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现代化之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教育现代化论文

日本教育现代化之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教育现代化论文

日本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日本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4)03-0023-07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正在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与日本,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一样是人口众多,资源贫乏,他们在追随现代化的道路上几乎同时起步,而日本却顺利地如愿以偿。相对泱泱大国的中国而言,日本的人口仅占中国的1/10,土地仅占中国的1/26,但小小岛国却创造出令人赞叹的世界奇迹。日本走出了一条教育强国之路。日本的教育现代化对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极富借鉴意义。

一、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日本是现代化里程最短的国家。18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只有英国的13%,1950年达到英国的46%,20世纪60年代末超过英国、德国,1987年超过美国,此后始终位于世界前列。教育在日本现代化历程中功不可没,正如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一书中所说:“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特点”。日本现代教育发端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二战后步入新的现代化进程,70年代日本教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日本教育现代化所创造的宝贵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与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实施“教育立国”战略。日本历届政府及全社会都高度重视教育,极力实施“教育立国”战略。日本是世界上较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1872年就开始实施4年制义务教育,1907年改为6年。二战后,在经济萧条的困境下,毅然决定实行9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为日本富国富民奠定了根基,迅速复苏和发展国民经济。日本经济发展的两次飞跃都与大力发展教育密切相关。第一次飞跃是在明治维新后到二战前,当时日本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各国首屈一指。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学义务教育的普及,培养了大批具有初等文化的产业劳动者。第二次经济起飞是二战后的20年,并在以后的40年内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日本战败后,194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555美元,倒退了整整30年。但是,仅仅用了10年时间,日本便从战争创伤中恢复了元气,人均GDP达到2949美元,超过战前最高水平。日本采取赶超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使国民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因为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教育。1947年立法实施9年免费义务教育,70年代末开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入学率在1980年超过了90%,超过英、德、法等发达国家。日本高等教育入学率,1970年为18.7%,1990年达到53.7%,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日本各级政府都把教育事业作为奠基工程,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在日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团体、企业、家庭等,都十分重视和支持发展教育事业,视教育为全社会的大事。这些都是日本教育迅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重视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日本的教育投入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日本年人均教育经费约250美元,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经济与教育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70年代中期超过5%,80年代接近6%。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位居前列。第二,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快。日本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高速增长,几乎每五年翻一番。第三,教育投资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间,GDP呈现出惊人的增长。1975年比1955年增长了16167倍,同期,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了20183倍,比GDP增长更快。日本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从其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例看,1950年高达72.1%,后始终在50%以上。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一直占主导地位。从1969年起,9年制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免费供应教科书。各级政府除依法对各类教育机构定期拨款外,政府所属的一些机构还对各类学生进行多种资助和奖励。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政府常拨专款给予资助。许多国立大学中80%以上的研究生享受免交全额或半额学费的优惠待遇。育英奖学金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覆盖面最广的国家奖励助学基金。该奖学金由政府补贴,还款时间可达20年。日本的财团、企业等还设有种类繁多的奖学金。日本家庭高度重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费用在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呈逐步上升之势。

3.将发展教育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在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中,日本教育和经济总是相互促进,并驾齐驱的。正如日本文部省在1962年公布的《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白皮书中称道:“明治以来,直到目前,日本的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非凡的经济增长,是世界上真正引人注目的事。而能使日本完成这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注:[日]帝国地方行政学会.日本的经济发展与教育[M].1962.1.)为了振兴教育,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日本先后进行了三次教育改革。第一次是1868年至1945年。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明确提出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主张,把变革教育作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大事,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体制,强制实施义务教育。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惊人,教育为经济腾飞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次改革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教育非常务实,强调培养能扎根国内生产的工业化人才。日本将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使二者互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在明治维新100周年之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第三次改革是20世纪70年代至今。日本把教育与财政、经济、金融体制等五项改革作为整体改革计划,把教育改革置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视教育为引导日本经济走向强盛的根本(注:裴宏、杨斌.日本的教育与经济发展反思[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2).)。教育的兴旺发达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大学、高中入学率总是同GDP的增长比翼双飞。据1985年英国出版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表明,日本国民生产总产值中的4%是由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38%是由受过中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其余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据统计,日本在教育投资上的收益为52%,科技进步收益为43%,而资本扩大的收益仅占5%。

4.重视教育立法,为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为了实现政府发展教育的目标,日本从明治维新时代就注重利用立法来规范国家和民众的相应责任。日本1872年颁布了《学制》,随后,又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教育法规,如《小学校令》、《中学校令》等等。这些法规有力地保障了日本早期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明治早期的一系列教育法规,对于日本建立亚洲最早、最完善的教育制度框架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使日本成为亚洲最早实行6年制义务教育的国家,儿童入学率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西欧发达国家。二战刚刚结束,日本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如《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私立学校法》等。按照有关法规,日本在民主、法制的框架下,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各类人才的教育体制,促进了教育的快速发展。

