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刍议_课程改革论文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刍议_课程改革论文

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技术论文,课程改革论文,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高职院校目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正从规模和数量的发展向规范化和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课程是育人的方案,它与作为育人过程的教学一起成为达到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的、完成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高职的课程问题同一切教育一样是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课程活动也体现着人类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因而,课程活动作为先于教学活动的预设育人方案的规划,对于教学的正常运行有先导作用。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正确定位、办出特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的核心作用。

课程有着一个庞大的体系[1],课程体系的改革活动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课程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又繁多复杂[2],刚迈步的我国高职院校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探索和创新实践才能逐步积累经验,逐渐得到完善。

为了使课程改革工作系统、稳健、有效和更切合本院校的实际,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可执行和易检查的改革目标,使课程改革工作建立一套有序的、分阶段实施的目标系列。

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的设定:在一定年限内形成具有高职特征、区域特点和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可有三个方面的目标定位:

1.课程性质定位——将高职课程发展成高等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职属于高等教育范畴,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中职校的有特质上和层次上的差别,其课程体系必须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规范要求。

在高职的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对于基本文化程度(大专水平)和主要专业理论(技术原理)都须达到高等教育水平的要求,应该设置占有一定地位的学科课程体系。那种认为“必须彻底打破学科体系”的改革目标,是过于极端、有失偏颇、也难以实现的。同时,高职的课程体系中也必须加强与中职有区别的实践教学——技术含量较高的、以创造性智力技能为主(同时也兼有再造性动作技能、智力技能和创造性动作技能)的活动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子系统与活动课程子系统并列、并重与整合,最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特征。

当然,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就其性质或教育类型的划分,即是国际上通用或公认的实施高等技术教育的高等院校。由于高等教育中各自培养目标的质的区别,高职的课程理应与实施学术教育的、工程教育的一般理工科大学之课程有明显的区别。譬如,高职的学科课程是兼有基础文化学科、工程学科、职业学科,但以技术学科为主;它的实践课程除了必要的验证性的实验外,要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训练,但更侧重于结合生产现场须解决的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又如,在高技术阶段,由于高技术的系统导向性,跨学科性和快速多变性等特征,在实际生产中,必定要求从事高技术生产和操纵高技术手段的技术型人员,必须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技能、一定的创造性能力、较强的适应与发展能力、积极的职业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倾向与行为方式等素质特点。高职人才规格的这些基本特点,使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和方式选择的价值取向又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此外,由于高等技术教育又是职业和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的高层次,课程设计时还必须顾及与中等职业和技术教育的衔接,以及与培训证书的衔接。

可见,要创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列、整合,又有各种接口的高等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不仅难度大,而且需要极大的创造性。因为,就世界范围来看,是起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而推动了高等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各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大都还处于形成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在我们这个还处于发展中的国家,高等技术教育发展的各种社会条件(客观要求、思想基础、物质基础等)尚未完备的情况下,要构建与我国的中职校、一般高校不同的高等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不仅是非常必要的、又是十分艰难的,具有强烈的挑战性和首创性。

正因如此,通过课程改革,创建出高等技术教育特有的课程模式是体现我国高职院校正确定位的主要标志之一。

2.课程功能定位——将高职课程构建成能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课程体系

高职有区域性的特征,这是根据高职的主要功能以及我国地域广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所决定的——高职院校必须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课程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客观基础[3]。

高职院校必须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如此才能明确社会和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品种、规格等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又作为特定的育人场所,还必须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情况和需求,以引导和辅助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将他们培养成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建设人才和特定的社会群体。找准当地近远期社会、经济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与高职人才培养之间的结合点,正是决定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大方向——专业设置的要义。也就是说,高职的课程改革目标中要依据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进得来、出得去”的专业设置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从市场经营的观念来看,高职院校为广大受众(用人单位和学员)所提供的产品是专业及其课程,只有与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吻合的育人方案,才会有生命力。国内外再好的课程方案只能作参考、借鉴,不能照搬,必须立足于当地,通过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相同或相似专业的教育市场状况以及居民收入水平与愿望,开发专业和课程体系。

