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创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经济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态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中国经济论文,未来论文,科技革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处于转型的时代,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不仅仅是指增长速度的下降,更重要的是结构的变化。从2001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超高速的,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这样一种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如果我们的出口增长速度仍然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那就一定意味着有些国家的出口在萎缩。所以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能维持世界平均水平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这是第一个转变。 第二个转变是,无论是制造业占总就业的比重,还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都在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在上升。制造业的市场是全球的,需求来自外部;但是服务业不一样,需求要靠我们自己创造,是内生的,所以经济增长就变得非常困难。 上述两个转变是中国经济今天遇到困难的深层次原因。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些短期的原因,比如过剩问题。如前一阶段上了很多项目、盖了很多房子,到了今天都面临过剩,处于痛苦的调整期,这些都是经济转变的表象。 一、日韩经验显示中国经济前途光明 当前,国际上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的看法悲观者居多。比如萨默斯,他做过美国财政部长、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校长以及奥巴马总统主要的经济顾问。他认为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长期低速增长的时期,在十年之内中国的经济增长会跌到3%~4%。 笔者认为上述判断过于悲观。和中国大陆可比的是日本、韩国,还有中国台湾。我们今天所达到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台湾和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几乎是一样的。我们和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高储蓄、高投资、教育水平非常高、科研投入非常高。从它们的历史来看中国大陆未来的走向是乐观的。这么看的话,我们会有很大的信心。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7%,其工业产品开始统治世界。有人可能说日本赶上了好时候,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和现在差不多,世界范围内面临石油危机、债务危机等,美国经济也非常困难。在此期间日本经济之所以能保持高速的增长,就是因为创新,过去的积累到了爆发的时刻。韩国本来应该在20世纪90年代爆发,但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而推后了。今天韩国接近于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水平。韩国能做到这点也是靠创新。比如韩国三星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搞芯片,投入海量资金,如今其芯片产业影响了全世界。 根据经济发展周期,未来世界还会保持高速增长,只不过要经历十年左右的痛苦的调整期。就像20世纪70年代的危机之后有十年的调整期,到了1990年代新经济出现,美国进入十几年高速增长时期。 二、中国在下一轮工业革命中处于有利位置 第一,中国存在占据有利位置的未来产业。我们不知道下一轮工业革命会在哪里出现,但是已经出现了一些非常好的苗头。比如中国实现了最长距离的量子通讯,一旦成功,它会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另外一个革命性的产品是石墨锡。石墨锡导电性极其好、容量极其大,不仅会使电子行业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也会使电池行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现在电动车唯一的问题是电池太重、充电太慢、续航能力太低。如果石墨锡实现应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电动车就会主导未来。中国在这两方面都会走在世界的前列,由此可见前途还是光明的。 第二,中国技术进步与创新基础良好。现在都说成本增加、工资提高。其实工资的提高是正常的。如果工资水平不提高,那还叫什么经济增长?在提高工资的过程中,唯一的出路就是技术进步。 中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有很好的基础。我们的教育水平非常高,每年有大量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不要以为700万大学生、几十万研究生没有用,他们是有用的。只要有10%的人参与创新已经足够了。另一方面,我们的资本存量极其多,M2现在达到130万亿。为了把纸面上的财富变成实际的财富,一是搞固定资产投资,这方面已经开始饱和了;二是投资到创新上面,投资到人才上面,这样才能把我们过去积累的财富变成未来的有收入流的资产。在这方面,我觉得中国应该有信心。 第三,中国的科研投入不断增加。中国科研投入正在赶超发达国家。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在“十二五”初期只有1.7%,2015年是“十二五”结束之年,达到2.2%,“十三五”估计超过2.5%,也就是发达国家的水平。到那个时候,我们的人均收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大概也只会是发达国家的1/4左右,但是我们的科研投入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说明我们的科研投入是非常多的。有人会说很多科研投入都浪费掉了。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美国的科研投入也有很大的浪费。很多科学家估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间,中国有可能有人会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特别是物理方面极有可能获奖,原因就是这些年科研投入增加了。此外,在科研投入里面,企业投入已经超过了国家投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企业投入是市场导向的,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三、市场化改革已经是势不可挡 第一,战略层面的“破”与“立”。改革无非是做两件事,一件是“破”,一件是“立”。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的改革历程都是“破”的过程。“破”的阻力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思想方面。即便是当前仍有很多官员还没有转变观念。他们需要认识到,市场和社会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过去老说“一收就死、一放就乱”,实际上放开后一点都不会乱。第二个是权力方面。如果权力都放给市场,必然造成行政机构的巨大浪费。第三个是既得利益方面。很多人在旧体制中有很大的利益,不想变革。中国改革的进程就是不断打破既有利益、建立新秩序的过程,我们有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敢行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中国的改革有希望。这是在战略层面上的分析。 第二,实施层面的开放促发展。具体到实施层面上,最好的办法还是以开放促改革。在这方面有两件事值得大家关注:一个是自贸区的扩容,一个是中国和美国正在谈的双边投资保护协议。自贸区要做的是金融开放和服务业开放。投资保护协定在名义上是保护本国在对方国家投资的协定,但对中国而言是关于全面改革的一个协定。它要求我们开放市场,政府对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平等对待,包括民营企业。