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力资源的测算与现状分析_经济论文

广东省人力资源的测算与现状分析_经济论文

广东人才资源测算与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资源论文,广东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在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强化人才宏观管理,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首先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人才资源的基本状况。本文采用翔实的数据,对全省人才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一、人才界定与测算方法

(一)人才的界定

人才,是人群中的优秀分子,一般具有相当的学识或技能,能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据一些人才学者称,有关人才的定义不下数十种。本文无意进行严格的理论探讨,而是着重从统计角度界定其操作性定义。根据国家及本省的有关规定,人才至少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①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简称学历人才;②取得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简称职称人才;③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简称技能人才。学历人才与职称人才、技能人才之间均有交叉,而职称人才与技能人才一般不存在重叠。

从是否在岗看,人才可划分为在业人才和不在业人才。在业人才可以根据岗位、职业等不同标准进行详细分类,不在业人才亦可分为后备人才、待业人才和离退休人才等三类。

(二)人才数据测算方法

人才数量至今没有全面统计。一些部门曾开展过专项调查,但统计范围各不相同,调查工作亦未能制度化,其资料不能满足分析的需要。根据上述界定,人才总量及分组数据只能通过现有的各种专项调查、部门年报等资料进行综合测算。

1.资料来源:学历人才数,资料取自1990年人口普查、1995年人口1%抽样调查、高等及中等教育年报等; 职称人才数取自人事部门进行的专门人才调查;技能人才数取自劳动部门开展的技能人才抽样调查。

2.测算方法:学历人才的统计范围既能覆盖全社会,又能进行各种分组,可作为测算人才总量的基础。加上职称、技能人才中的高中及以下学历部分,得到全社会人才总量。有关数据的测算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①基数累加法:即以调查年份的人才数为基数,加上以后各年人才净增数,如中专及以上学校招生数、净迁入人口中的人才部分等。

②抽样推断法:即以1995年人口1 %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及全省数据,按比例推算全省人才总量及分组数。

③比例分配法:由于1995年人口1 %抽样调查数据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合在一起统计,不能直接分出本科及以上、大专文化程度人口;高中阶段也合在一起,不能分出中专(中技)学历人口。因此,需要利用基数累加等方法计算出各种学历人口的比例,并推算对应学历人口的存量。

④速度推算法:由于1%人口抽样调查、专门人才调查、 技能人才调查均以1995年为调查时点,需要参照有关增长速度推算1997年的数据。

上述测算方法各有长短,可以综合运用,互相补充。经过几种方法互相验证,并参照有关部门的资料进行评估,我们认为,本文所推算的各项数据是可信的,基本上可以反映全省人才的实际状况及存在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的总量指标一般为1997年测算数,各种结构或比例相对指标若无特别注明,均为1995年调查数据。

二、人才总量及基本特征

建国以来,广东与全国对比,教育事业较为落后,人才资源相对短缺,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78年以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任用、管理和配置工作,加大教育、科技方面的投入,努力建设教育强省,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人才状况发生了可喜变化,规模明显扩大,密度逐步增强,结构不断改善,有力地担负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

(一)人才总量及基本结构

据测算,1997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未含不在业的职称及技能人才)为446万人,比1995年增长16%。其中学历人才314万人,占70%;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职称及技能人才132万人,占30%。分性别看, 虽然女性人才所占比重逐年提高, 但男性依然保持主体地位, 占人才总量的65%,女性占35%;分年龄看,以青壮年(15~44岁)人才为主,约占8成。从就业情况看,在业人才为369万人,不在业人才为77万人。

由于人才总量增长快于人口自然增长,全省人才密度(指人才与总人口之比,或在业人才与在业人口之比)不断增大。1997年每万人口拥有人才633人,比1995年增加74人,平均每年增长6%。在业人才密度亦同样呈增大趋势,1997年全省每万在业人口拥有人才997人,比1995 年增加96人,平均每年增长5%。

各种人才的素质结构均呈金字塔型分布,即层次越高,人才比重越低。具体情况如下:

1.学历人才:共有314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50万人,占16 %;专科111万人,占35%;中专(含中师、中技)153万人,占49%。不在业学历人才77万人,其中各种后备人才数量最多,达58万人。

2.职称人才:共有177万人,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24万人。 从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占5%,中级职称占26%,初级职称占69%。

