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译:古汉语翻译的原则论文

字译:古汉语翻译的原则论文

字译 :古汉语翻译的原则

吴 永 平

(运城学院 外语系,山西 运城 044000)

摘 要 :古汉语翻译是汉译英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古汉语翻译的原则又是其关键所在。为了有效、准确地将古汉语翻译成英语,笔者提出将“字译”作为古汉语翻译的原则,原因有二:一是古汉语是“字式书写”,二是古汉语是“字式结构”。本文选用古汉语的典型例句,详细说明了“字译”原则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古汉语;字译;字式书写;字式结构

古汉语是古代生活的记录。它是以周秦的实际语言为基础,经由汉魏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汉民族的古代书面语。它是华夏文明的记录与载体,又是中华民族的精粹和瑰宝;是汉语言文化的坚实基础和重要部分,又是汉译英的重点和难点。愈来愈多的中国文化热爱者、翻译工作者投身于古汉语英译的学习和研究,英译的范围日益扩大,内容愈加丰富,对古汉语翻译的原则却鲜有人提及。可能是将“信达雅”当作一切翻译的原则,古汉语不言自明地被包括在内的原因。笔者以为,“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准绳,古汉语翻译有别于其他任何翻译,还应有其特定的翻译原则。

古汉语“字”的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其表意性。每一个字几乎都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虽则有的字,单从字面上看有时会觉得莫名其妙,但只要弄清其所代表的正字或本字,便能冰释雾解[1]。上古先民创始的文字符号,起初只能记录些单词,进而记录简单的句子。当发展到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号,可以记录一连串的句子,表示比较复杂的思想时,文字便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具有如此独立体系的文字是古汉语的精灵,那一个个具有独特意义和用法的“字”无不诠释着古汉语的神奇魅力。虽然简洁精炼,言简意赅,虽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虽然变幻莫测、发人深思,但只要抓住单个的“字”,只要按照“字译”的翻译原则,就没有不准确、不地道的翻译。笔者提出“字译”为古汉语翻译的原则,原因有以下两点:

“别胡说了。”他轻蔑地挥了挥手,然后他突然一转身进了卫生间,砰地将门关上,我听到他在里面说:“我被你们气傻了,我都忘了自己快被尿憋死了。”

一 、古汉语是 “字式书写 ”

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词式书写”和英语的“句式书写”,古汉语属于“字式书写”。

古汉语单音字居多,一个字就相当于一个词。徐通锵认为:“字是一个音节关联着一个概念的结构单位,从字到句,只能如《文心雕龙》所说的‘因字而生句’。”根据他的观点,“因字而生句”的过程应该是:字→字组→字块→形句→意句。赵元任说:“音节词即我们所说的字。……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词’则在许多不同的意义上都是辅助性的副词,节奏给汉语裁定了这一样式。”在《诗经》中单音字占字数总量的90.8%,《左传》中占89%,《史记》《尔雅》中占80%[2]。由此可见,古汉语翻译的重点在于单音字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1)古汉语:王渔。(郭沫若《卜辞通纂》)

现代汉语:大王捕鱼。

英语:The king went fishing.

古汉语单音字“王”对应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大王”,单音字“渔”对应双音词“捕鱼”。“王渔”即英语“The king went fishing”.

古典詩词文化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因其本身具有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和朗朗上口的特点多受到幼儿的喜爱。并且从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开展古典诗词教学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正是顺应了这一教学要求的表现。幼儿在这一教学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幼儿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让幼儿爱上诗词,爱上阅读,从小强化幼儿的文学素养。

现代汉语:黄河危害我们吗?(或:黄河对我们有危害吗?)

英语:Is the Yellow River Harmful to us?

古汉语单音字“河”对应现代汉语的“黄河”,而非泛指的“任何河流”。单音字“杀”对应双音词“危害”,“我”对应“我们”。“河杀我”对应英语“Is the Yellow River harmful to us?”。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村干综合素质。针对南疆农村干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收能力有限的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开展大规模培训,把所有村干部至少轮训一遍。

译文:Nowadays,playing chess as a skill is insignificant.(from Mencius:Gaozi:The First Volume)

现代汉语:(云)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英语:The cloud took wind as its friend and rain its son.