5.大力支持私立教育,实现教育大规模迅速扩张。在日本,已形成了官民并举振兴私学、健全法制公助私学、社会力量共助私学的格局。2001年日本各学段私立学校学生数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幼儿园79%;小学7.9%,初中6%,普通高中29.3%;高等教育私立学校占大多数,4年制大学为73%,短期大学为91%。日本的私立学校起步并非很早,私立大学是1920年才正式起步的,随后发展迅速,在校生占总数的比例不断提高,1923年为56.7%,1969年4年制大学为75%,短期大学为90%。这个比例一直保持至今。在教育经费投入上,日本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加大了对私立高等教育的资助。随着1975年《私学振兴助成法》的颁布,私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拨款比例持续增长,1980年上升到29.5%。私立教育在日本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直属总理府的临时教育审议会非常重视占有大学生总数3/4的私立大学,强调“振兴私学是国家重要的职责,要不断维持和充实振兴私学的一般性补助费用,大幅度地增加对具有特色事项的补助”。日本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和充实资助私学制度,主要采取助成私学事业、长期低息融资和税收制度上的优惠等三项优惠政策(注:日本文部省.教育指标的国际比较[M].大藏省印刷局,1999.83.)。日本私立大学为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据日本《人事新录》统计,社会上公认的英才毕业于国立东京大学的16%,私立庆应大学的7.2%,国立京都大学的6.2%,私立早稻田大学的3.7%,其它私立大学的14.7%。私立大学培养的社会英才多于国立大学。在日本的国会议员中,大企业、大新闻机构的负责人中,也是私立大学的毕业生多于国立大学。

6.吸收东西方文化精华,注重教育对外开放。在日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成功吸收外来文化这一作法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吸收外来文化而进行文化思想的解放。日本被美国舰队撞开大门后,一些有识之士很快就将目光转向西方。霎时间,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几乎达到贪婪的程度。在思想上,接受西方天赋人权的平等观念,提倡平等。在政治上,主张实行西方的议会制,这对普及教育大为有利。在教育上,主张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吸收外来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巨大动力。其次,大胆吸收外来文化并勇于创新。吸收外来文化是为了丰富本国文化,必须从本国需要出发,如果不顾国情而盲目地全盘吸收,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日本人善于学习模仿,但更注重创新。日本人也崇洋,但不媚外。日本仿效欧美教育制度较早地建立起近代学校,但强调国内学历优先,信任本国培养的人才。第三,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发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教育如果不能自立,教育现代化便是空中楼阁,必然失去根基。日本教育虽然也引进外国文化的精华,但非常注重发扬民族特色。日本对外国教育是有选择地引进,而非全盘照抄照搬。日本教育是集大成者,从中可窥见多国教育的缩影,但更多的仍是日本文化的特征。

7.重视职业教育,强调产学合作教育,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立足于国家现代化的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谋求殖产兴业以振兴实学,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战后,日本在迅速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同时,特别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战后初期,日本在初中教育中加入了职教成分,设有工业、商业、水产等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地适应职业需要。日本政府于1951年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既要发展普通高中也要振兴职业高中。后来,日本制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发展多种多样的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增设了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各级各类职业技术专门人才。新时期,日本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综合调整和重组,呈现出个性化、弹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等特点。日本已经建立起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分学校中的职业技术教育、企业内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公共职业训练三大块。

二、日本教育现代化的教训

1.过分强调学历,学历化社会弊端颇多。日本社会素有“学历社会”之称。人们普遍追求名牌学校,追求高学历。大企业、大机关等也愿意任用名牌大学毕业生。重视知识本来是好事,但由于过分偏重学历,导致了异化现象。一是不同学历者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不同,学历对于求职择业、晋级升职等都影响极大。二是同样是大学毕业生,只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获得较多的晋级升职机会,竞争很不公平。在日本,大企业公然采用“指定学校招工制”录用毕业生,中央政府官厅也采用官员升级集中于特定大学的“学阀人事”制,更是助长了偏重学历的风气。据有关调查显示,日本政府部门的官员大都出身于名牌大学,中央各省厅局长以上的高级官员中50%以上毕业于东京大学,大学的教授席位也基本上由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所垄断。日本有50%以上的大企业的主要工作人员是从10多所著名大学的毕业生中招聘的,有些公司的工作人员甚至来自同一所大学。政界、学术界重名牌看学历,企业界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企业家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和年功序列制度,由学校进入企业,若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且有高学历,就意味着能够稳定地获得较好的待遇。人生的激烈竞争实际上始于小学,围绕着争进“一流中学—一流大学—一流企业(一级机关)”的道路而进行,结果造成了一批批的失败者,许多无辜的孩子成为学历化社会残酷竞争的牺牲品。但为了让孩子将来有出息、有地位,家长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要孩子争取上名牌学校,这必然会导致异常激烈的考试竞争,家长、师生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应试教育行列,有意无意地被卷入到偏重考试竞争、偏重知识教育的怪圈,而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个性发展等却被忽视,且积重难返。

