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教育应做哪些准备?_中国教育论文

21世纪中国教育应做哪些准备?_中国教育论文

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应做哪些准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教育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再过5年,人类将进入21世纪了。21世纪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呢?具有基础工程和超前发展工程意义的学校教育应该为它做哪些准备呢?这是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十分关注的大问题。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他们在总结战后经济、政治与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对未来教育做出了种种的估计与预测,也提出了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我国政府前年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90年代乃至下个世纪初叶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绘制了基本蓝图,提出了行动纲领。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段话表明了我国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因此,如何把握住面向21世纪教育,就成为我国教育界应该研究的课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教育都比较落后。要使我国教育较快地发展,变人口负担为人才资源优势,培养出一大批跨世纪的人才,就必须从国情出发,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改造与创新相结合的路子来。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它将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迈进。因此它理应在各个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教育方面应集合首都的智力优势,来一个各种教育改革方案的大献计、大评比,现代教育思想的大普及,以及选择若干个地区进行适度规模、各具特色的试验,从而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此项研究应升为教育科研规划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认识而撰写的。

一、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应该吸取哪些国际经验

(一)确立提高人的质量,也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作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方向

在总结战后发展经验的过程中,美国人提出,未来的竞争绝不限于资金、原料、产品、市场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思想的竞争,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人的才能再分配。法国人说,将来国家的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智慧,而不是财富,也可以这样说,智慧就是财富。我国政府也提出“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些观点都说明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全面提高人的质量,使他们在智力、体力、意志、情感等领城都得到完整的和谐的发展。

(二)科技开发与精神文明建设要同步发展

众所周知,20世纪科技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它使人的智力和体力劳动得到进一步地解放,人类的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但是科技的发展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诸如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战争的破坏力以及科技犯罪、科技诈骗等。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大错位造成的。日本政界一要人曾经说,日本作为赶超西欧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而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却丢失了;现在青年人缺少的不是知识、技术,而是民族的使命感、社会的责任感。欧洲罗马俱乐部的专家们也认为,作为物质生产的人与精神文明生产的人之间有了“差距”。他们十分担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如果思想文化教育跟不上,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就有可能自己毁灭它。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明确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是完全必要的,关键是如何落实。

(三)教育优先发展与以条件定发展

由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所以一些发达国家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口号。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优先发展必须是有条件的,盲目“优先”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麻烦。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必须是以条件定发展。对于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与学校,要鼓励它们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不必观望等待。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学校不可盲目冒进,它们要积极准备条件,量力而行,不能盲目与发展较快的地区攀比。

(四)重视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它必将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使人们有了时间的紧迫感、差别加大造成的心态不平衡感、流动与变化加快带来的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化,以及现代生产方式与工作条件产生的单调、枯躁、孤独、乏味之类的感受,于是就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心理冲突,产生了浮躁、焦虑、失落、不满之类的不健康心态。因此,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未来教育中就越来越重要了。不少国家在中小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

二、21世纪向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课题

(一)人才质量与规格的研究

回顾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历史阶段,对人才质量与规格的要求是不同的。虽然都是从德、智、体诸方面去追求真、善、美的和谐,但其具体内涵又都带有时代的特点。21世纪的人才要适应21世纪的要求,他们不仅要适应动态的今天,还要把握不定的未来。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和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的话,那就远远不够了。因为,此时、此地的环境正在迅速地变化,各种确定性或非确定性因素在影响着社会与人的发展。教育给于人的东西,应该是对其一生最有价值的东西,使人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人的主体能动精神,识别与捕捉各种机遇。

(二)课程设置与学科体系的研究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家们在揭示世界之谜时,总力图创造一幅世界的科学图景,力图使自己关于周围现实的观念系统化。正如前苏联哲学家H·N·茹可夫所说:“如果说19世纪给我们提供了非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和非欧几里德几何学,20世纪上半叶给我们提供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那么20世纪后半叶,则是普通系统论和理论控制论。它们都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原载苏联《哲学科学》杂志1978年第3期),21世纪将会有进一步的变革。而我们课程设置以及学科体系又都是以对世界整体的认识而划分的。现在中、小学所设置的课程及其教学体系远远滞后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英国学者查尔斯·汉迪在其《未来的工作》一书中,批评现行的教学计划以及教材都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设计的。因此,教育家们要对这些课程和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训练进行重新界定。各门学科体系与结构要重新设计,打破学科之间相互隔裂的状态。