(3)原文: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译文:Songs and cries could be heard.They expected not to be trodden upon by fierce ghosts.(from Nie Xiaoqing in Strange Stories from the Happiness Studio by Pu Songling)

“字”是人们书写语言的符号。早在先秦,“字”就用作指示和标记的符号。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曾明文规定:“有敢剟定法令,增损一字以上者,罪死不赦”(有人胆敢删改法令,增加或减少一个字以上的,就是死罪,绝不赦免)。这里的“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字译”的“字”。

“字”的本意是生子,字形由“宝盖儿”和“子”两部分构成。“宝盖儿”表示房子,“子”表示小儿、婴儿。房子里出现婴儿即为生子[3]。《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花而员叶,其古实如兰,服之不字”。郭璞注“字,生也”。“服之不字”意思是“吃了它就不能生育”。王充《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活”,意思是“妇人生孩子间隔的时间越长,孩子越容易存活”(The longer time a woman waited to give birth to another baby,the easier the baby lives healthily.)。在古代,“文”与“字”相对,“文”指的是独体字,“字”指的是由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合体字。或许人们认为独体字滋生合体字犹如人之生子,故用“字”表示[4]。古代汉字经常是一字多义,即同一个文字符号在不同的句子中很可能代表不同的概念,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常常表示不同的意思。在古汉语里,许多字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可以依据上下文随时改变词性[5]。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等等[6],翻译时应仔细考虑,区别对待。

例如:(1)单音字“殆”。在“天下殆哉,岌岌乎!(《孟子·万章上》)”里,“殆”字表示“危险(dangerous)”的意思,译成“The world is dangerous indeed and is really kept in imminent danger of falling down.”在“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里,“殆”表示“几乎(nearly,almost)”的意思,译成“He visited almost all the scenic places in Yongjia.”在“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苏轼《石钟山记》)”里,“殆”表示“很可能、或许、也许(probably,most likely,presumably,perhaps)”的意思,译成“What Li Daoyuan had seen was presumably the same as me.”。

其中,b0为临界截面周长;d为板的有效截面高度;Jc为临界截面的类似极惯性矩;My为板柱间的不平衡力矩;V为剪力;vu为临界截面名义剪应力;vn为外力作用下的最大剪应力 ;x为临界截面上任意点的坐标;γ为考虑临界剪切假定的有截面偏心弯矩的板柱间剪力传递系数,方柱取0.4。φ为强度折减系数,取1.0。

(2)单音字“流”。在“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里,“流”用作动词,表示“流动、流淌(flow)”的意思,译成“I can only see the Long River flowing to the edge of the sky.”。在“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晋书·张华传》)”里,“流”用作名词,表示“河流、溪流、水流(river,stream,water)”的意思,译成“Zhang Hua replied so fluently as the flowing of water and all the listeners forgot their tiredness.”在“流共工于幽州。(《尚书·舜曲》)”里,“流”用作动词,表示“流放、放逐(banish,send,into exile)”的意思,译成“Gong Gong was banished to Youzhou.”在“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里,“流”用作名词,表示“流派、派别(school,sect)”的意思,译成“As a result,he had wide knowledge of all schools of thoughts.”。在“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夫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里,“流”用作动词,表示“流浪、流荡、流离失所(idle away,roam about,lead a vagrant life)”的意思,译成“This was the reason why businessmen annexed farmers,who led a vagrant life.”

二 、古汉语是 “字式结构 ”

古汉语语法是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结构规律及其发展变化的新学科。而古汉语的语法结构,尤其是句法结构,常常用不同“字”的增减、特定“字”的排列顺序和组合表示[7],故称“字式结构”。

1.判断句:用“也”字,或“者……也”两字作为判断词,表示判断;或用“为”字表示判断;或用“乃、即、则、皆、必”等字表示肯定判断,“非”字表示否定判断。翻译时常用“be”表示。

例如:(1)原文: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孟子·告子上》)

(3)古汉语: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3b 1H NMR(CDCl3) δ:8.23-8.21(m,2 H),7.75-7.71(m,1 H),7.58-7.55(m,1 H),7.36-7.27(m,2 H),7.08-7.03(m,2 H),3.87(s,3 H).