2.过分划一的教育使学校缺乏特色,学生缺乏个性。日本的教育体制是效仿法国的集权统一模式建立的,国家对教育高度统一,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教育法规,对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加以规范、统管和监控。大到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规划,小到各类学校办学标准、教学计划、各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等,全国都做了统一规定,各类教育机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办。这种高度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普及义务教育初期以及战后重建时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后暴露出不少弊端,其副作用日益显现。日本划一呆板、缺乏个性的标准化教育,培养了大批遵纪守法、勤劳肯干的优秀劳动力和标准化人才,但青少年的创造性、个性等也因此被扼杀。随着社会向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日本教育过度的划一主义,教育行政当局过分严格的规定和管理、统得过多过死,使学校教育出现极端平均倾向和忽视青少年个性发展等弊端,使教育质量下滑。

3.学校教育中偏重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的激烈竞争导致诸多校园问题。由于偏重知识传授,学校和家长都十分看重考试分数,导致学生视学校为“考试地狱”,对学校不满的大有人在,出现了校内暴力、拒绝上学和异己灭三大突出问题。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仍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且有的问题反而愈演愈烈。据文部省1999年《教育白皮书》的统计,校内欺负事件虽然呈现减少的趋势,但是长期缺勤率、辍学率却呈逐年上升之势,校内暴力也是有增无减,少年犯罪率则高达二战以来的第四位,且犯罪行为越发凶残、粗暴。关于班级崩溃,根据东京都等的调查来推测,小学至少有10%,中学达到14%左右。连文部省都认为,班级崩溃已发展到“任何学校都有可能发生的现象”。缺勤生增多与高中普及率提高之间的逆向关系,说明缺勤生增多的原因,不仅仅是升学压力。日本教育研究所凭借高中入学率和毕业率推算出的数据表明,50至60年代学生辍学的原因多与经济困窘相关,70年代以后才出现“非自愿入学”等理由。从后者的辍学原因看,自愿辍学多于环境逼迫。缺勤生、辍学生是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到来及其终止而产生的。它是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派生品(注:[日]黑泽惟昭.日本教育现状与改革方向疏见[J].比较教育研究,2001,(10))。

4.忽视创造力培养,学生学力下降。二战后,日本急于重建家园和恢复经济,把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作为快速发展经济的捷径。于是乎,日本引进欧美技术,并在消化、吸收后进行革新,生产出性能更精更强的产品,然后返销欧美市场,形成典型的“美国开花、日本结果”模式,并不断从中尝到坐享其成的甜头,成功地实现了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然而,这种单纯引进技术的模式对日本教育及科技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与此相适应的日本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大量只是能了解新技术和对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加工。这使得日本的高等教育呈现出偏重工科,忽视理科;偏重技术应用,忽视基础研究;偏重等待拿来,忽视创造发明的畸形发展状况。如此这般怎么能不影响日本青少年创造性的发展呢?

日本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国际性学力测验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在冠冕堂皇的成绩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1999年,日本数学学会的一些大学数学教师,对5万名经济系和理科系学生进行数学测验——从小学到高中二年级程度的21道题。结果显示,完全正解率,一流大学为88%,一般大学为59%,41%的大学生不会分数。2000年,东京理科大学泽田利夫教授的研究小组,对具有平均学力水平的88个都道府县各20多所中小学的一千多名学生使用同样的试题进行学力测试。结果显示,平均正确率1982年为68.9%,1994年为64.5%,2000年为57.5%,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教育达标评价协会对38国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三次国际数学教育调查,在数学测验中,日本由1981年的第一名降到1995年的第三名,1999年降至第五名。日本学生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名列38国的倒数第二位(注:南丁.学力低下对日本教育界的困扰[J].外国教育研究,2003,(3).)。

