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栋 甘肃省靖远县大芦乡中心小学 730618
摘 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应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重视课堂教学,重视课后的学生实践活动,还应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教学方法,对提高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社会) 主动权 实践 自主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已经建立了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但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不断引导和帮助,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意识,使学生健康成长,是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一大重要目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方法,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进步有很大帮助。
第一,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实施有效教学。
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培养,教师只是穿针引线,从旁协助学生学习。教师要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教师可组织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小组讨论、演绎小品、辩论赛、做游戏等,让学生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第二,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为直观、生动的领悟道理,应重视实践活动,深化学生道德认识,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更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书本知识只是起到辅助、引导及纠正等作用,应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有所获。
例如,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一年级上册的《我自己会整理》一课,这节课的主题就是要小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学会整理自己的东西。这就要小学生自己实践一下了,教师除了在课堂把整理自己东西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教会学生,还要布置课后作业,就是学生自己动手整理东西的实践活动,要求在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学生试着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与快乐,最后家长评定打分,汇报给老师,进行表扬。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实践体验,也会为自己学会整理东西而骄傲、自豪,体会出劳动的不易,就了解了父母长辈的辛苦,就初步达到了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目的。这节课教师还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比如限制时间让学生整理自己书包或课桌,也是不错的实践体验。
第三,教师要合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应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先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这预习作业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例如,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四年级下册的《浓浓乡土情》一课,这课在于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针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考察和了解自己家乡,感受家乡美,初步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围绕家乡有什么地理特征,有什么名胜古迹,有什么特产名扬海内外,自己家乡出了哪些名人伟人等问题,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画本课的手抄报,学生将自己知道的家乡知识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现出来,贴在班里,组织手抄报展览,让学生互评,得出最佳作品,合理的竞争有助于学生进步。课上,教师再将搜罗到得家乡风情以及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情的文字、图片、音像等知识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示出来,更具体、更形象、更有效地教给学生。
第四,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实际教学中合理把握好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师应该思考也应首先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现行的思想想品德教材,都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的方法也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如果能在这方面有重大突破,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研究、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许多品德与生活(社会)老师的工作重点。我认为,以小学生的接收知识的能力与程度,应该以将道理为主,让学生明事理。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讲道理,明事理,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二年级上册《学做小雄鹰》一课,主要是教育小学生要向小雄鹰学习,培养自己勇敢、坚强的意志,养成不畏艰险、敢于拼搏的优良品质。首先教师要讲解雄鹰的生活习性与本领,再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回想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我能行”和“我不行”的事情,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进而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通过讲道理,明事理进行教学颇为常见,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探究,让学生在思考中领会知识,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而言之,教师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堂教学等来塑造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态度。
论文作者:宋之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7
标签: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社会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生论文; 小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