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六小学 719000
摘 要:“泡泡提示语”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小但很实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运用“泡泡”提示语,有利于准确把握科学课堂的教学时机和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剖析编排特点,精心梳理并进行分类,提炼出巧用“泡泡”不同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泡泡提示语” 类型 巧用 善用
在日常的教学和研讨活动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教材利用率较低的现象,教材上如“泡泡提示语”等作用往往被视而不见。忽视这些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其实在教科版《科学》教材中,极具人文关怀的提示语比比皆是,编者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形式插入了许多充满童趣的提示语。每一个“泡泡”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它们虽小却很实用:总是在教学的关键处提示牵引、点拨帮助。可以这么说,“泡泡提示语”是科学教材中的一大亮点,教师在备课中正确理解提示语,教学中巧妙运用提示语,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主延伸,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讨论。那么,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如何运用好教材中的 “泡泡提示语”呢?
一、认真研究“泡泡”,明确设置意图
科学教材中的“泡泡”提示语采用卡通人物对话的方式呈现不仅形态活泼富有童趣,而且有很高的教育教学价值。因此要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就要正确理解和明确设置意图,只有理解了提示语的编写意图,才能为自己使用教材和达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细细观察,慢慢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散落在教材角角落落的“泡泡”提示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大致包含着如下类型:
1.方法指导型。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的提示语,如“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用刻画的方法试试”“让我们去查资料吧”“用量筒量一下就知道了”“先用钩码来研究吧”等等。这些提示语虽然简短,但是方法的指导性很明确,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学习的方法。在这些方法的引领下,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于“润物细无声”中夯实了科学的学习能力。
2.理解探究型。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的“泡泡”提示语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它们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而且为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如四下《点亮小灯泡》中“电流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呢”、五下《浮力》中“弹簧测力计只能拉,不能压,怎么办呢”、三下《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中“这块磁铁和其他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变化吗”等。这样的“泡泡”提示语引领着学生思维的路径和方向,学生不仅解决了疑惑,也学到了质疑的方法。同时活跃了思想,发展了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
3.活动导向型。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小学科学教材上的活动导向型提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提示学生可以怎么做。这样的提示语往往在暗示或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如四上《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中“这样不行,要一份儿一份儿地加盐”、五上《种子发芽实验一》中“首先要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等等。还有一类是提示学生不可以这么做。各个年级中都有一些相对危险的实验,这时教材中都会有一些温馨提示,提醒学生要注意什么,从而限制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防止危险事故的发生。如四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中“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呀”;三下《测量水的温度》中“小心!不要被烫伤”等等。
4.概念归纳型。
“泡泡”提示语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及时地对重要概念进行归纳补充,完善学生的认知。如三上《大树和小草》中“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五上《用橡皮筋做动力》中“像橡皮筋这样产生的力叫弹力”等等。教材中像这样的泡泡提示语还有很多,它们能够引领着教师和学生走向科学探究的深处,及时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在轻松探讨的氛围中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究的收获和快乐。
5.任务延伸型。
小学科学探究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仔细分析教材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这类的“泡泡”提示语,它们一般出现在教材的结尾,偶尔也出现在教材的中间。如三上《蜗牛二》中“我想观察蜗牛怎样生孩子”、四上《天气日历》中“周末和假期不能间断”等,这些其实就是给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学习任务,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而这也是教师解读教材、处理教材时可以深挖细究的教学内容,意义重大。
6.情景模拟型。
科学教材中有许多模拟课堂教学情景的卡通人物对话,显得富有童趣且生动活泼。在现实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总希望学生能围绕某个焦点问题自由主动地展开激烈的讨论,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而这些“泡泡”提示语的出现就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启发,发散他们的思维。很多时候学生的讨论往往能超越书上卡通人物的提示语,甚至有更多的想法。如《寻访小动物》一课中,整篇课文就是以“泡泡”提示语为主,或观察、或讨论、或询问、或记录、或呼唤其他小朋友,尽可能多地呈现了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寻访小动物时的场景,这种类型的提示语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仿佛就置身于教学实践中。
各种类型的“泡泡”提示语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作用。分析了“泡泡”提示语的编排特点,清楚了各类“泡泡”提示语的功能后,教师如何妙用、善用“泡泡”提示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巧妙运用“泡泡”,提高教学实效