此外还有环境保护、劳工保护等方面的规定,每一条对中国都是革命性的。根据目前的谈判进度,估计2016年年底之前中美会达成某种一致,这意味着我们到2016年年底的时候,会有一个新的开放格局。 这里着重指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我们对民营资本的保护远远不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远远不够。比如根据现在的知识产权法,大学老师在实验室里做出的成果属于学校,不能把知识产权转移出去。实际上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做法,使得产学研真正结合。美国也有同样的法律,但是有一些灵活度,老师的科研成果可以拿出去办一个企业,但企业的收益要在学校和老师之间分配。如威斯康星大学周围有很多新兴的生物医药公司,带动了就业,就是知识产权在实验室与市场之间转换流转的结果。 总结一下,在未来十几年,可能会有一个科技革命,现在是科技革命的前夜。中国一定能搭上这趟科技革命的列车,而且可能会坐在“头等车厢”里。 四、中国式的创新之路与制造业的未来 在中国说到创新,一定要说到互联网,互联网会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思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怎么去创新,我估计做企业的人脑子里都会想这个问题,由此产生焦虑,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去做互联网,是不是离了互联网这个时代我们都落伍了? “互联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现阶段中国的创新,还是要结合制造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出来中国制造业2025计划,这个计划应该来说是非常切合我们国家实际的。中国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候,我们如果简单回顾一下,可以看到2001年开始,我们国家有一个重新工业化的过程,在这之前工业就业和工业产值都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加入了WTO后,中国重新了工业化的过程,特别是重工业。我们说的很多失衡,都是和重工业有关系的。但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结构调整就是所谓的新常态时期。新常态就我自己来看,最大的特点一个是我们的增长速度下降非常多;还有一个就是制造业可能是真正地出现一个结构性的拐点,就是制造业的就业比例下降,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下降。回顾一下世界经济增长的历程,我们发现离开制造业要成为一个高收入的国家,是有难度的。二战之后从低收入进入高收入的经济体,只有13个(笔者用的指标是标准的,还是比较低的)。所谓的高收入是指达到了美国人均收入的45%,全世界到今天只有36个经济体能超过美国人均收入的45%,笔者是按照名义量来计算的。 这13个经济体多数都是在东亚,观察它们会发现,其共同点就是储蓄率非常高,投资率非常高,工业发展非常深入,制造业都要超过30%,制造业占GDP的比例都要超过40%~45%。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由此笔者判断当前制造业的比例下降,应该说是结构性的。 随着这些经济体进入转型期,它们对制造业的态度和布局的不同,造成了当前不同的经济发展态势。可以比较一下韩国和中国台湾。20年前我们大概不太看好韩国,而会更看好中国台湾,但今天没有人会这么说了。韩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中国台湾,韩国的大企业中国台湾是没有的。韩国在制造业领域很早就提前布局。三星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在于提前布局芯片产业,它掌握了核心芯片的技术,所以三星现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厂商。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可能还是要沿着我们具有优势的部分走下去,就是我们的制造业。 制造业现在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这一轮经济下行遇到阻力很多。正因为困难,更需要国家加倍重视制造业。我们国家提出来创新,但是这个创新的路怎么走,过去20年基本上采用美国的模式,所有的东西基本上以美国为目标:我们看我们的房子,我们要跟美国住的一样大;我们的高校要跟美国一样,我们看了一下数据,现在高校扩招最快的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然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是很困难的,事实上我们可能更多需要的是工程师。 美国的创新是当一个公司需要新产品,就把原有实验室完全给解散,重新招一批人。美国的路我们能不能走得通,我觉得是有难度的。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像美国走这样创新的路子,美国的创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开放的移民政策,在硅谷里面大概50%~60%都是外国人,没有这种移民的政策,美国人不可能走到今天。第二个方面是法治,美国的创新是高度依赖法治。第三个是高度发达的金融,中国离这个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所以美国模式虽是我们推崇的目标,但恐怕我们离得还是非常远。那么怎么办?是不是中国的创新就不能做了?幸好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模式就是德国模式,我认为我们对德国重视不够,细想一下我们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学德国的。中国清末开始学日本,日本是学了德国的。后来我们学苏联,苏联模式也留下浓厚的德国烙印。 德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不跟美国人去硬拼高科技、断崖式的创新模式,而采取了一种非常平稳的、做产业终端的创新,一步一个脚印,而且做得非常踏实。以我们现在都用的液晶显示器为例,德国默克占领世界市场的70%,主要客户在中国大陆,还有中国台湾和韩国。液晶从诞生到发展到形成产业体系,再到今天面临被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德国默克持之以恒做这么一个东西,现在又在做OLED,沿着这个路缓慢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占领了这个市场,不管运用怎样的先进技术都没有对这个产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由此笔者认为,我们可能要重新向西看,向德国学习。 德国现在做的工业4.0,4.0和互联网+的概念是很相关的,也是另辟蹊径。德国在最尖端的地方没有跟美国拼,而是把互联网运用到工业上,运用到有优势的地方去,用互联网来带动下一步工业的创新。 回到中国,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我们没有必要每个人去做网站,把线下的东西全都替代掉,这样一种方式实际上不会给社会创造价值。一个产业、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须给社会创造新的价值。对于阿里巴巴大家看到的都是表面,阿里巴巴是做B2B,实际上给各类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有用的。阿里巴巴把这个生产力挖掘出来之后,它创造了价值。你如果仅仅开了一个网站,你没有去挖掘生产力,你也就不能创造价值。 中国可能要走的创新之路,是美国和德国的一个结合。我们是一个大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学美国,我们已经走上了这条路。我们要学德国怎么沿着既有这种技术路线,继续往下走;怎么利用互联网来加强传统的优势,能够使我们未来能创新。创新需要企业家转变思路,也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通过推动中国的创新,使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变成一个制造业强国,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创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经济未来_经济增长论文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创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经济未来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