例如,发展中地区的高职,必须重视农科类育人方案的设计——要依据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瞄准当代农业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前沿,加大课程的现代技术含量,紧密地与现代农业企业合作,从培训项目开始逐步拓展,培养当前和未来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所必定需要的高技术应用人才。此外,也要顾及就学者对于工作环境、待遇及其发展前景的期望值,对专业与课程的内容和名称进行“加工”,以便于人们了解和增加吸引力。由于广大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尽管目前困难极大,但其意义深远并会有光明的前途。

3.课程个性定位——将高职课程建设成能充分体现本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国的高职院校是由地方职业大学、成人高校、专科学校、大学二级学院以及中专升格等途径而发展起来的,以后随着民办院校的涌现,高职院校的队伍将不断壮大。各高职院校由于各自“传统”的影响,使办高职均各有所长和各有不足。

各高职院校如何在课程的建设中发挥原有优势、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形成特色是“出品牌”的重要举措。有课程的个性,才会有特色,才能形成有社会声誉的品牌。例如,中专升格的高职要从原先技术基础课和技术员能力培训的经验中发展高职的技术学科课程与技术活动课程;着力提高各类课程的技术含量等等。

总之,高职课程改革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进一步在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课程观、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等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标准。

课程体系是由课程观、课程发展、课程研究和课程工程四个系统所组成;在课程工程(操作)系统中有课程开发、课程编制、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领域,课程改革所涉及面十分繁杂,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必须既要顾及全面、又要有所侧重。

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是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诸方面的开发与实施

上述关于课程改革目标界定的认识,就是对于高职课程观的基本观点,即什么是我们所认为的理想的高职课程。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要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共识、深化细化,具体落实到改革的方方面面。

高职的课程目标(标准)应是多元化的。如同样的“数学”,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面向(企业的大小、水平等)、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衔接其标准应当是不同的,一课多类型和多层次的目标设定是高职课程目标的特点。因此,课程的考核标准也应是多元化的,像普教那样用一个标准“统考”在职教起码是不够完备的举措。

由于高技术的生产或手段是由多门学科和技术所构成,所以高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在课程改革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综合化(各种形式的整合)不仅能节省课时,更是形成学员综合职业能力所必需。另外,通过技术活动项目为基础选择课程内容(知识、技能、态度),有利于技术学科和技术性职业能力的构建,是项教育创新的改革。

课程结构必须适应目标和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广泛地吸收各种课程模式的特长,构建高职教育特有模式是改革的重要任务。CBE(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它的矩阵模块式课程结构是由各种类型和多种层次的数学单元,组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不同的对象可以按目标自主地选择,并组合成各自的学习或培训计划。课程的模块化有利于实现多种课程目标、有利于与中职和培训的衔接、有利于个性化培养和终身教育的实施。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各种模式的课程进程都有阶段化的结构安排,因此“火烧三层楼”的改革目标设定并不恰当。传统教育中的三段式是符合人的科学认识规律的,只不过我们要用模块化去改造其机构,冲破其刻板的局限。

课程活动方式即课程实施的手段、方法和场合。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电脑模拟以及产学研结合方式是高职课程改革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保持质量与效益的根本。在高职院校建设初期的课程设计中,按照本校的实际,应首先在经费上对于课程活动方式实施的需要给以优先保证,校园基本设施建设要有先后、轻重的规划。

及时地实施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得以顺利、有效的关键

高职的课程体系要能灵敏地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因而要求教学管理制度灵活而富有弹性。多年来已习惯执行的学年制已难以适应,必须尽快由学分制所替代,尤其要实施完全学分制才能更完善地满足和推动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由于我国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原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其改型将更为滞后,因此完全学分制的实现必有难度。改革的实践证明,课程改革与学分制的推行是互为条件的,课程改革是实施学分制的前提与动力,而学分制的推行是课程改革的制度保证。在进行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为契机,坚持不懈地、逐步推行完全学分制,是课程改革得以不断深入的关键。以学年学分制为过渡、实行选课制、不断增加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是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好经验。

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当前花大力气从事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接受挑战和抓住机遇的重要教育创新工程之一。当前只要付出艰巨的努力,明天必将得到灿烂的前程!

标签:;  ;  ;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刍议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