(4)原文:久为吏民所亲。(《后汉书·寇恂传》)

译文:My wife says I am better looking because she has a partiality for me.(from Warring States Records:The Record of Qi)

近年来国内对碳酸盐岩气藏的勘探开发表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1],但煤系碳酸盐岩气藏尚鲜见报道,霍西煤田义棠矿太原组K2、K3及K4三层灰岩含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矿上已开发利用。由于储层岩石的微观非均质性是影响气藏开发特征与最终采收率的关键因素之一[2],因而对孔隙结构进行定量描述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灰岩储层在沉积的过程中会受到机械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的共同控制[3],所以其复杂程度更高。利用传统上的分选系数、微观均质系数和孔喉半径比等数理统计参数来定量描述岩石的微观非均质性的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4],必须要从孔隙结构研究着手,才能合理定量化地评价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5]。

古汉语单音字“友”、“子”用作意动词,对应现代汉语的多音词“当作朋友”、“当作儿子”。“友风而子雨”即英语“to take the wind as its friend and rain its son”。

译文:You are to be a moral scholar,not a vile one.(from The Confucian Analects:Harmony)

内蒙古适宜籽粒机械化收获春玉米品种筛选…………… 张向前,王 瑞,张瑞霞,郭晓霞,鉴军帅,程玉臣,吴 慧,孙峰成(25)

(4)原文: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

译文:Conceit leads to losses while modesty brings profit.This is the natural way.(from The book of History)

日本社会凸显少子高龄的金字塔式人口结构现象已持续一段时间了,市场规模难以得到扩大,年轻人被揶揄为“厌消费一代”。这种现象对年轻人无可厚非,主要与日本社会终身雇佣制度的逐渐崩溃、不稳定的雇佣关系等有关系,与以往相比,年轻人出人头地的机会越来越少,在银行存款也几乎没有利息,整个社会对未来的不安等引起市场消费的停滞。

2.被动句:用“于”、“为”、“被”等字引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或用“见”、“受”等字,引出动作或行为,表示被动。翻译时用be done by表示。

(1)原文:歌哭相闻,庶不陵于雄鬼。(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青》)

艺术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桂林历史上是岭南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桂林艺术的发展一度繁荣,孕育了众多戏曲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非遗文化急需得到保护,桂林市多项戏曲艺术入选了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遗有桂剧、彩调、文场和桂林渔鼓,自治区级非遗有全州渔鼓和零零落。桂林戏曲非遗是体现桂林文化特质和桂林人精神风貌的一种文化艺术,它的形成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桂林社会思想文化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说,古汉语的一个字对应一个概念。字是文字体系的基本单位,是视觉空间上可以自由使用的、完整的、最小的单位。“在古代汉语研究历史上,由于不重视口语分析,过分注重在书面上历代模仿的文言文的分析,而且在这种文言文中,语素和词基本重合,一个字记录一个语素也等于一个字记录一个词。这样字距和词距是重合的。在这种情况下,把词典叫作字典,把词叫作字,虽然有逻辑上的混乱,但是还可以理解,基本符合事实。”

(1)大数据是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从本质上来说不算什么新技术,更不是人们所说的新产品,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均离不开大数据,它引领的时代的潮流。

(2)古汉语:河杀我?(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上中辑》)

(2)原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

译文:All gallant deeds are always beaten away by driving wind and blinding rain.(from Xin Qiji“Tune‘Joy for Eternal Union’”)

(3)原文:见犯乃死,重负国。(《汉书·苏武传》)

译文:I would be more unworthy of the state if dying after being insulted by the Xiongnu.(from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The Biography of Su Wu)

(2)原文: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译文:He has long been loved and esteemed by his subordinate officials and the common people.(from History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The Biography of Kou Xun)

3.前置句:是将个别字重新排列组合,原来在后面的字放到了前面。前置句分谓语前置和宾语前置两种。谓语前置是将表示谓语的字放在表示主语的字的前面。宾语前置又分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前者是将表示宾语的字放在表示谓语的字的前面,后者是将表示宾语的字放在表示介词的字的前面。翻译时按正常语序翻译。

例如:(1)原文: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李永林: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和见证者。长期以来,中国石化秉承“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的初心和使命,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从战略高度认识、部署和推进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始终把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公司战略、嵌入企业文化、深入日常运营,持续提升履职尽责能力,不断增强价值创造本领,日益成长为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译文:How unwise you are!(from Master Lie Yukou:Tang Wen Essay)

(2)原文: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卫风·氓》)

译文:We have looked after you for three years.

