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兴起,为适应国家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积极扩大规模、突出特色、提高质量。为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各学校改建、扩建迅速发展。
高等院校选址通常依山傍水,占地面积大,楼栋局部集中,整体布置分散;为满足师生的日常教学和生活要求,学校建筑设计一般不超过6层,但是单层面积较大,这些都给现场绿色文明施工带来了很大的管理难度。做好日常四节一环保管理工作,是建设绿色工地、文明工地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节材、节地、节水、节能、环境保护
一、节材管理
1、材料组织管理
对于多层建筑,自身支模架体、模板、木方等周转材料周转困难,故从整体项目出发,统筹考虑,增加周转材料周转次数。在合理工期要求范围内,分区域分阶段流水施工,各区域周转材料周转使用。
对于单层面积较大的楼栋,还需根据自身伸缩缝或后浇带进一步划分流水施工段,实现木工的等节拍流水施工,增加各流水段之间周转材料的周转次数。
2、材料堆放管理
对于大场地施工现场,材料堆放管理也是现场管理重点之一。首先,从材料进场开始控制,材料进场时必须严格按照各楼栋材料分区堆放,避免二次长距离的材料转运。其次,严格控制分包的材料堆码,保证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由于现场场地大、空地多,材料进场、楼栋材料下楼时,提前规划好各材料堆放场地、分门别类堆放,对于能用于其他区域和楼栋的材料,尽快转移至所用区域,保证施工区域材料堆码整齐、有序。
3、施工现场实行限额领料,统计分析实际施工材料消耗量与预算材料的消耗量,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关键点控制措施,提高节材率。合理划分流水施工段,增加周转材料周转次数,降低模板、木方、钢管的采购量。
4、施工现场应建立可回收再利用物资清单,制定并实施可回收废料的回收管理办法。针对施工现场的各种使用材料的种类,建立可回收再利用的物资清单,并将责任目标分解。根据每个施工班组所使用的材料,对劳务班组使用材料的回收利用给与一定的奖励措施,并写进劳务承包合同,以达到一线操作人员对回收材料的利用效率。项目部将回收物资目标分解到项目部管理层的各个岗位。并制定管理制度,督促其积极落实可回收各类物资。
5、应用BIM建模技术,BIM模板设计软件等,确定钢管、模板、木方、砌块等材料用量,为材料采购提供准确的依据,避免浪费、节约用材。
6、钢筋翻样利用电脑放样,提高原材的使用率,即将整个工程的钢筋通过电脑放样进行合理搭配使用。纵向钢筋加工,尽可能采用定尺钢筋,对非定尺纵向钢筋,采用闪光对焊,定尺剪断加工方法。
7、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对于碎石、土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
8、回收利用主体结构阶段多余的混凝土、砌筑工程及抹灰工程的落地灰,将其统一收集后,重新加入粗骨料及水泥等制作砌筑工程的异型快、地坎、圈梁、构造柱等构件。
二、节地管理
大场地施工现场的节地管理也是绿色施工管理的一大重点,既要从项目成本出发,减少现场硬化面积,同时又要保证施工现场绿色文明施工形象。
1、合理规划现场,减少施工道路和材料堆场硬化面积。施工道路宽度设计为6m,双向单车道;材料堆场设置根据材料用量来确定硬化面积,钢筋采用集中加工,各区域设置一个大型钢筋加工场,根据各楼栋流水施工,分阶段加工钢筋,然后使用农用车进行场内倒运。
2、充分利用设计道路、铺装人行道区域。在施工平面布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后期园林市政工程,施工道路和材料堆场的布置布置在合适的后期市政路和铺装区域,控制硬化面标高,使前期施工道路和材料堆场能作为后期施工道路和铺装区的垫层,后期既减少混凝土破除工程量,又能减少铺装等垫层混凝土使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如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4、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
5、优化土石方开挖方案,减少土石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6、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可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