1.巧用“泡泡”,促进预习。
教材中那些夸张、幽默、富有童趣的卡通人物及“泡泡”提示语,吸引学生的注意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落实。科学教学中的预习环节很多时候都被老师忽略掉了,但其实如果学生合理地利用提示语,有目的地进行思考,不仅能使预习更加有效,还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我们来造“环形山”》中提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要有那些材料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预习,激发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为课堂教学起到了铺垫和辅助作用。
2.巧用“泡泡”,突破难点。
认真翻阅教材后不难发现,很多“泡泡”提示语出现得既及时,又能抓住关键。我在自己的教学中,非常注意运用好“泡泡”,让它发挥最大作用,突破重难点。如我在执教《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时发现,学生在猜测时会有很多种假设,但很难说出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而恰好这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如何突破呢?为此,教学时我做了如下设计:从“泡泡”提示语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泡泡”,从提示语中找到灵感,化繁为简,这样既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运用教材中的泡泡开展教学设计,着实能让课堂增加不少亮丽的色彩,使师生在共赢中前行。
3.巧用“泡泡”,助力探究。
科学离不开探究,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教材中很多“泡泡”就如一盏盏明灯指引着学生探究的方向。如执教《种子发芽实验一》一课时,根据提示语“首先要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很快确定了自己想研究的问题。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设计早已接触过,我便放手让学生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仔细翻看书上其他的“泡泡”提示语,想从那些提示语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逐步有了参考、分析提示语的意识。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设计出“绿豆种子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方案,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巧用“泡泡”,拓展延伸。
教材中时常会出现一些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的提示语,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此提示语为基础,适当扩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如五下《太阳钟》一课中提示:阴天又怎么知道时间?晚上怎么知道时间?依据“泡泡”提示,学生饶有兴趣地收集了一些有关古代计时工具的资料在班上交流、展示。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为下一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当然学生课外探究的习惯不是一时能养成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课后探究活动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善于利用“泡泡”,提升科学素养
1.善用“泡泡”,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材中有很多的“泡泡”提示语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它们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而且为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还有一类泡泡提示语虽然不是以问题形式呈现,但它们的作用也是显著的,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如《电路出故障了》一课中,“出故障了”这个泡泡就简洁明了地向学生传达了一个信息。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一提示,深入思考:电路为什么会出故障?会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引领学生根据经验,得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提示语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2.善用“泡泡”,培养创新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根据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奇思妙想的特点,编写了一些容易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泡泡提示语,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教材中还有许多带有省略号的提示语,它们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填补了思维的空白,以此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大胆体验。以六下《月相变化》中的“我觉得有的月相贴错了位置,是因为……”这个“泡泡”为例,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而挖掘教材中的思维训练因素,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3.善用“泡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材中有很多提示语都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互相讨论等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让我们去查资料吧”“讨论讨论”“我们还是做实验观察一下吧”等。“泡泡”提示语更大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发现和探究,不断积累学习方法。这种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使教材成为学生亲密的学习伙伴,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提示语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编者表达的方法,学会探究,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泡泡”虽小,却蕴含着大大的学问,它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透视着教编者别出心裁的用意,它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引导。只要我们正确认识、整体把握,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让“泡泡”吹起来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周梦媛《如何发挥教材中“小泡泡”的作用》[J].《辽宁教育》,2008,(3)。
[3]葛美红《要重视对“泡泡”导学功能的认识与运用》。
论文作者:韩小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3
标签:提示论文; 泡泡论文; 学生论文; 教材论文; 科学论文; 环形山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