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冰莹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雅长乡中心小学 533200
【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通过“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倡导自主探究方式、合作交流探究活动、实践运用探究拓展、情感体验探究乐趣”等环节让问题探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实现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创设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2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5-014-01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在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自主的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自我建构、学习品质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1、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探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从课题的选择、确定,资料的收集、分析,报告的撰写、答辩,成果的整理、展示等,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去操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2)探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型。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可以是数学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既可侧重于社会实践,也可以侧重于某些公式、法则等研究,即使是在确立同一学习主题后,研究视角的定位、研究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资料的搜集、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应用以及结果的表达,都有较大的灵活性,留有展示学生和老师个性特点和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1、“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数学可以使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和发现。凭借着数学结构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类比的猜想;凭借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进行经验的猜想;凭借着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学生可以进行直觉的猜想。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从问题的发现到有依据的猜想,从验证猜想到归纳概括获得结论,数学可以提供学生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能够给学生以智慧和力量,有了这样的方法和策略、智慧和力量,学生就有可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学生真实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保证。
2、“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一个偶然的问题,或者通过类比的联想,可以经历发现规律的瞬间。学生经历这一发现过程不仅可以使他们了解知识创生、发现的过程,而且可以让他们学会思考如何从偶然的现象中去发现必然的规律。学生一旦掌握了发现的一般方法,也就有了不断发现乃至创新的需要与可能。
其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归纳推理,或者通过演绎推理,可以经历验证猜想并获得结论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形成探究的态度,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喜悦,感受前人的智慧和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和实施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环节和实施策略,可分为三步进行。
1、创设问题探究情境。
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2、倡导自主探究方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看、听、读、写、做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数学课堂中利用“猜测-验证、尝试-明理、操作-表达”的自主探究方式,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尝试、猜测、操作、验证、推理中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创造中增强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愉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3、合作交流探究活动。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可以揭示数学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我们要让问题探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25);73-74.
[2]孙金梅.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18);238.
[3]赵登明.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15(07);241.
论文作者:黄冰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5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学生论文; 探究性论文; 发现论文; 过程论文;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方法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5月刊论文;