导致学力低下的原因较多。一是基础教育课程减量。日本统一规定中小学课程,学生负担过重,因而屡受批评。日本政府认为,以前过分注重学生死记硬背,忽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就缩减传统科目,增加新课,试图在减量的同时增质。但事与愿违,不仅收效甚微,反而顾此失彼。二是大学入学考试竞争缓和。80年代以来,虽然进入少数重点大学竞争激烈,但大学的大门实际已敞开。大学为了保证招生人数,入学考试科目从7科减到5科甚至更少。加上推荐入学比例扩大等,上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既然不学习也可以考上大学,那么有不少学生就开始轻视学习。三是学生学习时间减少,学习兴趣降低。国际学生评定计划的调查显示,日本学生在家学习的时间在32个参加国中最少。加上课堂教学崩溃日益严重,正常教学很难进行。这就造成恶性循环:不学习导致学力低下,因学力低下而削减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减少了就更不学习。

三、日本教育现代化对中国的启示

1.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走教育强国之路。日本政府和国民非常重视教育,举国上下都把教育当作立国之本,通过确保教育机会均等和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成功地实现了教育现代化。日本教育为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要从日本成功的经验中寻求启示,视教育为立国之本,走教育强国之路,进一步提高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沉重的人口包袱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而要实现这一转变,惟有依靠教育,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2.加强教育立法,确保教育的法律地位。日本是高度重视法制的国家,日本教育拥有配套的法律法规系统,确保教育能稳定地发展。日本的经验表明,教育法制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柱。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薄弱和教育政策的频繁变更,致使教育发展波动较大,大起大落,增长无序,缺乏连续性,人为因素较多,对整个教育发展破坏很大。我国应该吸取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认真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尽快建立起一整套教育法律体系,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这样,便可以确立我国教育的基本框架,为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通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标准,统一全国的教育制度,均衡各地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3.增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从日本战后发展教育的经验来看,大量的教育投资是促进教育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与日本战后的情况相比要好得多,但相比之下,我国政府用于教育的投资显然偏少,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太慢。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远不及日本政府战后对教育的投资力度,1950年日本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已经占GDP的4%。200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3366亿元,占GDP的3.3%。此数比前几年有所增长,纵然如此,与中等收入国家的4.8%和高收入国家的5.7%相比,仍明显偏低,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经济起飞,教育先行,教育起飞,投入先行——这是日本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除政府增加投入外,还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4.迅速普及义务教育,尽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度重视职业教育。1986年我国正式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比日本晚了39年。义务教育系教育的奠基工程,是决定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如果我国不能很好地普及义务教育,就会造成低素质人口比例过大,这将直接影响我国的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我国的现实情况实际上很严峻,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至今还有431个县未“普九”,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42年,均未达到初中二年级水平。我国应该首先尽快完成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扫除高中发展过慢这一瓶颈性障碍,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生源。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是日本的“秘密武器”,为世人所钦佩。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仍然重视不够,要在继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5.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重点建设好一批高水平重点大学。日本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是,国家集中力量办好国立重点大学,各都道府县政府办好部分公立高校,一般高校和短期大学政府不管,全部为私立。过去,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发展很慢,近年速度加快,初步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水平很低,尤其是政府办学太多,教育经费本来就非常有限,学校纷纷叫穷不迭,都很难得到发展。日本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值得借鉴,政府根本没有必要负担那么多高校,大头应该交给社会去办,这样可以迅速扩大规模,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水平。高等教育的普及主要靠民办,提高主要靠少数公办重点大学。国家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要下大气力抓出成效。

6.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教育产业。从日本教育现代化经验来看,私立学校功不可没。我国的情况就相差很远,民办教育所占比重非常小,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其它教育,都是以政府办学为主,即所谓穷国办大教育,政府的包袱很重。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的经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都可以以民办教育为主,这样,政府可减轻负担,集中力量办好义务教育和少数重点大学,调动多方面办学的积极性,使我国的教育尽快实现现代化。

7.注重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日本是世界上产学合作教育搞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大力支持,学校主动积极,效果显著突出,可谓是,产学合作,企校双赢。日本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值得学习。我国自古就重理论轻实践,根深蒂固,积重难返,教育亦如此。因此,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多为理论型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关于产学合作教育,政府无能为力,企业无所作为,学校无可奈何,这种状况似乎很难改变。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学校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将产学合作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应用型人才。

8.提倡教育多样化,学校要办出特色,注重培养创造性。日本教育过分划一,体制僵化,学校教育缺乏特色,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校园问题颇多,这方面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应该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我国的教育体制与日本相同,由此引起的问题也基本一致,只不过目前在我国还暴露得不够充分罢了,因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未达到日本现有的发达程度,所以,我们不能熟视无睹,要提早警觉,防微杜渐,避免日益恶化,酿成顽症。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下放部分教育管理权限,提倡灵活多样,放手让学校办出特色,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

总之,日本在现代化道路上追赶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成功,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中国与日本有一些相同之处,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对我国颇有启示,值得借鉴。

标签:;  ;  ;  ;  ;  ;  ;  ;  ;  ;  ;  

日本教育现代化之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