3.技能人才:按年资计共有187万人,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108万人。从技能结构看,技师(含高级技师)占2%,高级技工占44%, 中级技工占54%。

(二)人才的社会经济分布

人才的分布,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我省人才分布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域或行业,人才密度也相对较大。

1.经济区域分布。我省人才相对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比重呈上升趋势。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和东西两翼,人才比重略有减少,密度较低。从学历人才看,1995年深圳、珠海和汕头三个经济特区人才占全省14.7%,比1990年上升7.2个百分点, 人才密度高达1336人;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占全省62.1%,上升3.3 个百分点,人才密度为764人;山区人才占全省21.9%,下降0.3个百分点,人才密度为209人;东翼人才占全省7.6%,下降0.3个百分点, 人才密度为146人;西翼人才占全省11.3%,下降1.7个百分点,人才密度为211 人。

就技能人才而言,60%聚集在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地区分别占11%和12%,广大山区仅占10%。职称人才亦呈同样分布态势。

2.三次产业与行业分布。1995年在业学历人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占81.4%,人才密度为1833人;其次为第二产业,占17.3%,人才密度为423人;第一产业最少,仅占1.3%,人才密度为16人。分行业看,人才密度在5000人以上的有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分别占在业人才总量的1.9%和29.4%; 人才密度在1000~5000人之间的有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6个行业, 其中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占8.0%,金融保险业占4.8%,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占17.6%,房地产业占1.6%,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业占0.7%,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1.2%;人才密度在500~1000人之间的有社会服务业等3个行业,其中社会服务业占2.8%,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占3.4%,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9.7%;人才密度在100~500人之间的有采掘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占0.3%、13.4%和2.4%;人才密度在100人以下的只有农林牧渔业,仅占1.3%。

职称人才的产业分布状况与学历人才相似。技能人才适应产业性质的要求,过半数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其技能人才占总量的37%。第三产业占46%。第一产业只占2%。

3.职业分布。在业学历人才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55.6%,人才密度4732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15.4%,人才密度为3523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15.8%,人才密度为2662人;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占6.7%,人才密度为168人;商业工作人员占4.5%,人才密度为302人;服务性工作人员和农林牧渔劳动者分别只占1.3%和0.7%,人才密度为144人和8人。

三、开发人才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人才的数量、质量、就业需求、产业分布、人才市场发育程度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看,仍不能满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人才总量偏少与城市后备人才就业困难的矛盾并存,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选择

判断人才充裕或缺少的标准,主要看人才数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相适应。数据表明,广东人才总量偏少的状况是显而易见的。1995年广东的总人口和从业人员数居全国第5位,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 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职工工资总额、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费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10多个宏观指标均居全国第1位,而大专以上人才数量仅居全国第6位,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居全国第4位。 每万人口拥有大专以上人才广东为202人,比全国略少1人,仅为上海的21.5%,江苏的76.5 %, 辽宁的44.9%。每万人口拥有的高中阶段(中专及高中)人数为954人, 仅为上海的45.4%,江苏的89.9%,还略低于辽宁。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为42人,是全国的98.2%;每万人口从事科技活动人数为15人,是全国的63.0%。综合评估显示,1997年广东教育科技水平居全国第6位。 可见,广东后备人才状况、人才存量均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发生明显错位,不够协调。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扩大人才培养、引进和安置的规模。

从就业角度看,一方面是高素质的人才供不应求,这与广东人才总量偏少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近年经济运行从高速转为平稳发展,机关“三定”后趋于满编,部分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增多,因此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大中专毕业生的需求减少。同时,部分高校、中专开设专业及招生数未能及时调整,致使部分专业及成绩较差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1995年不在业人才中,大专以上毕业从未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的有7382人,失去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的11386人, 企业停产等待安置的有1126人,共19894人,占不在业大专以上人才的13.9%。 如何安置不在业人才,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以增加人才总量,同时适当调整学科结构,又不浪费现有的师资与设备,将是宏观调控中面临的难题。