“说到钱,要一级一级往上批啊,除非说,一个社区只能报一个旧小区,或者这个小区想拿去改造,这个什么时候能批下来,这个旧小区没有消防栓,消防水带没有水,只有一些灭火器,也是存在安全隐患,我们把这个情况报上去,街道也要往上报,关于上面怎样处理,他们也要打报告上去,什么时候发下钱,这个确实我们也没有去跟踪,领导给不给你发钱,这个我们基层…我们这个工资是区政府发的,要用的钱,类似这种,首先要报上去,到区政府批,批完才敢叫社会组织。”

Yet you make no notice of us.(from The Book of Poems:The Popular Songs of Wei:To a Man)

(3)原文: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Where is Pei Gong?

据加班沙拉勃在《四卫拉特史》自述,他是土尔扈特诺颜和鄂尔勒克第六子博勒浑后代,其父和硕齐,是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的堂兄弟。本人是额木齐,即医生,准确说应是一位掌握医术的僧人。由于阿玉奇汗的要求,加班沙拉勃在1737年完成了本书的写作,此时距离阿玉奇汗逝世已13个年头了。1724年阿玉奇汗逝世,导致汗国内讧不断,与准噶尔的关系也时好时坏,周围一些部族也不断袭扰,掠夺土地和居民,俄罗斯也加紧对汗国的控制。《四卫拉特史》即是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成书。加班沙拉勃《四卫拉特史》成为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创作于18世纪中叶的“四卫拉特史”典籍。

(from The Historical Records:The Biography of Xiang Yu)

(4)原文: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I was asked to write an article about it.(from Yueyang Tower by Fan Zhongyan)

古汉语的复句也是用特定的字作为关联词语,衔接整个句子[8]。例如:并列复句是用“而”、“又”、“亦”字,或“既……又”等相衔接各个分句,分别表述在意义上并列的几件事。对比复句是用“而”、“惟”、“可”、“则”字,衔接两个分句,表示两种事物的比较。连贯复句是用“而”、“则”、“因”、“遂”、“乃”字表示分句在时间上先后相继,事理上先后相承,两个分句的关系是连贯的或承接的。递进复句是用“且”、“而”、“况”字表示分句间有一层进一层的关系,后面的分句在表示事物的范围、程度、数量、语气等方面比前面的分句更进一步。选择复句是用“其”、“且”、“抑”、“将”字,或“与其……孰如”、“非……则”等字,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有多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所陈述的事实不能并存,只取其一。转折复句是用“然”、“而”、“顺”、“虽”、“则”字,或“然而”等字,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后面的分句是正句,主要意思在后一个分句里。假设复句是用“如”、“苟”、“使”、“向”、“即”、“脱”、“若”、“倘”字等,表示前一个分句提出假设,后一个分句推论结果。条件复句是用“纵”、“乃”、“无”、“即”、“则”字等,表示前一个分句提出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具备了这种条件的结果。因果复句是用“以”、“为”、“缘”、“故”、“因”字,或“以故”、“以是”、“是故”、“是以”等字,表示两种情况,或以偏句说明原因、理由,正句说明结果,或以偏句说明结果,正句说明原因、理由。目的复句是用“以”、“为”、“庶”字或“所以”等字,表示前一分句叙述事实或措施,后一分句说明目的[9]。由此可见,理解和翻译古汉语复句的关键在于用作关联词的不同的“字”,掌握了这些“字”的意义和用法,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 考 文 献 :

[1] 彭泽润.词和字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 骈宇骞.中国字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7.

[3] 王贵元.汉字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高小方,等.古代汉语研究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周淑敏.快乐汉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6]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7] 廖振佑.古代汉语特殊语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8] 姜士林.汉字演义——数字对话[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9] 陈炜湛.古文字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 :H1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8008(2019)01-0073-03

收稿日期 :2018-10-28

作者简介 :吴永平(1962-),女,山西运城人,运城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汉语翻译。

【责任编辑 马 牛】

标签:;  ;  ;  ;  ;  

字译:古汉语翻译的原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