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研究与远程教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远程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有关远程教育研究的文章较多采用量的研究方法,而质的研究方法使用较少。本文在分析质的研究和远程教育研究特点的基础上,参考国外使用质的研究方法所作的相关研究,举证在我国将质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远程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远程教育研究的特点
远程教育是一种具有以下特征的教育形式: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在教材准备和对学生的支持两方面受教育组织的影响;应用教育媒体是一个双向通信的过程;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基更,1990)。其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是远程教育的最基本特征。
远程教育研究旨在探索远程教育规律,解决远程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远程教育研究不是简单的主观臆想,它不是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也不是停留在文献综合和评论上,而是要对课题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获得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张伟远,2003)。
相对常规教育而言,远程教育得到系统发展和研究的时间较短,很多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困扰着远程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质的研究方法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和视角。
远程学习者是远程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其身心发展有着自身规律和特点。远程教育研究要适合远程学习者这一研究对象的特点,采用适宜的研究方法。教育领域中很多现象难以量化,片面追求量化可能会适得其反,不能实现研究者的初衷,只有与质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才能获得较为“真实”的结论。远程教育研究也不例外。
二、质的研究的特点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0)。
质的研究具有平民性,反对研究者高高在上审视被研究者,提倡研究者走下神坛,走到被研究者中间,认真倾听每一位被研究者的故事,重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意义建构,向他们学习,以谨慎的态度提出建议。
同时,质的研究具有互动性,强调主体性,被研究者可以与研究者一起合作,通过相互之间平等的互动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在这种意义上,“质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而且是一种看待世界和建构现实的方式”(李少梅,2004)。研究者在所研究的问题上并不比被研究者更透彻,研究的结果是双方共同建构的。在远程学习中,学习者有很多是成人,他们一般对事对物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对于身处其中的远程学习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他们可以从当事人的角度来揭示许多“外人”无法看到或很难观察到的问题。
三、质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远程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远程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包括网络学院与电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等等,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情况像我们这么复杂,远程教育实践最丰富的就数中国(丁新,2005)。
这给中国的远程教育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良好机会,但也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国外的研究者很注重从实践中提升总结经验,在远程教育的理论发展上领先于我国。虽然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但教育总是跟国家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紧密结合的,我国的传统、语言、教育观念、态度和价值观都同西方国家有着较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参与远程教育国际化的同时要进行本土化研究,采用多种方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形成互动。其中,除了量的研究方法外,质的研究方法为远程教育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笔者在参考国外使用质的研究方法所作的研究中,将从关注弱势群体、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远程学习者行为的深层意义探究以及远程教育自我论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等四个方面来举证将质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性。
1.关注和倾听远程学习者中弱势群体的声音
质的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的范式之一是批判理论。在认识论上,批判理论认为所谓的“现实”是历史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被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因素塑造而成的。
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来超越被研究者对“现实”的无知与误解,唤醒他们在历史过程中被压抑的真实意识,逐步解除那些给他们带来痛苦和挣扎的偏见,提出新的问题和看问题的角度(陈向明,2000)。
通过质的研究,关注和倾听弱小者的声音,把它们放大,以引起社会的重视。通常,远程学习者中,残疾人和妇女在生理或性别等方面相对处于不利的地位,关注弱势群体逐渐受到远程教育研究的注目。如C.E.(Betty)、Cragg(2005)等人对护理、保健研究和会计等专业的25位女性,通过电话访谈(录音)等质的方法来收集她们“关于远程学习获得学位和提升能力”的感受和想法。因此,用心倾听远程学习者中弱势群体的心声,并帮助和唤醒他们,有助于消减社会上对他们的一些偏见,同时可以使其进行积极的反思,提升自己的力量。
2.“局内人”与“局外人”
质的研究强调研究关系(即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是什么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研究者相对被研究者来说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
“局内人”指的是那些与研究对象同属于一个文化群体的人,他们享有共同的(或者比较类似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或生活经历,对事物往往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局外人”指的是那些处于某一文化群体之外的人,他们与这个群体没有从属关系,与“局内人”通常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只能通过外部观察和倾听来了解“局内人”的行为和想法(陈向明,2000)。
当前很多远程教育研究者大都毕业于或就读于传统院校,接受的是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没有人或者很少人参加过远程课程的学习。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研究者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局外人”。为了在扩大教育机会的同时,提高远程教育“服务”(丁新,武丽志,2005)的质量,研究者需要接近远程学习者,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来理解“局内人”。接近的方式有(见表1):
3.理解远程学习者行为的意义
通过量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适合对总体情况作宏观的了解,但要理解这些情况的意义和深层原因,则需要进一步进行质的研究和分析。质的研究适合在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对小样本进行个案调查,研究比较深入,便于了解事物的复杂性。
如Maureen R.Garlan(1994)应用人种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业的因素,结果发现隐含着的一个文化主题:学生角色和成人角色之间的社会冲突。Dianne Conarad(2005)花了2年的时间,使用了半结构访谈、焦点团体访谈和开放式问题的问卷等质的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追踪调查了一组在业余时间注册了课程的在线学习者,分析了他们对虚拟学习社区的深层认识和感受。麦基萨克(2003)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化和社区与网上教学,也提到“……人种论方法(笔者注:质的研究的一种方法),使我们对网上学习者的研究更加深入”。实际上,教育工作者们发现,在“科学”实验中介入的所有人为变量都是很难控制的。我们以往进行的定量研究表明,许多变量都是不稳定的。因此,我们应通过观察、提问和记录的方式来探讨网上环境中事件为何及如何发生。
4.远程教育自我论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终身学习的观念逐渐地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世界各地很多机构和院校都纷纷在本地和与国外联合发展远程教育事业。为了避免盲目,增强针对性,使远程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走下去,很多机构和院校都开始检验和总结已经走过的历程。如,提供远程教育的东南阿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 of Alaska Southeast,简称UAS)),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使其更有竞争力,该校对学生、员工和教师队伍进行调查,采用半结构访谈等质的研究方法收集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作出总结,为UAS在远程教育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澳大利亚特里·埃文斯教授(Terry Evans)和卡伦·特里金莎女士(Karen Tregenza)于1999年至2002年7月间,采用访谈、观察及文件收集和分析等质的研究方法,对澳大利亚的大学在香港开展的联合办学进行案例跟踪调查。该文以具有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香港教育市场为背景,澳大利亚教育机构与香港教育机构联合开设的专业课程为研究内容,探讨了香港学习者在本地学习澳大利亚课程的看法和体会,以及对国外的联合课程进行评价。
四、对质的研究者的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远程教育研究中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质的研究强调的是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对研究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远程教育研究者,为了更好地解决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作为质的研究者的研究素质。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行研究之前,反思自己的个人身份(性别、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性格特点和形象整饰等)对研究的影响,发挥积极作用,避免和减少消极影响。
(2)反思自己的个人倾向(如研究目的、角色意识、看问题的视角和个人经历)对研究的影响。
(3)逐渐学会和掌握质的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如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
(4)质的研究收集的资料通常看上去是“杂乱无章”的,研究者要学会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的方法,同时要培养自己对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忍耐力。
(5)最后,需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虽然本文把侧重点放在质的研究方法上,但并不排斥量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在很多远程教育研究中,通常都是质和量的方法相辅相成,应避免矫枉过正。
质的研究者要走出实验室,走入研究现场,与被研究者接触,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挫折,因此研究者不仅要具备逻辑分析、了解远程教育特点规律等思维能力,而且要具备与人打交道、应对突发情况、面对挫折等社会和心理能力,在质的研究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