(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教育上应用的研究

信息高速公路,或称电子通讯综合业务数字网络的建立是21世纪一项伟大的工程,其影响远远超出信息通讯范围,对人类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将产生划时代的影响。在教育方面,电子通讯网络与多媒体计算机进入了教室与家庭,从而扩大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加快了普及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步伐,实现了“每个人不仅能够受到教育,而且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地位、作用和工作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变化。如何变化,需要研究者提出一套程序与办法来。

教室将由普通教室向专业化教室过渡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形式的变化。

(四)德育工程的研究

德育是塑造人、改造人的一项系统工程。从设计、实施、评价到完善逐步实现系列化、科学化、网络化都将有一些新的成果。它的非程序性、潜在性、活化性、参与性等特点与科学育人方法有机结合,教师才是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五)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结合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终生教育将制度化。社会为人类的学习与就业提供多次机会和条件,这种学习与劳动交叉进行,这对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终生教育、回归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才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制度贯穿到人的一生。

三、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

(一)深入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本精神与具体要求

如何使学习深入一步,取得较好的成绩呢?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学习的根本目的全在于应用,这就要“虚”、“实”并举,不能只务虚,不务实。《纲要》是根据全国的情况制定的,因此,从宏观的角度讲得多,原则性问题讲得多,弹性也就比较大。由此,也就有人说,“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往往是做不到的”。这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我们组织学习时就要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原则问题与具体落实联系起来。其次,要让大家相信“理论是正确的”。讲解者或学习的组织者自己就得相信,拿出大量事实、数据或材料,做合乎逻辑的分析,在“教其不知”、“解其所疑”上下功夫。要解决“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就要对“环境的复杂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文化的区别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找出一套有效的办法来。第三,学习能否有成效,“重在参与”。只有教职工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才能有成效。如果他们是以旁观者的态度,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对待学习活动,这就必然走过场、走形式了,甚至认为“学文件”、“听报告”、“分组讨论”是一种令人厌恶的负担。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学习《纲要》同教学改革、班级管理、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专题研究、举办展览会等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由被动地“学”转化为主动地“学”。

(二)加强对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于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从面向21世纪教育的要求来看,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来加强呢?

1.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面向21世纪的发展机会和挑战的角度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同时还应该是学生的保护人、咨询者、裁判、导演、朋友、辩论对手、设计师等角色的扮演者。教师要学会因事、因人、因时制宜,扮演不同的角色。

3.拓宽专业领域,改变知识结构,增强动手能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4.培训方式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行为分析”、“头脑风暴会议”等。

(三)加大教育改革试验的力度

近十几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试点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也积累了一批成功的经验,出了一批热心教改的积极分子。但是在“扩大”范围、“深化”下去时,遇到了三大难题:一是理论指导不得力;二是整体改革需要单项改革的突破;三是试验还停留在一些条件好的学校,而且是学校单独进行,缺乏区域性的联片建设。针对这三大难题,可否采取下列措施:

1.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或试验学校提出一批理论上的难题,向社会征求合作研究者或在教育杂志上开辟专栏讨论,最后评选出最佳理论成果与教改方案。

2.抓住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这个龙头和龙尾,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又没有学好的矛盾。考试既是一种教育手段,又是一种评价手段。学校不能没有考试(包括升学考试),问题在于怎么考。

3.由分散进行改革试验向联片建设过渡。政府要从政府上、体制上给予支持。各学校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润制衡,这样可能加快改革的步骤和力度。

(四)积极进行教学设备和技术的现代化准备

1.预测教学设备现代化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各校的建设方针。

2.增加政府经费投入的同时,探讨社会助学的新途径。

3.大型设备的公用化、网络化。

标签:;  ;  

21世纪中国教育应做哪些准备?_中国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