三、节水管理
1、及时收集施工现场的用水资料,并做到与各个施工阶段的有机结合,建立用水节水统计台帐,并进行分析、对比,提高节水率。针对用水量较大的施工生产区、办公生活区等用水召开专题会议,倡导节约用水。并学习项目部临时用水管理规定。
2、在现场各区域低洼处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利用场地内三级沉淀池(沉淀池、蓄水池、水泵),收集施工区内地表雨水、基坑积水及部分场外地表水,经过沉淀过滤后作为洗车、绿化、养护用水、现场消防用水、防扬尘用水。
3、施工现场设置废水回收设施,对废水进行回收后循环利用。冲车池及洗车池设沉淀池及清水池,对洗车、冲车污水进行重复循环利用。
4、现场临时绿化、粉尘较多区域设置自动喷淋系统,智能控制、节约用水。
四、节能管理
1、施工临时用房采用组装式轻钢保温压型钢板房屋,门窗均采用保温门窗。现场办公室采用敞开的办公格局,以自然通风、自然光照明为主。
2、办公及生活电器设备,采用有绿色环保标识(国家耗能1级)的电器设备,最好是变频电器。
3、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4、制定合理的温、湿度标准和使用时间,提高空调和采暖装置的运行效率。
5、实行用电、用油(汽油、柴油)、用气计量管理,针对超量部分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五、环境保护管理
1、防尘降噪
高校改扩建工程通常紧邻学校老校区和居民区,因此防尘降噪要求较高。
(1)混凝土、砂浆搅拌棚,木加工、金属切削加工、锅炉房等产生粉尘的场所,封闭集中加工,装置除尘器或吸尘罩、消声器,将尘粒捕捉后送到储仓内或经过净化后排放,以减少对周围大气的污染、同时减弱噪声污染;
(2)施工和作业现场配置洒水车,并经常洒水,硬防护、围墙、垃圾池等部位设置自动喷淋,控制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3)采取综合防尘措施或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光彩度不超过国家的卫生标准。
(4)改革工艺和选用低噪声设备,采取相应的消声、吸声、隔声、隔振措施,控制和减弱噪声源。
2、土壤保护
大场地施工现场,无法利用土地较多,减少水土流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施工过程中,非施工区域尽力保留原有地形地貌,保留原有排水系统,施工区域和临建区域需做好绿化、裸土覆盖、排水系统等水土保护措施。
(1)沉淀池:专门为清洗混凝土输送泵和运输车辆以及基坑降水等设置沉淀池。在沉积物经过足够时间长的沉淀处理后再排放入市政管网。
(2)临时绿化:在场区未开工建设区域为短期内不需要施工或使用的临时区域,对于短期内不需要施工的裸露的地带利用当地生长快,极度耐踩,几乎不需施肥浇水,而且耐冷耐热,恢复性极强等性能如狗牙根、黑麦草、马尾草、枸尾草、节节草等野草进行临时绿化。
(3)临时覆盖:在植栽过程中,植被还没长出来之前,无植被覆盖的地方,石方较多植被无法生长的地方,在裸露的地表用干草或黑色滤网覆盖。
(4)草渠:在场地路面的两边,利用草地做成一些草渠,及时将附近的径流排到旁边草地。
(5)临时排水:生活污水通过排水管道排入化粪池,由环保单位定期清理。暴雨水主要依靠自然渗透、蒸发的方式排放,在施工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最终排入市政管网。
六、延伸
群体性别墅和大型公共建筑及旅游区可采用相似管理措施。
七、结语
通过日常节材、节地、节水、节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建设绿色工地,降低施工成本。坚持办公区域庭院化,临建设施标准化,现场布置规范化,施工管理科学化,日战日清经常化的“六化”标准,杜绝环境污染,美化施工周边环境,节约可用资源。
参考文献:
[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 《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验收评价主要指标》
[3]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 50905-2014
论文作者:徐汉忠,连必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材料论文; 现场论文; 区域论文; 施工现场论文; 钢筋论文; 用水论文; 堆场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