(二)人才素质偏低,技能人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广东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型的特点表明,人才高层次偏少,低层次偏多,整体素质偏低。在学历人才中,大学本科以上、大专、中专文化程度的人才比例为1∶2.2∶3.1;在职称人才中,高级、中级、 初级职称人才比例为1∶5.2∶13.9;在技能人才中,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务人才比例为1∶18.6∶23.1。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 高层人才出现后继乏人迹象。现有55岁以上高级职称人才中,有45%将在“九五”期间退休,而45岁以下的高级职称人才仅占11%,因此培养高级职称人才已成当务之急。而中、青年人才在十年动乱中一度荒废学业,受教育不够规范,目前也需要进行继续教育或培训,以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由于受片面人才观的影响,社会上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及引进重视不够,重仕途、轻工匠;重文凭、轻技能现象严重,致使企业技能人才总量偏少,素质偏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三)人才的地区与行业分布不合理,不利经济均衡发展与社会稳定

从人才密度的差异,可以观察到人才分布不合理、不均匀的现象。分市看,1995年每万人口拥有学历人才最多的市为1024人,最少的市只有90人,相差11.4倍。分经济区域看,经济特区为1336人,东西两翼只有179人,相差7.5倍。分产业看,第三产业为1833人,第一产业只有16人,相差114.6倍。分行业看,最多的行业6387人,最少的行业16 人,相差399.2倍。分职业看,最多的职业4732人,最少的职业8人,相差591.5倍。应当指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及行业特点的不同,人才分布存在某些差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差异不应过大,否则会影响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不力,行业间、地区间人才流失与人才猛聚形成强烈反差。1990~1995年间,农林牧渔业人才平均每年减少4.3%。 这一行业人才密度长期以来是最低的,近几年人才密度又有下降,无异于雪上加霜,严重制约着农林牧渔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以及“三高”农业的顺利发展。采掘业人才平均每年减少11.6%,这固然与产业调整有关,但如不注意保护人才,留住“种子”,今后这一行业出现滑坡,将难以东山再起。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人才数量虽有微升,但主要是靠安排大学、中专毕业生支撑的,骨干人才也有流失现象。科技人才如何与企业“联姻”或合作,在管理体制和具体运作等方面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与上述行业相反,金融保险业人才平均每年增长20.7%。“银行多过米铺”的现象势必造成管理上的疏漏,引发金融流通的混乱无序;保险业由于竞争激烈,经常出动人马到处拉生意,对部分单位工作人员及居民正常生活已构成骚扰。由此可见,金融保险业人才猛聚,虽有业务需要的一面,但未必完全是好事。房地产业的人才平均每年增长34.8%,是人才聚集速度最快的行业。近年来,房地产由于供过于求,市场出现不景气,人才闲置或浪费的现象已见端倪。

无论人才流失或人才猛聚,均会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在人才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如何将市场导向与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人才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广东人才市场是伴随劳动力市场而产生的,运作时间才10多年,目前正处于初期发育阶段,人才供需渠道不够衔接。目前大学、中专开设的专业及招生人数,未能完全做到“适销对路”,而社会各界和各行业所需人才数量,因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缺乏严格的计划及执行步骤,使需求数量呈不稳定状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业务需要扩大,则急需增加人才。遇到宏观紧缩时期,则不进入甚至裁员,包括人才在内。另一方面,人才市场信息不够全面和灵敏,对于人才存量、流量及社会需求心中无数,难以迅速、有效、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人才市场法制也不够健全。部分职业介绍机构以不合法手段,骗取求职者的咨询费、介绍费、培训费等,引起求职者的强烈不满。虽经一再查处,仍屡禁不绝。

人才管理体制有待完善。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掣肘的弊端,仍然制约人才资源开发步伐。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广东省“九五”及2010年人才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人才强省。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步伐

各级党政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学历、职称、技能并重,搞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

(二)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扩大人才总量

要积极发展中高等教育,扩大后备人才的培养规模。抓好高层次专家队伍建设和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培养一支宏大的技能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全方位引进国内外人才。从而不断扩大人才资源总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完善人才任用、管理机制,鼓励人才脱颖而出

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管理制度,打破人才的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等界限,转变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健全选人、用人机制,营造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为人才提供平等竞争、脱颖而出的机会。

(四)强化人才市场功能,调节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建立各种人才市场,规范运行,强化法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调节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建立覆盖全省的人才信息网络和人才信息库,使人才市场逐步由集市型走向信息网络型管理。

标签:;  ;  

广东省人力资源的测算与现状分析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