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井#183;挖池,探究#183;生成——高一新教材《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及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面纱论文,教学设计论文,货币论文,神秘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简析】
地位:《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政治(必修)第一册第一课,内容是“经济学”最基本的知识。学好本课知识,对于掌握经济学基本常识的基本内容非常关键。
重点:1.货币的本质。2.货币的五个基本职能。3.纸币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难点:使学生弄清楚纸币和货币两者之间的关系。
编排:本节内容知识点较多,研究内容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为了使学生适应这一逻辑顺序,可组织学生由个人独立探究到两人的合作探究,再到小组的集体研究,使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在与集体的交融与合作中生成感悟,明理悟理,形成能力。
【设计理念】
注重知识点的全面展开与深挖,强化学生的探究体验,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
【学教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举行新版人民币发行新闻发布会实况录像。
请学生描述画面上的情景。并试着分析为什么要举行新版人民币发行新闻发布会。接着老师问:“人民币为什么这么神奇呢?如果你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你要知道人民币的那些相关知识?”引出本课研究的内容:自主探究,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研究课本
1.学生个人独立研究课本内容。
(1)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本,并试着罗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2)在研读课本时,有可能有个别同学一时茫然,不知道如何做。这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指导,让学生受到启发和点拨。
2.个人汇报研究成果。
当天多数学生基本完成知识结构图时,挑选两位做得比较快的同学,让其把研究成果分别写在黑板的左右两边,便于比较。并请其他同学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黑板上的比较。教师允许学生自动下位置到黑板上修改、补充,并作讲解。
3.总结研究成果,教师给予适当引领。
教师结合学生在黑板上的板书,作适当的讲解。并用课件演示出教师的板书内容。让学生与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对照。并让学生围绕老师的知识结构再把课本从头至尾研读一遍。
4.运用研究成果,迁移提高。
在前面学生两次深入研读课本的基础上,课件演示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运用研究成果,进行迁移提高。
5.合作探究,深挖知识点。
在前面已经把知识点全面展开,学生并基本掌握的基础上。让前后相近的两位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深挖知识点。课件演示如下几个课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1)农民种的菜是不是商品?
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商品的概念,也涉及商品的基本条件,还涉及与物品的区别。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请大家列出货币的产生历程图。
这个问题涉及了货币的本质,并深挖了货币背后的知识。
(3)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
这个问题是对学生掌握货币的本质的一个深挖,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货币的本质。
(4)为什么货币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这个问题,涉及了货币的职能,而且也联系了商品的有关内容,需要学生把前后知识点融会贯通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5)为什么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实际货币量为限度?
这个问题涉及了纸币的所有知识点。
(6)如何消除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学生必须在深刻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概念后,方能解决这个问题。
上述六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引领学生一起解决,让各小组进行竞争性回答问题。然后教师给予适当总结。
6.再研读课本,生成新问题展示。
让学生再研读课本,从课本的内容中生成问题或把自己还不懂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作为作业上交。这种作业方式也是对传统作业方式的一种突破。
7.回应“导入内容”,重新认识人民币。
现在我们已经揭开了货币的神秘面纱。让你也举行一次人民币新闻发布会,你能做吗?
让一位学生走上讲台,接受全班同学的提问。但是,提问内容仅限本课知识点。这个过程实际上相当于传统课堂中的教师本课小结,总结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充分体验了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8.小组研讨: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货币?
最后,让各小组讨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货币”这个话题。教师作适当的引领。
三、回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些有关货币的简单知识,我们称之为“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这是我们经济学知识的第一课,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还要学习系列的经济学知识,希望大家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关注一下我们身边的经济学,遇到问题,我们一起探讨。
[回顾反思]
1.注重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求知和探究欲。上课之前,演示了央行行长的新版人民币新闻发布会,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视觉冲击和好奇心的诱惑。在他们欣赏的时候,我问了一句话:“这么小小的一张纸片,为什么要这么隆重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呢?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就这一句简单的问话,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我又问:“如果你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你要知道人民币的那些相关知识?”又一次吊起了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欲望和探究冲动,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终点。
2.挖池与挖井并举,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充分发展。挖池,即让学生全面地细致地深入地学习和理解课本内容。挖井,即让学生在全面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对一些重点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使学生在探究中走向纵深。在教学中,笔者是通过三次让学生研读课本,而且每次研读的方式都不一样。第一次研读是带着完成知识结构图的任务;第二次是教师总结了学生完成的知识结构图之后进行的;第三次是合作探究后进行的,可以说是对知识点的再总结。接着又通过呈现六个问题的方式对知识点深入理解。
3.探究与生成共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本课教学中,自始至终都体现的学生的探究。在开始研读课本时,列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在小组探究中,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而且更注重了效果生成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同时就是学生的生成过程和创造过程。在让学生再研读课本,从课本的内容中生成问题或把自己还不懂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作为作业上交。这样更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从独立研究走向合作研究,让每一个人的智慧都得到展示。在课堂上,我确保每一位同学都在参与探究,都有新发现,都有新体验。同时,又引领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我们的新课程中,小组学习成为了一种时尚,但是,大多数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很多人在小组学习中成了旁观者,只是凑个热闹。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笔者在开始设计了个人的独立研究这块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然后,引领学生走上小组合作。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智慧生成的过程,也是思维和能力形成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升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