神气质的生成。马原也在更显明的意图中借助对西藏的读解开始一个都市人对自身生存境遇的自觉探究与思考——不论这种意图在马原是有意还是无意。

作为诗意的牧歌存在,“西藏”在马原叙事中实现了其对都市生存影像的折射与参照功能,它让都市人照见了自我灵魂与生存的现状。因而,当我们将西藏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符码进行解读的时候,我们知道,之于我们,西藏是另一种生存状态、灵魂状态和精神空间,是神秘安详的原始“诱惑”。而作为对比,都市是欲望的,碎片的,空间的、凌乱的。因而,马原进入西藏展开叙事,既是对都市的逃离,又是对灵魂圣地的朝圣。但是,在真正进入灵魂圣地的时候,都市人无法实现灵魂的真正回归,反而呈现出都市人精神自我的凌乱无序。这是都市人在迷失灵魂的路途中必须面对的矛盾和悖论。

西藏与现代都市处于两种文明形态、两种文化与生存语境当中。这两种生存语境的叠加并非无意义,并且,其意义正在于这种叠加——叠加意味着两种生命经验、生存方式的相互对照与评价。在西藏背景下讲述都市人的故事,是将都市精神放置于异域语境中进行对比性呈现。异域背景的存在,一方面表现了都市文明对原始文明的找寻与呼唤,却在另一方面反方向映衬并折射出都市生存影像自身隐在的鲜明特征,折射出都市生存的内在特质与精神方式。正是在此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在这一对照的叙事中,马原所要进行的恰是一种都市精神与生存经验的自我找寻。

所以,将两种生存空间进行叙事交织构成了马原叙事的基本眼光,它不仅是东北汉子个体性情的偏好与游戏,也不仅是一种叙事策略,它还是一种都市人对自身生存经验进行陌生化处理之后进行观察、解读的努力。当都市与西藏会面的时候,两种异质的精神品质各自的本质特征就凸现出来。现代都市化精神在原始意义景域中被离析、读解、认知和自我呈现,更重要的是都市经验借原始文明形态的自我读解,将自己具体而感性地呈现出来。而马原叙事线索的凌乱、身份的不确定等特征正是这种都市生存经验的外在表现,是都市文明内在特质的外在显现。因而,马原叙事的先锋实验不仅透射出他对文学写作的敏感,也透射出他对都市内在品质难以言表的无意识认证。这也是本文所意欲强调的两方面之又一方面,即异域背景的镜像折射,凸显了都市精神的内质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马原叙事的实验与先锋精神不仅在于他对碎片化叙事空间的运用和操作,还在于西藏与都市两种生存空间的有意交织。将当代都市经验世界放置于以西藏为参照语境的叙事空间中进行辨析,使不同的生存影像世界在超时空的叠加中析影成像,实现现代都市经验的真实写真,这是马原叙事内藏的一个重要关节点。也许,随着先锋文学历史背影的日益隐遁以及马原身份的转换,已经很少有人关注马原了。但是今天,当我们重新进入马原的叙事现场,我们发现,除却当年马原在先锋文学中留下的文学贡献之外,其叙事之于都市精神生存的喻指意义也是非常有趣的,这一喻指指向的恰恰是在今天日益明朗起来并困扰我们的置身于都市中的生存经验和精神裂变。从这样的意义上说,马原的叙事成为我们内在生存的重要而有效的微型注本,隐藏在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阵地中。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 马原:《虚构》,《冈底斯的诱惑》,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48、48、52、49、13、14、15页。

⑧ 许振强、马原:《关于〈冈底斯的诱惑〉的对话》,《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5期。

标签:;  ;  ;  

马原叙事中“藏”的语义内涵与功能分析_马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