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把握“组”的联系点——兼谈第十二册第六组讲读课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联系点论文,第十二册论文,组讲读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材中高年级每一组课文,从思想内容上或是语言形式上,小到词句,大到篇章,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联系纵横交错,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联系网络。但在这个网络中,却有着较为突出的、能起主导作用的交叉点,我们把它称之为“联系点”。所以,按组教学,最要紧的是准确地把握每一组课文之间的联系点。确定了组的联系点,就便于在每一篇课文的实际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把知识点、能力点等各种要素有机地联系和相互结合起来,体现组的整体综合训练。
那么,如何确定每一组课文之间的联系点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下面两方面去着手:
一是从组的重点训练项目中寻找。如第十一册第五组有三篇课文:《鸟的天堂》、《草原》和《镜泊湖奇观》。“导读”中作了这样的提示:“本组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点: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阅读时,要注意课文哪些讲的是事物的静态,哪些讲的是事物的动态。”由此可见,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也就是这一组课文之间的联系点。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组的重点训练项目,并不能等同于该组课文之间的联系点。如第八册第二组的“一边读,一边想”,这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而不是这一组四篇课文之间的联系点。
二是从课后“思考·练习”题中寻找。每一组内几篇课文的编排组合,编者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而课后的思考题体现了编者的意图,为我们确定联系点指明了途径。如第十二册第六组有三篇课文。这一组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没有可供参考的重点训练项目,但我们可以从课后思考题中“悟”出来。 《为人民服务》一课的“思考·练习”2是“这篇讲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詹天佑》一课的“思考·练习”3是“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表达这一中心思想的?”仔细品读和揣摩这两道思考题,我们可以把“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确定为这一组课文之间的联系点。
一组课文的教学,准确地把握了课文之间的联系点,有利于充分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实现组的教学目标。但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认识这个联系点,教学时要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所谓“一般”,是指一组课文中的知识要素以及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抓住一个点,联成一个片”。就拿第十二册第六组课文的教学来讲,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要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特点,抓好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促进知识的迁移,为学生进入中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可着力于下面四个方面的训练:
一是训练语言。着眼于“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边读边想边批注的习惯,把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发展思维。如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地叙述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理解《为人民服务》课后“思考·练习”3 的一段话,训练思维的严密性。理解《詹天佑》一文中“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帮助詹天佑出主意,看看是否还有别的办法,以训练思维的创造性,等等。
三是渗透德育。本组课文思想品德教育内容鲜明而丰富,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爱祖国的思想以及延安精神,这些都是跨世纪人才所需要的,在教学中要着意点拨,相机渗透,实现文与道的和谐统一。
四是培养能力。这里的“能力”指的是自能读书的能力。教学本组课文,应以“放”为主,以学生自学为主,使学生在自身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为人民服务》一课,可指导学生从掌握中心(即论点)入手,把握每层意思的要点,然后顺着作者的思路一层一层地阅读理解。《詹天佑》一课,让学生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基本功,自我学习,教师只是在课文的重难点、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方面适当予以指导、点拨。
《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诗,则让学生多读,把诗的节奏、韵律读出来,把诗人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读出来。
怎样根据一组课文的联系点,进行“组”的教学呢?现结合第十二册第六组的两篇讲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教学设想,抛砖引玉,就教于同行。
《为人民服务》一课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直入中心——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习论说文,最重要的是掌握论点。本课的中心论点就是课题“为人民服务”。教学时先让学生按“预习”中提出的要求,认真把课文读两遍,想想主要讲了什么道理,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板书课题,揭示中心。
学生初步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就便于他们进一步探寻作者的思路,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教师要把时代背景和文章体裁作简单介绍说明,为学生扫清因背景认识不足和阅读能力不足而造成的思维障碍。
(二)把握要点——领悟作者表达中心的思路
学习本文,重点之一是准确概括五层意思的要点,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概括要点要准确,这又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多思,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归纳要点,提高概括能力。
第一步,指导方法,启迪思路。首先读段(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读句,重点要读懂第二句,最后指导概括要点。
第二步,适当引导,让学生练习概括。第二层意思的要点比较明显(即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可让学生带着“人死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去读、去想、去概括。
第三步,让学生自读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并概括这几层意思的要点。在五层意思的要点概括出来之后,再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体会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三)品析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丰富与深刻
叶圣陶先生讲过:“一篇好作品,品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揣摩什么?本文有不少引人深思、富有哲理的句子,还有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引导学生认真品析、揣摩,体会文章内容的丰富与深刻。
句子训练举隅:“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读句;(2)理解句意:先结合课文理解“完全”“彻底”,然后紧扣一个“完全”、一个“彻底”领会“党和人民关系密切”的含义;(3)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联系从电影、电视、 课外书中知道的事例以及1998年8、9月间,党领导人民战胜百年不遇的洪魔的事例,体会这句话所讲的深刻道理,进而懂得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当然这是不容易的,但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让学生理解,但不能要求书面写出和背诵句子的意思。
《詹天佑》一课,可引导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一)直奔中心,找出本课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
本课的中心句及批注举例:“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批注:“中心句”。
(二)把握要点,知道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内容来表达中心的
全文共分四段讲,第二段交待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起因,第三段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讲了三层内容,即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归纳要点一定要在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进行。作批注时,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边批注,如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什么内容?
(三)品析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表达中心的
本课重在品析跟中心句关系密切的词句。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紧扣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品析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如“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从詹天佑的所想中可以看出,他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勇气和战胜重重困难的动力,都源于他的一片精诚爱国之心。读者从詹天佑的所想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而学生从词句的品析中能够领悟到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中心的。
本课虽是一篇讲读课文,且是小语全套教材中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但教学中千万不要像对待整妆待嫁的姑娘那样,方方面面的叮嘱一番,应尽可能地少讲一点,少问一点,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迁移。
上面两课的教学设计,紧扣“围绕中心安排材料”这一联系点,引导学生从“把握文章中心”入手,然后理清作者的思路,进而顺着作者的思路一层一层地读下去。这样,就把作者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有机地融于一体,把教材的整体性、教学的整体性和学生的整体综合训练有机地联为一体,按“组”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也就能充分地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